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欧洲文学史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欧洲文学史 > 第120章

第120章

书籍名:《欧洲文学史》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作者提出了资产阶级社会中艺术家的命运问题:逃向自然还是投身到生活中去?黑塞对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答复。

            长篇小说《在轮下》(1906)是对德国教育制度的一个抗议。主人公汉斯·盖本拉特出身低微,但聪明勤奋,他的父亲和教师希望他通过神学院的道路进入上流社会。在神学院教育制度的“轮”下,他感到身心受了很大的束缚和压抑,不久患病,离开神学院。他回家后,因失恋受到强烈刺激,身体更加衰弱,最后由于酒醉,误堕河中溺死。这部作品是根据黑塞自己少年时代的经历写成的,指出了德国学校教育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帝国的一根柱石,它毒害和摧残了青年人的心灵和身体。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黑塞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反对战争,反对法西斯主义。这时的主要作品有《德米昂》(1919)、《草原狼》(1927)《玻璃珠游戏》(1943)等,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资产阶级社会已经失去信心,而憧憬着一个新的、更好的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定居瑞士,直到逝世。黑塞一生创作过大量小说和诗歌,他的作品语言通俗、清新流利,很受一般读者欢迎。

            莱纳尔·玛利亚·里尔克(1875-1926)是本世纪初著名的象征主义诗人,德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他生于布拉格,是一个职员的儿子,曾到欧洲许多国家旅行,还去过北非。1894年开始写作,早期诗歌带有捷克波希米亚民歌的痕迹。后来他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逐渐脱离现实,一方面歌颂个人在社会中孤独、寂寞与死亡的感觉,一方面又刻意描绘人生以外的“有生”和“无生”的万物,一味追求新奇的比喻和所谓的语言美,诗歌内容不易为人理解。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图像集》(1902)、《祈祷书》(1905)、《新诗集与新诗续集》(1907-1908)、《杜伊诺哀歌》(1923)和长篇小说《马尔特·劳利德·布里格随笔》(1910)等。

            里尔克的诗歌注重韵律,雕琢细腻,比喻新奇,充满神秘色彩。他在1903年写的《豹》可以用来说明他这些特点: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觉得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出柔软的步态,

            这步态在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作者借用关在铁笼里的豹的形象,反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内心活动。他们脱离群众,和当时的革命运动有很大距离,在窒息的社会的压抑下,感到无处发挥自己的力量,因而苦闷、彷徨,好像铁笼中的豹一样,被束缚在一个极小的圈中,以致“伟大的意志昏眩”。原诗节奏富有音乐性,用词造句别具匠心。里尔克的许多诗歌都有这种特点。从有些诗中还可以看出他在不断地探索生活的意义,但由于神秘主义世界观的局限,他不可能找到出路。

            里尔克的诗歌和诗论,对现代欧美资产阶级文学还有相当的影响。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E-mail:master@chinawriter.org    TEL:010-64208453

        第六节  中欧和东南欧文学

            十九世纪后半期,中欧、东南欧和巴尔干半岛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革命斗争日益高涨。例如,1877-1878年俄土战争后,保加利亚人民从土耳其长达五个世纪的奴役下获得解放,罗马尼亚摆脱了对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从属关系,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人民也取得独立。1912-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中,土耳其人的统治最后崩溃,阿尔巴尼亚在1912年11月宣布独立。这一时期,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中欧和东南欧各国的内部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而农村中仍然存在着封建制度的残余,阶级分化加剧,农民生活更为贫困。十九世纪末叶各国工人运动兴起,从七十年代起,无产阶级政党相继成立。1905年俄国革命的爆发和1910年巴尔干国家社会民主党代表会议的召开,对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起了巨大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中欧和东南欧各国的浪漫主义流派已经衰落,现实主义日益发展,尤其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获得了杰出的成就。反对外族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暴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反映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疾苦,号召人民起来求解放,成为本时期那些国家文学的共同的主要特征。

