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欧洲文学史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欧洲文学史 > 第118章

第118章

书籍名:《欧洲文学史》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他特别憎恶贵族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暴发户,同情不合理制度下的牺牲者,歌颂来自平民阶层的人物的善良行为。

            《艾菲·布里斯特》是冯塔纳的代表作,写贵族小姐艾菲·布里斯特的婚姻悲剧。她母亲婚前曾和男爵殷士台顿相爱,艾菲长大后,母亲作主把她嫁给了他。殷士台顿在海滨小城凯辛当县长,只顾往上爬,不关心妻子。艾菲在年龄和感情上同丈夫有很大距离,感到生活空虚。不久,她认识了丈夫的朋友克拉姆巴斯少校,克拉姆巴斯是个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他引诱了艾菲。后来殷士台顿调职柏林,艾菲就此摆脱了克拉姆巴斯。六年后,殷士台顿偶然发现克拉姆巴斯和艾菲过去的通信,知道了他们间的关系。他为了贵族的名誉,就和克拉姆巴斯决斗,把对方打死,又和艾菲离婚。最后艾菲病死在娘家。

            作者通过艾菲在婚姻和爱情上的不幸遭遇,揭露批判了普鲁士贵族阶层道德习俗的虚伪和残酷。艾菲从小接受贵族教育,崇拜金钱名位,爱慕虚荣,对生活充满幻想。她顺从母亲的安排,同意嫁给年龄比她大一倍以上的殷士台顿,就因为他有名誉和地位。正是这种传统的道德观毁灭了她。同样,殷士台顿也是贵族道德观的俘虏,他发现妻子对他不忠以后,出于贵族名誉观念,和克拉姆巴斯决斗。正如他的朋友维勒斯多夫所说:“我们的名誉崇拜是一种偶像崇拜,只要这个偶像存在一天,我们就必须服从它。”作者虽然批判了贵族的虚假的荣誉心,但是仍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对艾菲和殷士台顿寄予同情。小说紧紧抓住艾菲的婚姻这一主要情节逐步向前发展,结构紧凑,描写细致。全书采用大量对话,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

            盖尔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早期是德国自然主义运动的代表作家。他生于西里西亚,祖父当过织工。1884年他在柏林大学学习,接触到左拉和易卜生的作品,并结识了一些劳动者。同时他也和德国的自然主义作家来往。他写过四十多部剧本和一些小说、诗歌。他的剧作以自然主义开始,从自然主义走到现实主义,后来还写过象征主义和新浪漫主义的作品。

            《日出之前》(1889)是霍普特曼第一部成功的剧本。青年洛特是个空想家,抱着改良社会的意图,到一个矿区去了解生活。他和矿主克劳塞的女儿海伦娜相爱。当他知道海伦娜的家庭几代都是酒徒以后,便离开了她。剧本以海伦娜自杀告终。这是一部自然主义作品,作者认为是酒精中毒的遗传导致了洛特和海伦娜的爱情悲剧。当时德国舞台上演出的多半是外国戏或历史剧,《出出之前》反映了德国的现实生活,在初次上演后,引起观众的热烈反应,震撼了沉闷的社会空气,轰动一时。特别是在第二幕中,作者通过洛特和海伦娜的谈话,对社会作了大胆的批评:“比如这样的事就是荒谬绝伦的,汗流满面的劳动者在挨饿,而懒汉倒可以生活得很富足。在和平时期,杀人要受惩罚,而在战争的时候,杀人却受到赞扬。刽子手遭人轻视,而那些士兵身边挂着佩刀和宝剑这种杀人的工具,却趾高气扬地走来走去。”这里,作者不仅批评了社会上贫富不均的现象,还对德意志帝国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进行了谴责。

            霍普特曼最重要的剧本《织工》(1892)描写织工和资本家的斗争,梅林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剧本以1844年西里西亚织布工人起义的著名事件为背景,作者在1891年亲赴该地收集材料,并参考马克思的战友沃尔夫的一个关于织工起义的报告,才写成这个五幕剧。剧本写工场主德赖西格企图用压低工资的办法来加强对织工的剥削。织工们无法生活,自动集合起来,高唱革命民歌向工场主示威,要求增加工资。当工场主指使警察蛮横地逮捕织工时,织工们愤怒地殴打警察,并捣毁工场主的住宅。在附近织工群众响应下,浩浩荡荡的起义队伍涌向邻村,同政府调来的军队搏斗。剧本以一个不愿参加斗争的老织工希尔塞被流弹打死和织工们击退敌人后的欢呼告终。

