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从此裴多菲就用诗歌当武器来为人民的斗争事业服务。像《致十九世纪的诗人》、《致奥洛尼·亚诺什》、《穿破烂衣服的士兵》、《诗歌》等诗,都明确地表现了诗人的创作思想和美学观点。他在《致十九世纪的诗人》中这样写道:
谁是诗人,谁就得前进,
千辛万苦地和人民在一起!
在《穿破烂衣服的士兵》中他又写道:
我的连队,我站在你们的士兵当中,
我和你们一同作战!
我用自己的诗歌作战……
我的每一首诗就是一个战斗的青年。
1847年2月间,裴多菲读了奥洛尼的长诗《多尔第》以后,立即写成《致澳洛尼·亚诺什》一诗,和奥洛尼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写给奥洛尼的一封信中,讲出了他对于诗歌的信念:“不管人们怎样讲,真正的诗歌总是人民的诗歌。我们都赞同这样的意见:应该使它成为统治力量!假如人民在诗歌当中起着统治作用,那么人民在政治方面取得统治的日子也就更加临近了,而这正是这个世纪的任务;实现这个任务,是每个具有崇高心灵的人的目标,这样的人再也不能冷眼旁观:为了几千个人过舒服的日子和享福作乐,千百万人却在受苦受难。让人民——上天堂,让贵族——下地狱!”
1848年初,革命浪潮席卷全欧,3月间匈牙利也爆发了革命斗争,裴多菲成为这场斗争的旗手,他的诗歌成为打击敌人、鼓舞人民的重要武器。3月15日,裴多菲领导下的激进青年在佩斯发动起义。当革命群众聚集在国家博物馆前面时,裴多菲朗诵了他刚写成的《民族之歌》。这首著名的革命诗歌成了3月15日佩斯起义的宣言:
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
时候到了,现在干,或者永远不干!
是做自由人呢,还是做奴隶?
就是这个问题:你自己选择!——
在匈牙利人的上帝面前,
我们宣誓,
我们宣誓,我们
永不做奴隶!
这一时期,裴多菲写了许多革命诗歌如《一八四八年三月十五日》、《大海汹涌着……》、《匈牙利人民》、《自由颂》、《把国王绞死》等,这都是人民革命热情的集中反映。同一时期写成的长诗《使徒》,描述一个怀抱着崇高理想、为人民献身的革命家锡尔维斯特所经历的艰苦生活道路和斗争的历史,他最后因为谋杀国王被判死刑。这首长诗充满着对人民解放事业的信心和对专制暴政的无比仇恨,但也反映了裴多菲的世界观的局限性。锡尔维斯特是个“孤独的革命家”,他热烈地期望着一个理想社会的诞生,但他和广大人民群众缺少联系,他不是组织人民起来斗争,却把希望寄托在暗杀国王的行动上,这正是他最后遭到失败的原因。
1848年秋天,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军队向刚刚获得解放的匈牙利进攻,以科苏特为首的护国委员会成立,开始训练国民军,进行保卫祖国的独立战争。这时裴多菲写过不少政治抒情诗,表现了对革命前途的焦虑和对叛徒的切齿痛恨,号召大家起来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到底。1849年初布达佩斯失守,裴多菲写出《战歌》和《爱尔德利的军队》,用激昂的诗句鼓舞战士们。就在这年七月,裴多菲在作战中牺牲。
裴多菲的诗歌在反封建、反民族压迫的斗争中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裴多菲所追求的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的思想基本上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E-mail:master@chinawriter.org TEL:010-64208453
第八章 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期文学
第一节 概 论
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欧洲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德、俄,工业生产日益集中,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这些国家争夺国际市场,继续执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剥削殖民地人民,引起被压迫、被剥削民族的反抗,也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巴黎公社起义给欧洲各国无产阶级指明了斗争方向,从七十年代开始,欧洲许多国家的工人运动相继获得新的发展,出现了工人阶级的政党,马克思主义在工人群众中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但在工人运动内部,马克思主义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这一时期出现了英国的费边主义、工联主义,法国的无政府工团主义,俄国的孟什维主义,特别是以伯恩施坦、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等,这些机会主义派别先后遭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严厉谴责和彻底揭露。在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各国工人运动的左派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欧洲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中欧、东南欧和巴尔干半岛各国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反封建斗争,继续开展。在北欧各国,经济上也有所发展,自由资产阶级或地主富农占统治地位,改良主义的影响较大。
