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欧洲文学史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欧洲文学史 > 第77章

第77章

书籍名:《欧洲文学史》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格利涅夫也被起义军俘获。普加乔夫感念旧恩,把他释放,并成全他的婚事。普加乔夫起义失败后,格利涅夫因这件事受到怀疑,被政府逮捕。上尉的女儿玛莎只身前往彼得堡谒见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澄清了怀疑,格利涅夫遂被释放。这部小说以格利涅夫的个人命运为线索,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再现了普加乔夫暴动的历史事件。普希金在写作前曾到普加乔夫当年活动地区访问调查,研究了大量原始资料和历史书籍,并于1833年撰写了《普加乔夫史》。

            贵族社会一贯把普加乔夫丑化为无恶不作的强盗,而普希金在小说中却把普加乔夫写成一个勇敢机智、乐观豪迈、热爱自由、深受人民爱戴的农民运动领袖,同时还生动地描绘了这次运动的宏大规模和广泛的社会基础。这种写法在俄国文学中是没有先例的,它表明普希金对农民抱有同情。当然,这并不是说普希金已经站到革命农民一边。相反,他借格利涅夫之口说道:“这遍地烽火的广大边区的景象,真是可怕极了……愿上帝保佑你,不让你看到俄国的暴动——既无意义又残酷的暴动”;“青年人啊……请你牢牢记住:最完善而持久的改革,应当是由于风气的改良而来,不经过任何暴力的震动。”尽管普希金对农民抱有同情,但由于他的贵族立场,却又反对使用革命暴力,因而从根本上否定了农民暴动,只把变革现状的希望寄托在社会风气的逐步改良上面。此外,小说又通过普加乔夫与格利涅夫之间的关系,宣扬超阶级的同情、友谊与互相信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作品的思想性。

            普希金是生活于俄国解放运动中的贵族革命阶段的人物。他的创作既反映了当时进步贵族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强烈追求,又反映了他们本身的阶级局限性。从艺术成就上看,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形成、现实主义的确立和文学语言的丰富与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E-mail:master@chinawriter.org    TEL:010-64208453

        第七节  中欧、东南欧文学和密茨凯维奇

            十八世纪末叶和十九世纪初叶,中欧的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匈牙利,东南欧和巴尔干半岛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歌维那、马其顿、门的内哥罗和阿尔巴尼亚,都处于外族的奴役与统治之下,其国土或被外族独占,或被列强瓜分。当时在这个地区,原有的封建关系日益瓦解,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同时,随着民族和社会压迫的加深,这一地区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和民族复兴运动,也在风起云涌。

            波兰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先后三次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所瓜分。这三国都在分割的领土内,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制度,实行殖民政策。结果波兰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遭到破坏,危及小贵族、工商业者和城乡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进步的小贵族发动的起义,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响应。1794年3月,克拉科夫爆发了由塔杜施·科希秋什科领导的起义,四月间进而席卷华沙。这次起义虽然在当年十月为俄国军队所镇压,却在波兰民族独立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1825年俄国十二月党人革命和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下,1830年十一月,波兰小贵族和资产阶级又在华沙起事,不幸失败,从此,俄国在波兰的反动统治更变本加厉了。

            捷克和斯洛伐克是中欧的古国。远在十五世纪初叶,在宗教改革家杨·胡斯(1369-1415)的思想和主张的感召下,就爆发过反对罗马天主教会和日耳曼贵族封建统治的胡斯革命运动(1419-1434),对捷克人民的生活和历史,特别是对文化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十六世纪初叶,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为了防止土耳其人入侵,建立一个包括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在内的多民族的中欧国家,实际上是把这些国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1547至1620年间,捷克和斯洛伐克人民曾多次举行起义,反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但在1620年白山战役中失败后,就完全丧失了民族独立,进入捷克历史上的所谓“黑暗时期”,直到十八世纪末叶民族复兴运动开始时为止。这个时期,捷克文字被禁止使用,捷克文书籍被大量焚毁,有名的学者和作家纷纷流亡国外,农民遭受的剥削更为残酷,十八世纪时,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农民多次发动反封建的起义,迫使哈布斯堡王朝不得不在1781年废除农奴制。十九世纪初叶,捷克和斯洛伐克经历了工业革命的过程,迅速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匈牙利和东南欧及巴尔干半岛的几个国家和民族,从十五、六世纪起先后受到土耳其人的入侵和奴役。1526年土耳其人在莫哈契战役中获胜,侵入匈牙利本土。十七世纪,奥地利和土耳其为了夺取匈牙利领土,连续不断地互相争斗。1699年奥地利和土耳其签订卡尔罗维茨和约后,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去了匈牙利大部分领土,并开始在那里实行殖民地政策,使匈牙利人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遭到沉重压迫。1703至1711年,匈牙利爆发了由拉柯契·费伦茨领导的、有广大农民参加的争取民族解放的独立战争。十八世纪末叶,匈牙利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和革命思想的影响,在1794至1795年间又掀起由马尔丁诺维奇·伊格纳茨领导的、旨在建立共和国的革命运动。这些起义和运动虽然归于失败,但匈牙利人民的斗争并没有停止。