            在波兰,由于新兴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加强,工人运动随之展开。在农村中,虽然1864年实行了土地改革,但是大量的土地仍旧掌握在地主和外国殖民者的手中;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出现了农业资产阶级,他们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对贫雇农加以残酷剥削;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变成城乡无产阶级,过着贫困悲惨的生活。十九世纪末叶波兰这一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过程,都反映在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奥若什科娃、显克微奇、普鲁斯、柯诺普尼茨卡以及稍后的热罗姆斯基和莱蒙特等人的作品中。

            艾利查·奥若什科娃(1841-1910)出生于一个进步的贵族地主的家庭,积极参加过1863年波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起义,并从那时起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她在中篇小说《洼地》(1883)、《久尔济一家》(1885)和长篇小说《涅曼河上》(1888)等作品中,揭露了土地改革后波兰贵族地主的腐化堕落,描绘了处于民族和社会双重压迫下的波兰和白俄罗斯农民的厄运。

            亨利克·显克微奇(1846-1916)生于小贵族家庭,1876年他作为《波兰报》的记者到美国采访,三年间目睹并体验了美国资产阶级的所谓“民主”和“自由”。他所写的文章《旅美书简》和小说《为了面包》、《奥尔索》、《灯塔看守人》等,揭穿了美国是“天堂”的神话,描绘了波兰移民的悲惨处境。八十年代,他把目光转向中古时期,写出反映十七世纪波兰人民抗击异族侵略的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显克微奇晚年又完成两部长篇小说:《你往何处去》(1896)和《十字军骑士》(1897-1900)。前者写古罗马暴君尼禄时代的社会和基督教徒殉道的故事,后者以十五世纪波兰人民同日耳曼条顿骑士(十字军骑士)的斗争事迹为题材。十字军骑士团曾侵入波兰和立陶宛一带,烧杀抢劫,无恶不作,终于在1410年七月格隆瓦尔德战役中被波兰人民击败。显克微奇在小说中虽然只局限于塑造几个波兰的英勇战士的形象,但这些人物正好体现了当时波兰人民的强烈的爱国思想。

            鲍列斯瓦夫·普鲁斯(1847-1912)出生于破落的小贵族家庭,曾因参加1863年起义被沙皇当局逮捕,从七十年代起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他在中篇小说《前哨》(1885)中,反映出六十至七十年代波兰农村的阶级分化以及德国殖民者对波兰农村的入侵。他的长篇小说《傀儡》(1887)一向被视为十九世纪波兰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描绘了波兰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叙述了波兰新兴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封建地主阶级腐朽没落的情景。晚年,他著有一部表现古埃及生活的小说《法老》(1895)。

            玛丽亚·柯诺普尼茨卡(1842-1910)诞生在一个爱国律师的家庭,1877年开始发表诗作。她的短篇小说描叙波兰农民和城市贫民的痛苦生活。她的诗歌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族和社会的解放。她遭到反动当局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她最著名的作品是长诗《巴尔采尔先生在巴西》(1910),写一批被迫移居南美的波兰农民的悲惨遭遇,最后以港口工人罢工的雄伟场景结束。这篇长诗是波兰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斯泰芳·热罗姆斯基(1864-1925)生于破落的小贵族家庭,从九十年代起开始写作。他的长篇小说《无家可归的人们》(1900)描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徒劳无功》(1898)和《灰烬》(1904)两部小说,写的是波兰人民对沙俄占领者的抗争。符瓦迪斯瓦夫·莱蒙特(1867-1925)出生于乡村教堂的风琴手家庭。他从事过各种职业,尤其熟悉波兰农村。他的长篇小说《福地》(1897-1898)揭示波兰工业城市罗兹的发展情况和无产阶级的厄运。他最成功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农民》四部曲(1904-1909),包括《秋》、《冬》、《春》、《夏》,其中绘出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波兰农村和农民生活的广阔图景。

            在捷克,这个时期出现了聂鲁达、捷赫、伊拉塞克等许多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