            《织工》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描写工人反抗资本家剥削的第一部德国文学作品。剧中没有突出的主人公,只有受苦的、战斗的织工群众场面反映了工人阶级力量的强大。织工的性格通过他们同工场主德赖西格及警察之间的斗争,得到充分的表现。作者在全剧中贯穿了织工起义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必然结果这一思想。1844年的起义最后是失败了,但是《织工》却以波澜壮阔的斗争作为收场,这说明作者对工人阶级的斗争前途具有必胜的信念。最后一幕中,霍普特曼对希尔塞的刻画和处理是引人深思的。希尔塞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老织工,他不愿参加斗争,并劝别人也放弃斗争,而敌人的枪弹却正好击中了他。工场主德赖西格这个人物刻画得也很成功。他残酷无情,掠夺成性,而且善于敷衍搪塞,狡猾多变,常常以各种各样的面貌来掩盖自己剥削阶级的本质,结果只能是欲盖弥彰。

            但是,霍普特曼对织工生活和斗争的描写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缺点,他笔下的工人缺乏积极的理想,他过分突出他们的自发斗争中的消极破坏方面和复仇情绪。

            喜剧《獭皮》(1893)通过警察局长封·魏尔罕这个人物,揭露和讽刺德意志帝国容克贵族和政府官吏的自满自负和愚昧刚愎。封·魏尔罕把盗窃獭皮的沃尔夫太太当作好人,拒绝考虑别人提供的破案线索,甚至当众为私买赃物的船夫乌尔柯夫辩护,因此案件始终未破。

            梦幻剧《汉纳勒的升天》(1894)和童话剧《沉钟》(1896)显示了霍普特曼创作中的消极方面,即受到象征主义的影响而具有神秘主义色彩。《汉纳勒的升天》写救济院里的小女孩汉纳勒不堪继父虐待,自杀未死。她发着高烧  ,独自在黑暗中做梦,梦见她所想象的天国。本剧除首尾是实事外,其余都是汉纳勒临死时的幻觉,她平常所见的真人都出现在她的梦幻里。剧本对穷苦人民的生活有一些描写,但是作者脱离现实,着力于铺叙汉纳勒的天堂幻境。梅林曾对这种逃避现实、遁入梦幻的态度作过严肃的批评,认为这是一种“叛徒行为”。《沉钟》是一部象征主义的童话剧,它的主题是生活和艺术的矛盾。通过主人公亨利希不断铸钟的奋斗过程,可以看出尼采“超人”思想的影响。

            霍普特曼后来又写过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剧,如《车夫汉塞尔》(1898)、《洛塞·柏恩特》(1903)、《大老鼠》(1911)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表现出狭隘的民族情绪。他晚年的作品不像早期那么出色,有剧本《日落之前》(1932)、自传《我青年时代的冒险》(1937)等。

            九十年代后,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家是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兄弟两人。

            亨利希·曼(1871-1950)出身于大商人家庭,对资产阶级的情况比较熟悉。他在柏林和慕尼黑的大学读过书,后来旅行法国、意大利。

            早期作品《在懒人乐园里》(1900)是一部长篇小说,辛辣地讽刺了柏林的新闻界和交易所。中心人物是大银行家和证券经纪人,他们借金钱的魔力操纵国内外的事务。作者着重指出支配“懒人乐园”的是投机买卖的风气,揭露了金融垄断的黑暗罪恶。

            《垃圾教授,又名一个暴君的末日》(1905)是亨利希·曼的优秀作品之一,它猛烈抨击了德意志帝国的教育制度和虚伪堕落的资产阶级道德。小说主人公是中学教师拉特教授,绰号“垃圾教授”,他身上充分反映了德国帝国主义政策和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他把绝对服从的思想灌输给学生,要他们无条件地服从官方权威,使他们成为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忠实工具。学生表现出一点独立思考,他就视为犯罪行为,说成是“叛变”。他非常害怕革命,认为必须用最残酷的方法加以镇压。拉特不学无术,却宣称要写一部著作:《荷马研究》。亨利希·曼不仅讽刺了拉特如何趋炎附势,向上爬没有成功,结果身败名裂,而且通过其他人物如牧师、作家、参议员等,辛辣地嘲笑了德意志帝国的奴隶主义。本书结构严谨精炼,语言犀利、简洁、生动,笔调丰富多样,有时讽刺辛辣,有时慷慨激昂,有时愤懑不平,有时又悲切痛苦。

            小说《小城》(1909)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意大利的生活,写一个剧团来到一座小城,为了演出问题,引起两个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斗争。在揭露资产阶级分子彼此恶毒倾轧的同时,作者颂扬了普通人民之间的友情。《小城》发表后不久亨利希·曼写了两篇论著:《精神与行动》(1910)和《伏尔泰——歌德》(),明确地阐述他的进步思想、政治观点和他对文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与责任的看法。他激烈地攻击德意志帝国的国家制度,高度评价法国文学的进步传统和法国人民的斗争。政论《左拉论》(1915)实际上是一篇斗争号召书,它愤怒地谴责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并且要求用革命来结束战争。

            《臣仆》是亨利希·曼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写于1912-1914年,1918年11月革命后才出版。主人公狄德利希·赫斯林是一个小造纸厂老板的儿子,从小喜欢梦想,欺软怕硬,胆怯残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