            罗马尼亚(原来分为瓦拉几亚、摩尔多瓦、特兰西瓦尼亚3个公国。1861年,前两个公国合并,取名罗马尼亚)从十六世纪起受土耳其人统治。十七世纪末叶起,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特兰西瓦尼亚一带取代了土耳其人的地位。1784至1785年,特兰西瓦尼亚爆发了霍里亚、克洛什卡、克里山等人为首的农民起义。1821年,瓦拉几亚又出现图多尔·弗拉迪米雷斯库领导的反封建和反土耳其的革命运动。这些斗争最后遭到挫败,却沉重地打击了土耳其人和封建主。

            从十三、四世纪起,土耳其人侵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等巴尔干国家。1389年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在科索伏战役中被土耳其人击败以后,巴尔干半岛各国都被土耳其并吞。土耳其人在这些国家建立了军事封建统治,强制人民改变宗教信仰,恣意摧残文化教育,因此各地针对侵略者展开了“海杜特”(游击队)运动,前后有五个世纪之久。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则在十六、七世纪落到哈布斯堡王朝手里。阿尔巴尼亚人民在民族英雄斯坎德培(1405-1468)的率领下,对土耳其人进行了将近二十五年(1443-1467)的英勇斗争,在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史上写下最辉煌的篇章。

            这个时期,中欧、东南欧和巴尔干半岛许多国家的文学的发展,是和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事业不可分的。作家和诗人通过自己的作品展开启蒙工作,唤醒人民起来争取民族复兴和保卫民族文化传统。积极浪漫主义成了这个时期各国文学的主要潮流。

            在波兰,十八世纪后半叶出了不少启蒙运动作家。他们在作品中反对封建统治和反动的天主教,反对流行的教堂拉丁语和法语,开始用人民大众的语言来写作,促进了波兰文学语言的发展。伊格纳齐·克拉西茨基(1735-1801)的讽刺诗和寓言,就是当时杰出的代表作。科希狄什科领导的起义爆发时,波兰又出现了“雅各宾派”的革命诗歌。雅库勃·雅辛斯基(1759-1794)成为这段时期民族解放运动中的第一位诗人。十九世纪初,随着这个运动的日益高涨,积极浪漫主义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代表人物是亚当·密茨凯维奇和尤利乌什·斯沃伐茨基。密茨凯维奇的地位尤为重要,他不仅奠定了波兰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而且为波兰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捷克和斯洛伐克,由于哈布斯堡王朝的长期统治,从十八世纪末叶就掀起了民族复兴运动。保卫民族文化和使用民族语言,在唤起民族意识方面发挥过很大作用。杨·科拉尔(1793-1852)是捷克文学的奠基者,他在诗集《斯拉夫人的女儿》(1824)中,号召斯拉夫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弗·切拉科夫斯基(1799-1852)研究了斯拉夫各民族的民间诗歌,通过民歌体的作品反映出人民对自由解放的渴望。浪漫主义诗人卡·马哈(1810-1836)的抒情—叙事诗《五月》(1836)和许多歌颂祖国的诗和,对捷克和斯洛伐克文学的发展也起过不小的影响。

            在匈牙利,反对土耳其人入侵和哈布斯堡王朝统治,长期成为文学的主题和动力。十六世纪在对土耳其人斗争中献身的第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巴拉什·巴林特(1554-1594),就写过雄壮的“战歌”(1589)。十七世纪时,诗人兹里尼·米克洛什(1620-1664)又在史诗《西盖蒂堡危急》(1645-1646)中,歌颂了1566年匈牙利人民为了捍卫西盖蒂堡而对土耳其人进行的英勇搏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