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人脑使用手册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幻小说 > 人脑使用手册 > 第8章

第8章

书籍名:《人脑使用手册》    作者:金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因此,通过人手腕上的  脉搏跳动,来判断人体内的各个器官是否在“和平相处”,通过“五行生克”,来实现人体  内的阴阳平衡,便构成了中医学的核心理论:《脉象学》与《药理学》。

            总而言之,西医是把人体视为一种可分、可割、可补的“物质”,疾病只是这个“物质”上  发生了问题的一个零件,而引起这个零件发生问题的根源,就是某些“细菌和细胞”在作怪  ,只要能够想办法把这些细胞和细菌消灭干净,人体自然就可以恢复健康,因此,西医不管  诊断什么疾病,都是把可视、可辨的“细菌、细胞”作为依据,以消灭细菌为最主要的手段  。——而中医诊病的探杖是诊脉,脉搏跳动中的粗、细、长、短、强、弱、滞、滑等不同脉  象,均反映着一个人身体内部“虚实寒火”的不同症状,“气、血、亏、盈”是判断所有疾  病发生的根源,只要一个人身体内的气血波澜不惊,人是绝对不会生病的,所以,中医用药  常常是以“调理”二字为核心,通过“补虚、强实、祛寒、泄火”来调节患者身上的阴阳平  衡。

            中西医为健康舌辩不休(2)

            中西医之间为了表明自己强过对方,唇枪舌剑争斗了上百年,至今不分胜负。其根本原因是  ,两者之间真正的矛盾焦点,并不是体现在医疗手段上谁比谁更高明,而是  体现在谁能够比对方更为准确地知道疾病发生的根源。——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其他的争  论都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在我们探讨人类健康长寿这个问题时,又一次把中西医之间的矛盾焦点提出来,其目  的是想让人们在思考和选择健康长寿的方式时有更客观的选择。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尽管  它们在诊治手段  上各有各的说法,但在“人类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动物那样活到自己寿命极限”这个问题上,  都没有给人提示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因为在最新的医学研究中发现,人类之所以不能健康长寿的最大敌人,既不是我们整天防蝇  如虎的细菌,也不是日益变坏的生存环境,而是我们太多的功利思考,破坏了人类“健康情  绪”的结果。——这种健康情绪,就是我们将在下面章节中讲到的大脑结构、左右脑功能以  及利导思维和弊导思维给人类的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

            测试:这些关键词你都记住了吗

            1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大脑只是一个智力宝库,它可以为人类的事业成功贡献出许  许多多的智慧,但却与人类的健康与长寿没有多大的关联。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仅是对健康  与长寿  知识的无知,并且是对人类生命的无视。

            2与其说人是活在一个物质环境中,不如说是活在一个情绪环境中,一个人要  想活得愉快,并非只有物质财富才能提供,知足常乐也同样可以使我们笑口常开。

            3世界科学家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才发现,人的大脑内存在着一种电波,这种电波和  心脏的跳动一样,会随着一定的频率发生振动,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调节这种振动,就可以  对人体健康发挥出非凡的作用。

            4精神过度紧张往往能给人带来许多疾病,人类80%的疾病都是由于不良情绪带来的,所以  ,一个人要想身体健康,必须首先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5心灵美的人之所以长寿,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人没有心理负担。对“阴暗心理”  的解释,通常有两个方面:一是指有些人为了谋求成功而采取的那些不正当手段;二是指  这些人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之后产生的愧疚心理,也包括失败之后或年龄较大之后的良心发  现。

            6西医是把人体视为一种可分、可割、可补的“物质”,中医是把人体视为一种不可分解  的整体;西医是用可视、可辨的“细菌、细胞”为诊断的依据,中医是用“虚实寒火”来判  断生病的根源。

            第三章  问鼎大脑:暗藏着多少玄秘机关

            大脑的三重构造与人脑新皮质(1)

            人之所以从众多动物中脱颖而出,主要是因为人的大脑上有了一层新皮质,  如果没有这层新皮质,人与其他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

            一般来说,人的大脑具有三重构造:爬虫类脑、猫狗类脑、人脑。

            爬虫类脑也叫原始脑,是所有动物大脑的核心部分,它掌管着所有动物的本能活动,例如饿  了找食物吃,到了发情期找配偶交配,被捕猎时用尽力量逃走等等。所有爬虫类的活动,都  基本上是靠这种脑功能来生活、工作并繁衍后代。而这个原脑的运作,又主要靠分泌肾上  腺素类的荷尔蒙来作出条件反射的行为。因此,在爬虫类动物的世界里,只有生存利害的得  失,没有个体名誉的荣辱,它们的所有活动无一不是对环境和生理需要的条件反射而  已,而在人的大脑中也有这一层“爬虫类脑”。

