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进大学后参加了反动学生组织“新条顿团”,沙文主义思想在他身上大大滋长。大学毕业后,父亲已去世,他当了厂主,进一步和社会上各方面接触,干出一系列蛮横无耻的反动行径。他一面附和自由党人,一面又恭维保皇党人,目的只有一个:扩充自己的势力,追求金钱利益。在两党斗争中,他最后倒向保皇党,投靠贵族市长武尔科,当上市议员,并和右翼社会民主党人勾结起来,互相利用,狼狈为奸。以后他更加飞黄腾达,成为帝国的一个忠诚臣仆。
赫斯林是德国帝国主义臣仆的典型形象。他恬不知耻地谄媚君主和容克贵族,而帝国主义环境又给他的掠夺本能开辟了极其广阔的活动场所。他的极端利己主义从童年和青年时代起就发展和巩固起来。他的性格一贯胆小而残忍,既害怕权势,又崇拜权势,在强者面前是奴才,在弱者面前是暴君,完全体现了当时德国帝国主义一切臣仆的特点。赫斯林有自己的箴言:“凡是要践踏别人的人就得忍受别人的践踏,这是权力的铁的规律。”他在威廉一世纪念像揭幕典礼上的演讲,赤裸裸地表现了德国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大量散播法西斯思想。通过赫斯林的发展过程,作者描绘了德国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狰狞面貌,同时也揭示了自由主义者的无能和社会民主党中工人贵族的蜕化。亨利希·曼在本书中对工人的艰苦生活和1892年柏林失业工人的游行示威作过一定程度的反映,但是由于他对正在斗争的无产阶级还缺乏认识,因此在这方面写得不够成功。
《臣仆》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运用讽刺的笔调刻画人物形象,然后用这些形象进行深刻的揭露。作者广泛使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外形特征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面前。
完成《臣仆》以后,亨利希·曼写了两个续篇:《穷人》(1917)和《首脑》(1925)。这三部小说合称为《帝国》。
从二十世纪初到1923年,亨利希·曼还写过三部独幕剧、六部多幕剧。1917年10月革命的胜利使他看到人类发展的方向,加强了他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深度。1933年希特勒篡夺政权后,他和高尔基、罗曼·罗兰等一起反对法西斯暴政和侵略战争。他被迫离开祖国,流亡法国,并发表《国王亨利四世的青年时期》(1935)和《国王亨利四世的完成时期》(1938)。这是一部取材于十六世纪法国胡格诺战争的历史小说,其实是针对当时德国法西斯专政的现实而写的。作者塑造了一个代表人民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领袖形象,这和法西斯分子把希特勒吹捧为德国人民的“领袖”成了鲜明的对照,对反希特勒斗争具有一定的意义。1940年他流亡到美国,写了自传《对一个时代的观察》(1944)和长篇小说《呼吸》(1949)。1950年他准备回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但因病在加利福尼亚逝世。
托马斯·曼(1875-1955)是亨利希·曼的弟弟,早年在慕尼黑一家保险公司当见习生,后来在慕尼黑大学旁听文学艺术课程,1895-1897年和亨利希·曼一起住在意大利。他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写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一个资产阶级家族的没落。中篇小说《特利斯坦》(1902)、《托尼阿·克略格尔》(1903)和以后几年陆续发表的一些中、长篇小说,主要涉及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的“发展”和艺术家没有出路的问题。他笔下的艺术家大都自命清高,和普通人格格不入,甚至和社会隔绝,产生彷徨苦闷的情绪。作者把这一切完全归罪于庸俗的资产阶级社会,而艺术家本人不负任何责任。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托马斯·曼认不清帝国主义战争的本质,他认为从德国方面看这不是一次“民族”战争。他把亨利希·曼的《左拉论》看作对祖国的背叛。他从狭隘的民族观点出发,和哥哥争论,发表了《一个不问政治的人的观察》(1918)。战后他写了长篇小说《魔山》(1924),揭露资产阶级寄生生活的空虚和腐烂;书中主人公借参加战争来摆脱无聊的病态生活这一情节,说明作者已看到欧洲资产阶级社会生活和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
