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人脑使用手册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幻小说 > 人脑使用手册 > 第19章

第19章

书籍名:《人脑使用手册》    作者:金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

            第六阶段(额部凉感训练)

            古代医学常有“头寒脚热”的说法,因此,让面部、头部感觉凉  爽对身体是十分有益的。做这个阶段的训练时,患者的精神要集中到头前部,自言自语:“  额头凉爽舒服!”——“额头凉爽舒服!”慢慢地,额头就会产生凉爽感。也许短时间内不  会像手脚感觉温暖那样明显,但不要性急,持之以恒会让你受益无穷。

            以上就是大脑冥想训练中六个阶段的实践方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六个阶段的训练要因人而宜,有时候无须全部实践,有时只需要锻炼  一种方法亦可,这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而定。

            测试:这些关键词你都记住了吗

            1当一个人受到外界某种刺激时,他心里马上就会产生“愉快”或者“不愉快”的  感觉,  这种感觉,对当时的他来说只不过是想想而已,但当他把这种信息传递给大脑的时候,  这些“想想”就会在大脑中变成一种物质,进行化学反应,产生某种变化。

            2从成功学的角度讲,冥想与“幻想”、“梦想”、“痴人说梦”没有多大差别,但从  心理学角度讲,它却是一条通往健康长寿的的康庄大道,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的想象力在纵  横驰骋的时候,他的大脑细胞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而大脑细胞极度兴奋,才能够  分泌出最有益于人体的荷尔蒙。

            3小聪明虽然可以让有些人得到一些小便宜、小实惠,也可能铸就他们的大成功,但因为  他们的大脑长期沉浸在搏斗的状态下,所有心血也都消耗在防御他人进攻的气氛中,所以  不管他们怎样去冥想那些美好的事情,有益的荷尔蒙都不会分泌出来。

            4实现自我的欲望,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了重大成功以后,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之  间的界线就会慢慢消失,言行听命于心,在不知不觉中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可以说,  这是人生境界的最高层次。

            5我们所说的“冥想”,不是让人不想东西,而是让人“收慑一切心神”,把自己的注意  力集中到对身体某一部位的肢体动作中,通过对肢体动作的有效指挥,来达到“身心合一”  的目的。

            第六章  科学运动:为长寿打好基础

            百练走为先

            在一个小小的足掌上,集中了体内器官所有的穴位,这些穴位都是五脏六腑  的反射区,所以,一个人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走路,都可以使足部所有的穴位变成“受  体”,得到力度均匀的按摩。

            

            在已故的中国伟人中,毛泽东、邓小平虽然没能活到百岁,但83岁、94岁的高龄已经足以令  人  羡慕了。在有关他们的生活记载中,除了暑期到北戴河去游游泳之外,我们没有发现他们  再有什么特殊的体育活动,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散步。

            这种习惯究竟是什么时候养成的?史料上并无记载。也许是从长征的时候开始的,也许是从  被国民党围追堵截的八年抗战中养成的,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这种良好的习惯却  一直  保持了下来。据邓小平的小女儿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中记述,邓小平在“文革”期间  被下放到江西,日子虽然难挨,但他每天吃完晚饭后,都要在自己的小院子里散步两个多小  时。

            无独有偶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始人马克思,也同样有一个喜欢走路的习惯,他  的伟大学说《资本论》,就是他在书房中一边踱步一边构思完成的,以至于把厚厚的地毯  踏出了一道深深的磨痕。

            如果单单从脑力消耗和精神压力上来讲,世界上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比他们的脑力消耗更大  ,也没有多少人能够比他们的精神压力更大,但他们就是在那样的工作环境中,在那样的工  作压力下,依然能够保持住自己的旺盛精力,靠的究竟是什么?