            猫狗类脑也叫原始哺乳类脑,它是包围着“原脑”的另外一层脑,与爬虫类脑相比较,猫狗  类脑的得失计算系统中多一个“愉悦”的感觉。也就是说,猫和狗一方面也像爬虫类动物一  样,根据自我需要来决定自己的某种行为,但另一方面也显示着愉快或者不愉快的感觉。也  就是说,所有动物的大脑从爬虫类脑发展到猫狗脑阶段以后,才开始出现了感情的因素,这  也就是人的感情产生的原点。这层脑不仅掌管着思维,而且掌管着所有动物的喜怒哀乐感受  ,有了这  一层脑,所有动物除了自我得失之外,还会有好与恶的考虑因素。

            人脑也叫新哺乳类脑,这种大脑除了具备原脑和原哺乳类脑所有的功能之外,还在大脑的上  面有一层更大、更复杂的构造,这个构造,可以分为右半球和左半球,二者由大脑的脑梁连  接,二者各司其职,左脑存有语言、信息和计算功能,右脑存有善于识别图象和声音的功能  。人类的大脑之所以复杂,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们之所以向大家介绍这些大脑的内部结构知识,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让大家知道,  人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也是一种最复杂的动物,其复杂性不仅仅在于人对环境、遭  遇的反应方式,而且也包括人们在成功或失败之后的喜悦和苦恼,特别是由于多方面的感情  需要和对名利的追逐,必将使大脑长期处于不停歇地运转之中,因此,不仅是人类的智慧从  这里开始,而且人生所有的复杂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

            从上面所讲的“大脑三重构造”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之所以比其他动物聪明,并非是人的  身体结构与其他动物存在着多少本质的区别,而是在人的大脑外缘有一种新皮质。这种新皮  质  ,就是我们在前面说到的:爬虫类脑作为原始脑,始终处于人脑的核心位置,猫狗类脑是包  围在“原始脑”外围的又一层脑,医学界称它是大脑的边缘系,而人脑则是又包围在大脑边  缘系外的又一层新皮质。如果我们把人脑中的这种新皮质剥去,人脑就会变成猫狗类脑,如  果再把猫狗类脑中的那部分大脑边缘系切去,人脑就会退化到和爬虫类一样的低级脑。因此  说,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因为大脑中这种新皮质的缘故。

            在这种新皮质上,不仅布满了人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而且还分有感觉区、  运动区和联合区。这些系统与区域,虽然都有各自的功能,也可以独立的行动,但它们的所  有行动,又无时无刻不受到“大家”的制约。

            确切地说,大脑内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无一不与一个人的情绪存在着直接  的关联。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情绪处于激昂兴奋的状态下,人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  免疫系统,必将会联合产生出对人体最有益的物质(有益荷尔蒙)来推波助澜;而当一个人  的情绪处于颓废低落的状态下,又必然产生出最不利于人体健康的东西(有害荷尔蒙)来落  井下石。

            而大脑新皮质中的感觉区、运动区和联合区,虽然是大脑的活动场所和感知区域,但它却具  有一种反作用于人类思维的力量。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以正确的思维来对待身边发生的  一切事物,那么就会在无形中为我们的好情绪产生提供一种良好的物质环境,从而形成对  好情绪产生的有力支持,借以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大脑的三重构造与人脑新皮质(2)

            由此可见,大脑虽然是一种无法更变的物质存在,但在它的作用发挥上,却具有极大的可塑  性和引导性,只有我们掌握住了它的运行程序和活动规律,才能开发出它的最大价值!

            这也正如C·H·布鲁克、E·库耶在其所著的《自我暗示》中所说:“我们的体内蕴藏着无  可估量的力量,如果无意识地滥用,往往会给身心造成极大的损害。反之,如果我们能够对  它进行有意识地合理引导,不仅可以有力地支配自我意识,从而避免肉体和精神的疾病,而  且还可以帮助人类免受病痛之苦,甚至可以实现与各自生活条件相适应的幸福。”

            右脑司感情  左脑司理性(1)

            人的大脑分右脑与左脑:右脑又叫“祖先脑”,储存的是人类500万年的遗  传因子信息;左脑又叫“自身脑”,储存的是一个人今生今世的体验信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