品书网

欧洲文学史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欧洲文学史 > 第73章

第73章

书籍名:《欧洲文学史》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她晚年还写过一些关于十七世纪上流社会生活的小说,这表明她离开她当时的现实斗争越来越远了。

            乔治·桑总共写过百卷以上的文艺作品、二十卷回忆录、大量的书简和有关政治社会问题的论文,在法国拥有广大的读者,也受到欧洲先进作家和理论家的推崇。她的作品虽然有很多缺陷,但毕竟反映了1830到1848年这一时代的民主思想和进步要求,描绘了“穷人和受轻视的阶级”。她属于恩格斯在1844年所说的“作家当中的新流派”,而这一流派正是那个“时代的旗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E-mail:master@chinawriter.org    TEL:010-64208453

          第五节  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

            十八世纪末叶,意大利处于奥地利、西班牙的奴役和各邦封建君主以及罗马教廷的统治下,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法国大革命推动了意大利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1805年拿破仑取得意大利王位,实施某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经济改革,废除贵族、教会特权,打击了封建势力,资本主义有了新的发展。拿破仑失败和维也纳会议后,意大利重新遭受奥地利的蹂躏,封建王朝和教皇政权实行复辟,反动势力十分猖獗。但黑暗统治促使人民的民族意识和革命觉悟不断提高,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也在逐渐增长,民族复兴运动蓬勃兴起。贵族自由派领导的秘密革命团体烧炭党在1820、1821年先后起义,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不依靠群众,起义遭到失败。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后,意大利资产阶级对于统一和民主的要求愈益迫切,资产阶级民主派取代贵族自由派成为民族复兴运动的领导力量。1831年,马志尼领导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青年意大利”成立,明确提出建立独立自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口号。争取民族解放的起义不断爆发,特别是1848至1849年巴勒莫、米兰、威尼斯、罗马等地的起义,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猛烈冲击了奥地利侵略者和国内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为未来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民族复兴运动对意大利文学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意大利浪漫主义是这一运动在文学上的产物和反映。浪漫主义者强调文学同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的联系,采用诗歌、历史剧、历史小说等体裁,讴歌爱国主义,维护民族尊严,抒发人民渴望独立和自由的崇高理想,诅咒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同时,浪漫主义文学也反映出民族复兴运动的弱点和领导运动的资产阶级政治上、经济上的软弱性。不少作家脱离和轻视人民群众,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较深,他们在作品中大都只是提出民族问题,而回避社会问题;一些作家在革命低潮时期陷于悲观动摇,有的甚至公开反对革命。

            乌哥·福斯科罗(1778-1827)是意大利最早的浪漫主义作家,曾参加反抗奥地利侵略者的斗争。他的作品反映出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这一代先进青年目睹祖国的不幸,渴望自由解放,但是找不到出路的情绪。著名长篇小说《雅科波·奥尔蒂斯的最后书简》(1802)鲜明地表达了意大利爱国者对拿破仑法国的痛苦的失望。另一个早期浪漫主义作家西尔维奥·佩利科(1789-1854)最初是烧炭党运动的支持者,后来投奔反动阵营。他的第一部悲剧《利米尼的弗朗西斯科》(1815)取材于但丁的《神曲》,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但流露出宗教情绪。1818年,他主办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刊物《调解人》,传播民族复兴的思想。1820年因参加烧炭党活动被奥地利当局逮捕,长期监禁。他出狱后所写的《我的囚徒生活》对暴力革命表示畏惧和厌恶,鼓吹基督教的温顺、宽容。这种错误说教在他以后的作品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乔万尼·白尔谢(1783-1851)是意大利浪漫主义的理论家、诗人。他出身于商人家庭,是烧炭党的成员。1821年参加皮埃蒙特起义,起义失败后被迫长期流亡国外;1848年回国参加著名的米兰起义。

            他的《格利佐斯多莫给儿子的亦庄亦谐的信》(1816),被称为意大利浪漫主义的宣言。他在信中提出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原则:诗歌应该描写自然,反映现实,表达同时代人的思想和激情,成为“活人的诗”和心灵的镜子;反对盲目崇尚和模仿古人,脱离时代;诗歌应该跳出上层社会的狭窄天地,“面向人民”;诗歌的形式要突破传统的框框,生动活泼,不受拘束,直接、鲜明地抒发作者的情感。白尔谢所说的“人民”,有时又称“中等阶级”,实际是指资产阶级。他的观点反映了在民族复兴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长诗《帕尔加的逃亡者》(1821)通过巴尔干半岛帕尔加共和国一个流亡者的叙述,描写土耳其的野蛮侵略给他的祖国带来的悲惨命运。长诗以高昂的激情歌颂帕尔加人民在抗击入侵者的斗争中英勇无畏、宁死不屈的精神,和誓以战斗赢得独立和自由的坚强信念,揭露英国政府对帕尔加人民背信弃义的行径。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表达了正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意大利人民的心声。

