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普希金从皇村学校毕业后不久,连续写了一些反对暴政、歌颂自由的政治诗,如《自由颂》(1817)、《童话》(1818)、《致恰达耶夫》(1818)、《乡村》(1819)等,在当时进步贵族青年中间广泛传诵。其中最著名的是《致恰达耶夫》。这首诗抒发了贵族先进分子的共同感受,充满反抗专制暴政的思想和必胜的信心。诗的结尾是:
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
就要升起,射出光芒,
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
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将会写上我们的名字。
当然,普希金并没有达到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制度的结论,他只主张君主立宪。他抽象地把“法”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没有看到“法”不过是统治阶级手中的一种工具(《自由颂》)。
普希金的政治诗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和明朗清新的抒情风格,体现了十二月党人那种追求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政治热情,语言通俗活泼。有的政治诗还以现实主义笔触,展示了农奴制度下俄国农村的悲惨图景,充满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普希金流放南俄后在总督公署供职,和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当时欧洲民族解放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他在1821年所写的《短剑》一诗,称颂历史上暴力谋反的人;《希腊的女儿》歌颂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英雄。但不久,意大利、西班牙革命相继遭到挫折,俄国政治生活也日益黑暗,他对贵族革命运动的前途发生怀疑。南俄时期,他写过不少浪漫主义抒情诗,如《囚徒》(1822)、《致大海》(1824)。此外又写了一组长诗,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822)、《强盗兄弟》(1822)、《巴赫奇萨拉伊的泪泉》(1824)和《茨冈》(1827)等四篇,反映了二十年代进步贵族青年探求社会出路的不安情绪。
《茨冈》描叙贵族青年阿乐哥不见容于政府,跟茨冈人一起流浪,并成为茨冈姑娘真妃儿的丈夫。两年后,他发觉妻子另有新欢,怀着嫉妒和复仇的心理杀死了妻子和她的情人,遭到茨冈人的唾弃。在这首长诗的前半部,作者采用浪漫主义所常用的“返回自然”的主题,描写阿乐哥愤慨地批判城市文明的虚伪和对金钱的膜拜,在茨冈人中间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后半部写阿乐哥与茨冈人的冲突。在长诗中,诗人以浪漫主义情调把茨冈人的生活和老茨冈的道德加以理想化,用茨冈式的自由生活对照文明社会,用老茨冈的道德对照阿乐哥的利己主义。但在长诗的结尾,诗人又指出,茨冈人的无拘无束的生活并不自由、幸福。这表明,作者已意识到浪漫主义主人公返回自然的愿望也是虚幻的。
1824年,普希金在米海洛夫斯克村过着幽禁的生活。他钻研俄国历史,搜集童话和民歌。这一切,丰富了他的创作,加强了他的作品的民族特色,对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起过良好作用。
历史剧《波里斯·戈都诺夫》(1825)是他最著名的戏剧作品,描写十六、十七世纪之交俄国动乱年代的故事。据当时民间传说,奸臣戈都诺夫在1591年害死了年幼的皇储季米特里。戏剧开始时写1598年戈都诺夫登上皇位。1603年,一个青年僧侣葛里戈里偶然知道了戈都诺夫篡位的内幕,怀着个人野心,僭用季米特里的名义,投奔波兰。次年假皇子季米特里在波兰贵族地主支持下,举兵反叛戈都诺夫朝廷,人民不堪戈都诺夫的苛政,拥戴假皇子,使他取代了戈都诺夫的地位。悲剧虽然涉及争权夺利的宫廷纠纷和俄国与波兰的民族矛盾,但着重揭示的是戈都诺夫失败的社会原因。戈都诺夫杀死皇储,篡夺皇位,取消“尤利节”,使他失去了人心。作者让假皇子的一个近臣加夫里拉·普希金点明全剧的中心思想:
……我们厉害的是什么?