1933年希特勒篡夺政权后,托马斯·曼的政治认识有所提高,并积极参加反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他先流亡到瑞士,1938年到美国。1933-1943年间,他完成了《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四部曲。这一组长篇小说取材于《旧约》中关于约瑟夫的传说,讲的是犹太人遭受苦难的故事。作者描写了犹太人善良的性格和高尚的品德,借此驳斥希特勒种族主义者的排犹谬论。在他们迫害犹太人的高潮中写这样一部作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托马斯·曼迁居瑞士。1946年,他发表论文《反对布尔什维主义是我们时代的大蠢事》,他预感到共产主义潮流势不可当,对未来有了比较清醒的看法。1947年,他的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问世,写一个不乏才华的资产阶级音乐家接受了颓废艺术,内心空虚,最后发疯的故事。作者不仅抨击把艺术作为买卖交易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且也批判资产阶级颓废艺术家,反映了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艺术的穷途末路。《骗子费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第一部(1954)是托马斯·曼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写一个侍者冒充别人名字游历世界和招摇撞骗的故事。书中以轻松的笔调描写这个冒险家,尖锐地讽刺了资产阶级尔虞我诈、自私自利的丑恶现象。1955年作者逝世,同书的后面几部只留下一些片段。
托马斯·曼的早期代表作是《布登勃洛克一家》,副标题叫《一个家庭的没落》。它描写大资本家布登勃洛克祖孙四代的发展过程。故事发生在1835-1876年的商业城市吕贝克。小说开始时,正是大粮商布登勃洛克家的鼎盛时期。老约翰·布登勃洛克刚买进一座大房子,亲友前来庆贺。这个家族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地位。但到小约翰继承家业后,他有了一个竞争者:暴发户哈根斯特罗姆。由于斗争激烈,生意清淡,加之时局动荡不定,女儿婚事上又失算,他感到经营非常困难。然而他并没有想到如何去适应新的环境,继续守着布登勃洛克家的传家箴言:“白日精心于事务,然勿作有愧于良心之事,俾夜间能坦然就寝。”到第三代托马斯经营时,他家和哈根斯特罗姆家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势力方面的竞争达到了最激烈的阶段。由于战争、投机失利等原因,托马斯连遭打击。最后,布登勃洛克家败落下来,老约翰购置的那座大房子也落到哈根斯特罗姆手里。托马斯死后,他的儿子汉诺体弱多病,胆小怕事,耽于幻想,没有实际能力,更无法适应那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小说以汉诺的死亡告终。
全书通过布登勃洛克家四代的兴衰,反映了德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这个历史过程。第一和第二两代在“忠厚诚实”的幌子下进行大量剥削,发财致富。第三代托马斯既按旧的剥削方式经营,也想作一些投机买卖,但垄断资本家哈根斯特罗姆使用掠夺并吞的手段,最后击败了布登勃洛克家。同时,作者又揭发了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感情都是由金钱决定的。小约翰的女儿安冬妮的几次结婚离婚以及布登勃洛克家子弟争夺遗产的纠纷,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作者虽然没有完全意识到布登勃洛克家的没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他能在家庭生活的描写中,揭露出资产阶级社会的衰落和腐朽,这正是作品的巨大现实意义。
托马斯·曼以高度的艺术技巧,从典型人物的变换中表现历史时代的更替,而这些人物又都生活在典型社会环境之中。作品结构严谨,全书十一个部分几十个章节一章一节都作了精心处理。有些情节虽然重复出现,但并不单调,反而能加深读者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小说的语言精炼,对话生动,有幽默感。
本书虽然揭露批判了资产阶级,但作者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看待这一问题的,因此他在描写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衰亡过程时,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惋惜之情,对某些资产阶级人物表示同情。同时,书中有些地方受到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对人生抱有消极悲观的情绪。此外,作者描写1848年革命波及吕贝克城的情况时,对工人阶级的形象也有所歪曲。
托马斯·曼和亨利希·曼在艺术风格上有显著的不同。前者在发展德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接受了俄国的现实主义风格,特别是列夫·托尔斯泰,对他影响很大。后者比较倾向于法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在风格、语言上受法国作家的影响较深。但是他们两人的长篇小说都反映了德国社会在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的矛盾。
赫尔曼·黑塞(1877-1962)是和亨利希·曼、托马斯·曼兄弟同时代的另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牧师家庭,十五岁时因受不了神学院里令人窒息的宗教压迫,逃跑出来,自己谋生。他学过修理钟表,当过书店店员,靠自修钻研文学,从事创作。《彼得·卡门青特》(1904)是他第一部成功之作,是以第一人称写成的自传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