二十世纪初,国际革命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俄国。1905年在俄国爆发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为1917年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准备。
这一时期,在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力量面前,资产阶级为了竭力挽救自己的衰落,除了用武力公开镇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还从思想上向无产阶级进攻,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潮。法国的泰纳继承实证主义哲学,用实验科学的方法解释社会现象和精神活动,认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受着共同规律的支配,得出“罪恶和道德是同糖和硫酸一样在产品”的错误结论,从而否定了社会现象和精神活动的阶级内容。他认为人完全受制于物质环境,抹杀了人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并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提出“种族、环境和时代”是决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三大要素的理论。泰纳的决定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七、八十年代,对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化思潮发生过重大影响。
九十年代在法国产生的以柏格森(1859-1941)为代表的直觉主义哲学,反对泰纳的决定论,强调人的主观认识作用。他认为唯一的现实乃是藏在粗糙的物质外衣下的“永恒的生命洪流”,人们只有通过直觉、本能和感情进入“永恒的生命洪流”,才能认识一切事物的实质。柏格森的直觉认识论是一种反理性、反科学的神秘主义。
反理性、反科学的主观唯心主义还突出地表现在德国尼采(1844-1900)的超人哲学中。尼采以反对资产阶级传统道德、反对基督教的面貌出现,鼓吹意志的力量,断言这种力量是自然和社会中一切过程的动力。他否定人类的进步,蔑视人民群众,宣扬极端个人主义的超人哲学,认为弱肉强食是一切生物的本性。尼采的反动哲学是为垄断资本主义服务的,是后来法西斯统治的理论基础。
十九世纪末,对欧洲各国思想界产生深广影响的,还有上一时期就已出现的德国叔本华(1788-1860)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也否定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否认历史上任何进步现象,宣称世界是由盲目的、非理性的、荒唐的意志统治着的。他的“唯意志论”助长了十九世纪末的悲观主义思潮,而且和尼采哲学一样,成为后来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基础。
对欧洲这一时期思想界影响很大的另一种学说,是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1856-1939)的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下意识”,特别是“性的本能”,决定了人的意识和一切社会活动;他歪曲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为帝国主义时期资产阶级的罪恶辩护。
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文学流派很多,除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外,还先后出现了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公开为帝国主义侵略作辩护的文学,这反映了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的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这些流派和上述的思潮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无产阶级文学在上一时期已经发挥革命的战斗作用,1871年以后,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资产阶级文学流派中,自然主义首先产生于法国。六十年代中期,泰纳的学生左拉在他一系列的论文中探讨自然主义的理论;随后,为了进一步明确他的观点,又提出“实验小说”的口号。按他的看法,小说家不单是要把事实“客观地”记载下来,而且应该用所描写的事实来证明某一科学定理(如遗传学的定理)。小说家的创作实践就像科学试验,要把人放在依据事实创造出来的环境中,研究环境对人的影响。左拉还认为小说家在研究和描写事实时不应作出判断,小说家应该是超党派、超政治的。左拉和泰纳一样,用自然规律来代替社会规律,抹杀人的阶级性。同时,他把艺术创作和实验科学等同起来,实际上是取消了艺术的存在。根据自然主义原则写成的作品,总是着重对生活琐事、变成心理和反常事例本身的详细描写,缺乏具有社会意义的艺术概括,歪曲事物的真相,模糊事物的本质,把读者引向悲观消极,丧失对社会前途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