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人脑使用手册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幻小说 > 人脑使用手册 > 第7章

第7章

书籍名:《人脑使用手册》    作者:金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但请你不要忘了,经常得病的人却不  仅仅是那些吃不上、喝不上、营养不良的穷人,也不仅仅是那些劳动强度太大的人,那些家  拥亿资或整天游手好闲的人也不在少数。

            所以,在我们寻找人类健康长寿根源的时候,请不要用抬杠的方式进行,也不要用以偏概全  的观点争论不休,真正科学的方法,是我们用什么样的理由来证明某种观点的可行性。

            精神紧张有害健康吗(2)

            在我们提出“大脑决定健康”这个论断之前,不仅请教过许多著名的医学专家,而且还查阅  过许多有关人类疾病形成的古籍学说,虽然大家在对待人类健康的问题上各有见地,但在“  不良情绪会招徕许多疾病”这个问题上却是惊人地一致。  

            心灵美的人就能长寿吗(1)

            一个人要想使体内不断分泌出好的荷尔蒙来,仅仅靠体内的食物支持是远远  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靠人的思想境界支持。这种支持虽然貌似无影无踪,但它的作用要远  远胜于所有食品的营养成分。

            

            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心灵美的人一般都比较长寿。

            在我们以科学的道理来阐释心灵美与健康长寿的关系之前,先让我们给大家讲一个丑姑娘的  真实故事。

            在很久以前,欧洲东部有户人家生了一个丑姑娘,凡是见到过她的人都说,世界上恐怕再也  找不到比她更丑的姑娘了!听说这个丑姑娘刚刚生下来的时候,就连接生婆也差点被吓死。  长大后更是人见人怕,就连一些亲戚也都躲着她,轻易不和她见面,全村的大人小孩更别提  了,有时走路路过她家的门口,都要想方设法绕开走,唯恐一不小心遇到了她,晚上睡觉时  做恶梦。这样的一个丑姑娘,自然更不会有人去爱她了。

            只有她的妈妈始终没有嫌弃过她,可是妈妈再好,也不能跟她一辈子呀,在她还没有成年的  时候,唯一不嫌弃她的母亲也去世了,把她一个人孤零零地扔在了这个世界上。她也知道自  己长得丑,所以从来不走出院门一步,唯一能做的事情和能去的地方,就是整日躲在母亲开  辟的那个不大的花园里摆弄花草。

            她就这样默默地活着,整日和美丽的花朵为伴,时间一长,她也逐渐接受了自己长得丑这个  现实,心情慢慢好了起来。直到有一天人们惊奇地发现,她的花园里开出了很多漂亮的花  ,想去找她买,又怕看到她那个怕人的长相。开始人们还极力克制着自己想买花的欲望,但  时间长了,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于是有人不顾她的长相来买她的花,可是她没有收  钱,而是把花白白地送给了那些前来讨花的人。

            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谁也不知道她到底送出了多少美丽的花。渐渐地,人们完全忘记了她  的丑陋,仿佛她和她的花一样美丽,纷纷到她这里来讨花。有一天,当有人再来这里向她讨  花时,却突然不见了她的身影,她能到哪里去呢?因为她从来没有走出过这个花园呀!当人  们穿过花园来到她常年居住的那间房子里找到她时,却意外地发现她早已经安详地去世了。  这  时候,人们在怀念她的同时,也才开始想起她的年龄来,当人们问及村里一位70多岁的长者  时,他说他父亲很小的时候,村里的人就开始经常向她讨花了。

            这个心灵美好的丑女到底多少岁了,村里的人谁也不清楚,但促使她能够长寿的秘诀我们却  不难得知,那就是崇尚美好,与花为伴、与世无争、坦然面世。

            

            心灵美的人之所以长寿,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人没有心理负担。

            心理负担并非都是来自生活的艰辛、工作的重压、身体的残疾以及竞争中的失败等等  ,最可怕的心理负担,就是来自于一个人阴暗心理。

            对“阴暗心理”的解释,通常有两个方面:

            一是指有些人为了谋求成功而采取的那些不正当手段。凡是使用不正当手段的人,往  往都是因为受到了某种刺激之后,产生了极其强烈的报复心理。这种报复心理,有的是针对  整个社会,有的是针对某一个人,有的是针对某一件事,但不管针对什么,他们的目标性都  是十分明确的,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他们可以不要尊严、不畏艰  辛、不择手段,至于道德、道义、友谊、亲情、善良、忠诚……在这些人眼中统统  都是些不屑一顾的东西。虽然他们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被人所不齿,也知道许多人在自  己的背后指指戳戳,但狭隘的报复心理已经使他们没有了理性,因为在这些人的心目中,积  满的都是仇恨和命运对他的不公平!——这种阴暗心理,当事人是绝对不会向人言的,因为  他比任何人都更加清楚自己的卑鄙无耻!