            政治信仰自然是鼓舞他们奋斗不息的动力源泉,而锻炼身体更是他们离不开的物质支持。但  因为他们的工作实在太繁忙了,根本不可能抽出时间来进行某种专门的体育锻炼,于是,  通过散步的方式活动活动筋骨,疏通疏通体内的血液,就成了他们一种最科学  的选择。

            其实,除了这些伟人之外,许许多多的长寿者都有喜欢走路或者散步的习惯,有的人在  早晨,有的人在晚上,还有的人是在每日的三餐之后,活动时间一般都在1小时以上,虽然  这种貌似漫不经心的锻炼没有任何妙诀,但天长地久之后,却使他们不仅拥有了健康的身体  和旺盛的精力,而且还赢得了比较长寿的生命。

            

            生命在于运动,这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运动的方式方法,可以说是名目繁多:跑步  、游泳、跳舞、爬山、舞剑、打太极拳、打球、滑冰、气功、瑜伽、打拳……简直枚不胜举  !但从根本上来说,却没有哪样运动,能够比得上走路更有利于人类的健康长寿。

            从生理学的角度上讲,足为人体之根。人体内的所有神经,无一不是通过足部来向大脑传递  出种种信息,足部的面积虽然不大,却集中了人体内大肠、胃、肝、肺、心、肾、脾等所  有器官的穴位。有时我们锻炼身体,也许是为了保护心脏,也许是为了康健脾胃,也许是为  了疏通肝肠等等,但不管哪种方式的锻炼,都有“攻击一点、不计其余”的弊端,只有散步  式的锻炼,才能够“顾全大局”。

            原因是在一个小小的足掌上,集中了体内器官所有的穴位,这些穴位都是五脏六腑的反射区  ,所以,一个人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走路,都可以使足部所有的穴位变成“受体”,得  到力度均匀的按摩,这是所有其他运动都不易达到的一种效果。与此同时,人体中的血液  循环  都是在头脚之间进行,足部是所有血液流动时必须经过的一个驿站,所以,不管什么样的病  痛,在人的足部都有它的反射区,许多人都知道,劳累了以后用热水烫烫脚就能够很快  解乏,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另外,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据最新的医学研究发现,人在匀速散步的时候,如果再假以美好  的冥想,人体内的β-内啡肽就会源源不断地分泌出来,而且比平时分泌得还多。究竟是  因为美好的冥想促进了它的大量分泌,还是因为匀速的散步起到了激发它的作用,虽然我们  的  当代医学目前还不能做出一个理据分明的解释,但散步+冥想会促动β-内啡肽的大量分  泌,却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

            每天步行13000步(1)

            13000步是针对长期伏案工作的人来讲的,对一般人来说,有5000步也就足  够了,但最重要的是坚持,一曝十寒是绝对没有效果的。

            

            确切地说,人到25岁以后,大脑就停止了发育,身体也定型下来,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到底如  何,也基本稳定在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标上。这时候,一个人的运动目的,应该是以消耗脂  肪为主,使结实的肌肉不减少就足够了,如果再毫无节制地随意加大运动量,不仅对身体无  益,反而适得其反。

            原因是,人在25岁以前,正处在身体的发育期,各种机能还不完善,特别是身体成长需要的  多种营养素、维生素无不多多益善,这时即便有些对身体不利的元素吃进肚里,体内也能够  产生出足够的SOD来中和活性氧这种毒素,但到了25岁以后,由于大脑停止了发育,SOD的储  存就会一下子中断下来,或者转换成别的物质,给体内的其他器官造成损伤。

            有关科学家曾经对100名运动员进行过一次详细的体检,检查结果令人瞠目结舌:凡接受体  检的运动员,全部都有这样那样的疾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的现象呢?难道说加强锻炼  反而对身体有害无益不成?

            事实并非如此,锻炼无疑是对身体有益的,但关键的问题是,运动员为了争取更好的竞技成  绩,常常对体能进行透支性的锻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超负荷运动,结果,虽然在竞技中取  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但却极大地伤害了自身的健康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乏有这样的实例,有的人生病以后,为了早日康复,拼命地锻炼身体;  也有的老人为了健康的安度晚年,退休后积极加入了高强度的体育锻炼;还有一些患了肥胖  病的人,为了把体重降下来,更是采用了“要瘦不要命”的运动方式来折磨自己,结果不仅  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把自己本来健康的身体折腾坏了。

            因此说,真正的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门科学。它需要人们不仅去掌握它的  活动技巧,还需要掌握住一个适度的“量”,一旦超越了这个量,就会像一个人把  太多的东西吃进胃里一样,即便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再高、营养素再好,带给人的依然是伤  害。

            

            据医学研究发现,人到25岁以后,开始走向衰老,35岁以后,平均每天要有10万个脑细胞死  去,肌肉也逐渐出现衰弱,因此,一个人要想保持自己的青春活力,首先就要保持住自己  的大脑年轻,而大脑的年轻又必须建立在脑细胞的活跃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