并不是军队,不是的,也不是波兰的援助,
而是公意,是的!人民的公意。
作者以古喻今,在剧中指出沙皇和人民相对立,人心向背是改朝换代的决定性因素。对历史的这种看法,在当时的俄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也有规劝沙皇施行开明政治的意思。这部历史悲剧打破古典主义的陈套,分为二十三场,剧情发生的地点不断变换,前后经过七年,人物众多。戈都诺夫和假皇子的性格比较鲜明。剧中有规模宏大的群众场面,这在俄国戏剧史上还是第一次。全剧用无韵诗体写成,为了符合人物身分,作者有时采用俚俗的语言,有时采用高雅的语言,有时用诗,有时用散文。
十二月党人失败后的次年,新即位的居古拉一世为了收揽人心,把普希金召回首都。普希金对他抱有幻想,曾写过《绝句体诗》和《致友人》两首诗,把争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的“慈念”上。这是普希金思想上软弱的一面。但他又不能忘怀旧日的朋友十二月党人。1827年,他写了《致西伯利亚》一诗,向十二月党人说道:你们“悲壮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意向决不会就那样消亡”,胜利终会到来。他托人把这首诗带给流放中的十二月党人。奥陀耶夫斯基立即写了一首诗给普希金,诗中说:“我们悲壮的工作不会就这样消亡,星星之火即将成为熊熊的烈焰。”这段时期,沙皇亲自监察普希金的思想言论,秘密警察不断纠缠他。1830年秋,他在波尔金诺逗留了三个月,写出四个小悲剧、一部长诗、六篇小说、约三十首抒情诗等。六篇小说中的五个短篇合称《别尔金小说集》(1832),其中的《驿站长》是俄国文学中第一篇描写“小人物”的作品,叙述一个小驿站的站长受到过往官员的欺凌,他的女儿被一个骠骑兵拐走。作者把主人公写成一个逆来顺受的可怜虫,对他寄予深厚的同情,鲜明地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写作前后经过八年(1823-1830),1833年出版全书。小说描写当时一个贵族青年奥涅金感到社交生活空虚无聊,离开首都,来到乡间。他拒绝了外省地主的女儿达吉雅娜的爱情,在决斗中杀死挚龙连斯基。他漫游全国之后回到彼得堡,又遇见达吉雅娜,这时她已成为社交界的贵妇人。他追求她,但遭到拒绝。
奥涅金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的人”的典型。他受过资本主义文明的熏陶,读过英国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卢梭的《民约论》,喜爱拜伦颂扬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诗歌,并且对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发生兴趣。他也曾有过热烈的梦想,希望在俄国出现某些资本主义性质的变革。可是,他看见的俄国到处是愚昧落后、墨守成规。而在贵族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奥涅金又远离人民,不可能看到变革俄国社会的力量和道路。结果,热情消失,梦想破灭,只落得整天无所事事,沉溺于舞会、剧场、醇酒与美女之中,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奥涅金蔑视俄国贵族社会,不愿出任公职,但又无力与这个社会决裂。正如赫尔岑所说:“奥涅金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因为他从来不做什么事,他在他所处的范围内是一个多余的人。”“多余的人”典型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这些贵族知识分子对社会有一定批判能力,但是远离人民,结果一事无成。这就是他们最终成为悲剧性人物的根本原因。普希金通过这一典型的塑造,实际上是谴责了形成这种性格的专制农奴制社会。
女主人公达吉雅娜是普希金笔下的一个理想的贵族妇女形象,她不喜欢外省地主的平庸生活,爱读理查生和卢梭的作品,更珍爱俄国的自然景色,她生活在俄国民间传说和童话的幻想世界里。普希金强调她对奥涅金纯洁真诚的爱情和对普通人的尊重,用以和贵族上流社会相对照。后来她违反自己的心愿,嫁给一个年老的将军,成为彼得堡贵族沙龙的受人景仰的女主人。
这部诗体小说主要描述二十年代俄国的上层社会生活,它以简洁的笔触表现了俄罗斯的民族习俗,讽刺了形形色色的城市贵族和乡村地主,画面比较广阔,细节描写精确,所塑造的人物及其环境都具有典型性,对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确立起了很大作用。书中吸收了拜伦长诗的一些艺术技巧,运用大段的抒情插叙。全诗分八章,每章节数不等,每节十四行;诗句洗练流畅,富于变化。
三十年代时,普希金继续写出许多作品。他的抒情诗的艺术造诣得到进一步提高,如《我又重新造访……》(1835)等。童话诗优美而富有民间故事特点,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等。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批判了资产阶级的“金钱骑士”。此外他还发表一些政论和文论,并于1836年创办文学杂志《现代人》。这个时期他对农民问题尤其关切,创作过两部有关的小说:《杜布罗夫斯基》(1835)和《上尉的女儿》(1837)。
《上尉的女儿》是一部取材于普加乔夫起义的历史小说。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贵族青年军官格利涅夫到边防炮台就职,中途为暴风雪所阻,偶然和普加乔夫结识,并送给他一件兔皮袄御寒。格利涅夫到炮台后,爱上了上尉司令的女儿玛莎。后来普加乔夫率领农民起义,攻破炮台,杀死了司令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