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欧洲文学史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欧洲文学史 > 第104章

第104章

书籍名:《欧洲文学史》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自然主义对当时欧洲文坛的影响很深。许多作家如法国的莫泊桑、挪威的易卜生、德国的霍普特曼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自然主义的倾向。八十年代末,在德国还产生了以史拉夫和霍尔茨为代表的“彻底的自然主义”文学运动。

            八十年代首先在法国产生的象征主义诗歌,是十九世纪末叶资产阶级颓废文学最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象征主义理论家、诗人马拉美认为,诗歌应当表现“理想世界”,这种“理想世界”是理性所不能把握的,是超现实的,只能通过象征去予以暗示。对他说来,诗是一种隐晦的、谜语式的寓言,如果直陈其事,那就已经将诗歌四分之三的快感取消了。象征主义抛弃了对世界的理性认识,反对如实地描写客观世界,反对诗人明确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要求艺术家逃遁到奥秘的个人内心世界中去。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和同一时期哲学领域中的直觉主义相呼应的。象征主义宣扬艺术至上,逃避现实,破坏了思想逻辑和语言规范,把诗歌引向歧途。象征主义诗歌的形式主义,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其他国家颓废诗歌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它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对王尔德所代表的英国唯美主义也发生了影响。

            八十年代末,资产阶级维护其反动政治阵地的企图,在当时文学领域里也得到强烈的反映。有些作家,如法国的巴莱斯、德国的李林克隆,从陕隘的民族主义出发,歌颂强权,宣扬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此外还出现了维护和粉饰殖民主义的文学,英国的吉卜林把推行殖民主义政策说成是白种人的“神圣义务”,法国的洛蒂则用异国情调的描写掩盖殖民掠夺政策的实质。

            这一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各国的发展参差不齐。在西欧,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最大,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和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有较突出的成就。英国有哈代、肖伯纳等作家。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这一时期才繁荣起来,出现了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等作家。这一时期西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作品中揭露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谴责上层社会道德的堕落,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危机感到忧虑,不满于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势力的日益猖獗。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彷徨苦闷情绪。这些作家不了解或者惧怕无产阶级革命,并受到唯心主义哲学、自然主义和颓废文学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不能正确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其批判的成分和无可奈何的沮丧心情往往结合在一起。他们没有也不可能真实地表现正在成熟壮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力量,往往歪曲、丑化劳动群众。和上一时期的批判现实主义相比,这些作品中的个人反抗和人道主义思想虽然也有反对资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同情人民的一面,但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日益发展的条件下,其消极的一面显得更为突出了。

            在中欧、东南欧和巴尔干半岛各国,随着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运动的新高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也形成和发展起来,特别是波兰、捷克、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国。

            在西班牙,培尼托·贝雷斯·加尔多斯(1843-1920)和维森托·布拉斯科·伊巴涅斯(1867-1928)创作了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加尔多斯的《民族演义》(1873-1912)共四十六部。全书以十九世纪西班牙资产阶级五次革命为背景,从1805年西班牙人民反抗拿破仑入侵开始,到1875年资产阶级政府垮台,封建势力复辟为止,展示了十九世纪西班牙社会的广阔画面。伊巴涅斯的《茅屋》(1898)突出地表现了在封建地主压迫下,西班牙农民的悲惨命运。伊巴涅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发表过《启示录四骑士》(1916)。这部作品谴责帝国主义战争,暴露德意志军国主义的狰狞面目,在欧美很受欢迎。

            在北欧,七十至八十年代,批判现实主义在挪威获得很大发展。“挪威在最近二十年中所出现的文学繁荣,在这一时期,除了俄国以外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之媲美。”易卜生创作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剧”,揭发资产阶级的伪善和守旧,描绘出挪威中小资产者的心理面貌,对当时欧洲的戏剧改革作出了贡献。

            在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代表作家是列夫·托尔斯泰,他的后期作品对当时国家、教会、社会和经济等制度进行猛烈的抨击,反映出1861-1904年整个时期俄国解放运动的历史特点以及它的威力和局限,表达了俄国农民群众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思想和情绪。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局限也很明显,尤其是在九十年代以后,俄国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时期,他们不可能站在时代最先进的思想高度上,真实反映人民的伟大历史运动,其作品中的批判成分往往和反对革命的种种因素混合在一起。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深入,随着无产阶级文学的出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也建立起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思维和存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论述,科学地揭示了包括文学在内的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不同,文学是反映社会存在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并积极影响着社会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学说,揭示出作为上层建筑现象之一的文学,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又反过来对基础起着巨大的反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学说,为文学的阶级性原理、文学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原理,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学的商品性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文学创作的敌对性原理。这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使文学理论从此才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光辉著作中,还直接论述和涉及许多文学问题。他们在文艺领域里的斗争,主要是为已经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在文艺中争取地位。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对他们四周的压迫环境所进行的叛逆的反抗,他们为恢复自己做人的地位所作的剧烈的努力——半自觉的或自觉的,都属于历史,因而也应当在现实主义领域内占有自己的地位。”这是对革命作家的伟大号召,号召他们表现已经参加了五十年战斗的无产阶级。

            二十世纪初,列宁在俄国革命实践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进入一个新阶段。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在文艺领域里进行的斗争,是为了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观点,创造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新文艺。他在1905年发表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是建立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学的纲领性文献。当时,包括文学书刊在内的出版物在俄国革命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革命斗争要求无产阶级出版物更自觉地、公开地用党的思想教育人民,更有成效地促进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列宁提出了文学的党性原则,粉碎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创作自由”,指出写作事业必须以党的思想为指针,为千百万劳动人民服务。

            这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经过几十年的酝酿,积累了经验,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获得了重大成就。七、八十年代产生的巴黎公社文学,反映了法国无产阶级的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昂扬的斗争精神。著名的《国际歌》传遍世界,成为国际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的巨大精神武器。在其他国家,无产阶级文学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E-mail:master@chinawriter.org    TEL:010-64208453

        第二节  巴黎公社文学、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罗曼·罗兰

            1870年的普法战争导致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灭亡。1871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府,成立巴黎公社,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专政。公社失败后,反动的资产阶级获得胜利,1875年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从八十年代起,法国劳动群众的境况日益恶化;手工业者、手艺匠、小企业主和小商人大批破产。政府高级官员中出现了骇人听闻的巴拿马运河公司的贪污案件,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加剧。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加紧进行殖民掠夺,并准备对德国的复仇战争。九十年代发生了犹太族军官德莱福斯中尉被诬告案,引起一场全国性的运动,这一运动是当时法国民主力量和反民主力量之间的斗争的表现,它暴露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的反动本质,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资产阶级共和政府的仇恨心理。

            法国工人运动在七十年代末有了新的进展。1879年,法国第一个真正的工人政党成立,提出社会主义的主张,并且通过由马克思、恩格斯、盖德和拉法格起草的党纲。但由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工人运动内部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如可能派、无政府工团主义,展开了长期、复杂、尖锐的斗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