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人大代表王维忠传奇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人大代表王维忠传奇 > 第66章

第66章

书籍名:《人大代表王维忠传奇》    作者:石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别对民办医学教育说“不”,它需要的是呵护,是规范,而不是一棒子打死。

            在这篇日记里,王维忠提出了民办院校步履艰难的问题。

            王维忠之所以这么关注民办教育,除了他是著名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外,更因为他在晚年曾花费很大心血在长春创办过一所民办医学院。

            王维忠在主动提出辞去医院教研室和中心实验主任等重要职务后,院里的工作就只剩下了带博士生和教学科研工作,这样肩上的担子一下轻松了许多,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做好党派、政协和人大代表的工作。他在几年的参政议政过程中,一直考虑一个问题:如何利用老年余力为社会办点实事。最后,他决定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利用社会力量,独立创办一所培养基层急需的高级医师的学校,为社会作一点贡献。

            对于无资金又无办学场所的王维忠而言,想要靠社会力量独力创办一所学校,谈何容易?尽管明知困难重重,但早就认准了方向的他还是决定向困难挑战。

            他明白,办学没有一个懂行的人就意味着失败。于是,他首先找到了原白求恩医科大学教务长李春昌。他为人正派,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实干精神,是最佳人选。一直很敬重王维忠为人的李春昌欣然接受了邀请。

            办学的领头人有了,他此时又得知吉林省国医药专修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没有招生,经协商对方很快就同意让出来给他们办。办学要有省教委的批准。尽管在申报办学过程中,总是有人设立障碍,但由于省政府和教育厅的领导大力支持,最后,新学校在位于长春西郊一个偏僻的地方艰难地开办起来了。刚开始只招生21名,到了1997年10月份,他们又想方设法共集资15万元,扩展学校。直到1999年3月,新校因各种开支总债近45万元。但债务没有压倒王维忠,相反,却成为他一定要把学校办好的动力。

            〖JP2〗1999年3月,也就是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朱镕基总理到吉林代表团参加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对与会代表明确表示,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和社会力量办学要放开。当天晚上,办事雷厉风行的王维忠找到当时吉林省的省长洪虎,提出自己想独立办长春医学专修学院的申请,并对自己的办学条件等作了详尽介绍。洪虎省长听了王维忠的叙述,又看了他递上去的那份详尽的报告,认为这是一件有利于群众的好事,立即表示支持,并将报告批转给主管省长全哲洙,然后又下批省教委领导,经成教厅及省卫生厅科教处等协商,办学一路通顺。〖JP〗

            长春医学专修学院于1999年6月获得批准筹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蒋正华题写了校牌,长春市政协主席张绪明,市老领导于福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秦立国,市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刘淑坤等众多领导都对这所民办学校大力支持。

            别对民办教育说“不”(2)

            长春医学专修学院在筹建期间,制订了“狠抓学生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创一流民办院校,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办学宗旨,2000年1月长春医学专修学院向吉林省教委提出转为正式学院并开办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请示。经吉林省教委组成的评审组对学院进行全面评估,2000年2月省教委予以批准。2000年3月在白求恩医科大学校长李玉林支持下,长春医学专修学院与白求恩医科大学签订了联合承办成人教育的协议,并于同年暑期挂牌招生。2000年9月份招收成人大专生52名,成人专升本学生71名,使在校学生数达420名。2002年又建了能容纳440多人的两个阶梯教室、形态学实验室、功能试验室、电教室、微机室、护理实验室等。几年的投入,学院的净资产很快就达200多万元,使办学条件大大改善。

            随着生源的扩大,王维忠又想法把校区迁到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浦东路40-1号,并增添教学设施,改善了教学环境,使在校学生数达740人。

            不久,时任卫生部部长的张文康连续出台通知、规定、文件,以“医护人员已基本饱和”为由扼杀了多家民办医学校。

            为此,王维忠联合24名全国人大代表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写信,呼吁中央领导关注民办教育,扭转卫生部的错误做法,并呼吁基层的主管部门应遵守《民办教育促进法》,不要让民办教育步履维艰。他的呼吁引起了多位领导的重视。

            作为一位情系教育的医学教授和人大代表,王维忠还一直关注着一些地方官员严重侵害民办学校、打击民办法人的问题。

            在著名的孔孟之乡济宁,有一家以著名词作家乔羽为名义的民办学校——乔羽学校。2005年冬天,该校校长、法定代表人田冰两次从山东寻到长春,特意向关注民办教育的王维忠代表投诉其在办学过程中的种种遭遇,以及某位房地产商与当地个别腐败官员串通一气,企图置她于死地的悲愤经过。