            二是指这些人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之后产生的愧疚心理,也包括失败之后或年龄较大之后的  良心发现。确切地说,不管多么邪恶的人,都难免有他善良的一面,特别是当一个人进入老  年阶段以后,“老年方知少年非”的感叹会时时从心底油然而起。回忆起自己当年的种种不  良行为,尤其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成功,致人于死地或破产、家破人亡的罪恶行径,更会使他  想起来昼夜难眠。——在这种自相矛盾的心理折磨下,一个人又怎么能够长寿呢。

            心灵美的人就能长寿吗(2)

            成功需要拼搏,生活离不开争斗,这是人生必须要经历的一种体验。但不管什么样的拼搏与  争斗,都不能离开人性与道德的支持,否则必将会受到命运的惩罚。

            所以,一个人不管是因为境况不好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还是因为遭遇了意外的打击想改  变事态的发展,都必须抱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好自己精神饱满的乐观情绪,只  有这样,你的大脑才会在良好意识的刺激下,分泌出对人体有益的荷尔蒙来,否则,想长寿  只能是一句空话。  

            中西医为健康舌辩不休(1)

            西医叫“疾病学”,在他们眼里,细菌是破坏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所以他  们的所有医疗手段都是围绕着如何消灭细菌来展开;中医学是把“不让人生病”作为自己的  最高目标,通过人手腕上的脉搏跳动等因素,来判断人体内各个器官是否在和平相处。  

            

            先给大家讲一个笑话。

            这个笑话发生在一个杏林世家:父亲是中医,儿子是西医。有一天,一个病人来看病,病症  是牙疼。父亲给病人诊完脉后,告诉患者:“虚火上升,肝火太旺,我给你开个中药方子,  吃上两副药就好了。”此时正赶上当西医的儿子也走了过来,让病人张开嘴看了看后说:“  这是牙龈发炎,用不着喝那个苦药汤子,吃上点消炎药就好了。”

            到底是听老中医的吃中药,还是听儿子的吃西药?还没等患者作出选择,老中医和小西医却  唇枪舌剑地干上了:

            老中医吼:“中药能去病根儿,西药只能镇痛,你怎么对病人这么不负责任?!”

            小西医也吼:“西药就不能去根儿了?!如果不能去根儿,世界上还生产那么多的针剂和西  药干什么?!”

            老中医继续吼:“什么针剂西药!不是片片就是水水,都是哄人的玩意儿。”

            小西医也继续吼:“什么中药草药,不是根根就是草草,那才是坑人的玩意儿呢。”

            老中医恼羞成怒,厉声斥问:“你凭什么看不起我们中医?!”

            小西医说:“就凭你断病时,不管什么病,不是‘火’也是‘火’,好像除了一个‘火  ’之外没有别的词儿!”

            老中医嘿嘿一声冷笑,反唇相讥:“‘火’字怎么了?好歹我们用的也只是一个‘火’,而  你们西医呢,不管什么病都是‘炎’,俩‘火’!”

            ……

            一场父与子的中医与西医之争是怎么结束的,笑话中没有告诉我们结果,也不可能有结果,  因为这牵涉到一个世界性的医疗话题。

            

            有关西医与中医之间究竟孰优孰劣的争论,由来已久。

            确切地说,西医的正确命名应该叫“疾病学”,因为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以“病状”  为依据,通过仪器检验和化学分析,来索取一个人的病因证据,而后再针对病人的不同病情  来分别采取“吃药、打针、手术”三种医治手段。在西医学看来,人类的大多数疾病都是由  于“细菌”造成的,只要把细菌消灭干净了,人类的健康长寿就有了保证。所以围绕着如何  消灭细菌,便构成了西医学的中心内容。

            而中医学则不同,它是把人看成一台“机器”,在这台机器上,不管是它的油路(血液)、  电路(神经)、线路(骨架),还是它的皮肤、肌肉、脂肪等等,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  这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中,不管哪个细小的关节上出了问题,所有体内器官都有不可推卸的责  任!所以,一个人要想实现健康长寿,就不能等到身体已经发生了症状(生了病)再去救治  ,而是要在人的身体出现症状之前,就应该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