            爱国主义精神也有力地贯穿在组诗《谣曲集》(1822-1824)里。白尔谢以深切的同情申诉意大利人民在奥地利统治下遭受的深重灾难(《朱丽娅》),赞颂献身于祖国解放事业、流亡国外的烧炭党人,谴责背叛意大利、镇压人民的封建君主(《克拉丽娜》),描述意大利人民对侵略者的普遍的憎恨,指出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对立(《追悔》、《玛蒂尔达》)。组诗《幻想》(1829)回忆中世纪伦巴第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历史,激励现代意大利人民奋起斗争;诗人有力地表明:自由从不赏赐给懦夫,它属于为自由斗争的战士。1831年,波伦尼亚、莫德纳起义爆发,白尔谢立即写了《拿起武器!》一诗,号召人民用武装斗争迎接自由统一的新意大利的诞生。铿锵雄健的诗句“起来,意大利!起来,拿起武器!你解放的日子已经来临!”鼓舞了爱国志士的斗争。白尔谢的诗歌吸取民歌的特点,感情奔放,豪迈有力,人物内心活动刻画得比较细腻。

            亚历山德罗·曼佐尼(1785-1873)是意大利浪漫主义的重要作家。他出生于米兰一个贵族家庭,外祖父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律师。他自幼接受启蒙主义和伏尔泰思想的熏陶,成年后拒绝继承父亲的伯爵封号。1805到1810年寓居巴黎,受到欧洲进步哲学思潮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曼佐尼站在自由资产阶级的立场,赞助法国革命和本国民族复兴运动,反对教会对民族独立统一事业的干预。1810年,他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企图把启蒙主义和宗教信仰、资产阶级革命的要求和基督教宣扬的平等仁爱的教义糅合起来,这使他的创作充满了复杂深刻的矛盾。

            民族复兴运动的精神在曼佐尼的诗歌中得到反映。他十六岁写作的第一首诗《自由的胜利》采用象征手法,欢呼法国革命,赞颂自由、平等对封建暴君和异族统治者的胜利,抨击教会对进步科学文化的迫害。《利米尼宣言》(1815)发出“团结就是自由”的号召,呼吁一切爱国者联合起来,争取祖国的独立和自由。1821年烧炭党发动伦巴第起义,他写了颂诗《一八二一年三月》,热忱歌颂在民族解释斗争中英勇献身的战士。这首诗直到1848年米兰起义时才得以问世,在起义者中间广泛流传,成为激励他们斗争的战歌。曼佐尼的诗歌表现出企图在基督教中寻求出路的思想。纪念基督教宗教节日的组诗《圣歌》(1812-1822)宣扬基督教的道德力量,说它给人类带来平等、正义和高尚的情操。纪念拿破仑逝世的抒情诗《五月五日》(1821),描述这个统治者波澜起伏的一生,把历史解释为天意的体现。

            曼佐尼按照浪漫主义戏剧理论创作的两部悲剧,都是取材于历史,借古喻今,表达对祖国命运和前途的关切。在《卡玛尼奥拉伯爵》(1816-1820)的前言里,他尖锐抨击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和主人公必须是贵族的等级观点,主张戏剧反映现实。悲剧的情节取自十五世纪威尼斯和米兰的战争。主人公卡玛尼奥拉具有浪漫主义戏剧中英雄人物的特点,他是农民出身的统帅,品德高尚,骁勇善战,富于献身精神,但最后成为封建君主政治阴谋的牺牲品。作者揭示了这一悲剧的深刻历史原因,认为意大利的四分五裂,长期的封建内讧,导致了各种灾难和外族入侵。他借悲剧的合唱队号召意大利人民团结一致,实现祖国的解放。《阿岱尔齐》(1822)是一部抒情悲剧,通过描写八世纪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对伦巴第王国的征服,谴责外族侵略者发动的战争,指出被奴役的人民不能把争取自由的希望寄托于侵略者。作者在这两部作品里也宣扬神秘的天命观念和抽象的博爱精神,因而削弱了悲剧的思想性。

            小说《约婚夫妇》(1821-1823)是曼佐尼的代表作,以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西班牙统治伦巴第时期为背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