            谁把民办学校变成公办学校?(1)

            2007年6月,田冰的丈夫邱昭生老人打电话向我求助:济宁乔羽学校的校长田冰被警方以“涉嫌抽逃资金罪”被关押,这家民办学校也随后被当地教委接管,希望我能对此调查采访,并将真相公布于众。

            早在2005年冬天,此案曾引起王维忠代表的关注,并向教育部领导反映过,但那时毕竟尚未进入法律程序。王维忠代表一直很关注民办教育,我也曾多次听他提过此事。于是,我当即奔赴济宁,对此宗发生在乔羽学校两股东之间纠纷的有关内幕进行了长达一周的深入调查,终于揭开了乔羽学校校长田冰被关押、学校被当地教育局强行接管的前后内幕。

            2000年7月,由著名词作家乔羽亲自授权,经当地有关政府部门批准后,由台商陈先生捐赠50万元,社会筹资70万元,并由田冰自筹100万元后,乔羽学校以田冰为独立的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取得济宁市教委及民政局的发证认可后,终于以合法的形式面向社会招生。新校位于济宁市洸河花园小区,设有小学和幼儿园。时任济宁师专附小校长的田冰兼任乔羽学校校长,乔羽任名誉校长,学校每年支付乔羽6万元薪金。

            2000年9月29日,尽管刚开学时只设有8个班,每班只招40人,但由于学校置身于环境幽雅的高级小区里,各种现代设置齐全,特别是教学经验丰富的田冰理念先进、管理科学,很快令乔羽学校脱颖而出,吸引了众多家长的眼球,千多名学生前来就读。到2002年上半学期,就有2000多名新生因校舍规模限制无法入学。为此,田冰与乔老协商后,决定扩建校园,扩大招生,以满足更多学生入学。

            此时,山东永胜房地产经理杜月野多次上门找田冰,称其一直非常热心教育事业,愿意与乔羽学校合作,并建议到济宁高新区去建设新校。同时,杜多次向乔羽夫妇和田冰表示:建新校不用学校投资和建设,学校只负责办理各种手续就行。因急于建校开学,加上杜多次信誓旦旦,一向与人为善的田冰也就没有多想什么,就开始了与杜月野的合作。

            2003年6月18日,济宁高新区管委会发文同意田冰进区建设济宁乔羽学校新校。按有关规定,筹建新校,得成立一个新公司,这样才能办理一系列登记手续。杜月野在办理公司登记手续时,急急地告诉田冰:乔羽学校不具备法人资格,不能以学校名义注册公司。经协商,乔羽学校(现乔羽小学,2004年12月由乔羽学校更名)决定以校长田冰代表校方、杜代表其房产公司,双方都以自然人的身份代表单位入股,于2003年7月9日注册成立了济宁明德教育服务有限公司。这也是杜月野提出为建设乔羽学校(新校)筹集与运作资金而组建的股份制公司。乔羽学校注册资金1000万元人民币,其中,校方出资510万元,占51%的股份;杜月野出资490万元,占49%的股份。明德公司与新建的乔羽学校均为独立的法人单位,两者系投资与被投资关系。2003年11月22日,乔羽学校(新校)奠基。规划用地65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

            谁知,一心扑在教学上的田冰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就是从这时开始,她和合作者杜月野出现了不可调解的矛盾。

            在新校建设过程中,杜月野多次坚持收取学生的储备金作为流动资金。但田冰认为教育部刚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不允许这样做。济宁教育局也明确指出,不能违规收取储备金。

            紧接着发生的第二件事,终于激化了双方的矛盾。

            据田冰的丈夫、乔羽学校副校长邱昭生介绍,当时教学大楼正在建设之中,正是需要巨额资金的关键时刻。谁知,杜月野向田冰提出,要在新校用地上开发教师公寓,这样才可以挣大钱。田冰认为建教师公寓必须办齐相关手续才行,再说占用建新校的土地搞开发是违法行为。

            但杜月野不顾田冰及董事会的反对,擅自在新校区内搭建工棚,运进施工机械,强行建教师公寓进行房产开发;8月上旬他又单方终止了对新校的资金注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