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人脑使用手册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幻小说 > 人脑使用手册 > 第18章

第18章

书籍名:《人脑使用手册》    作者:金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

            安全的欲望,指的是一个人在饥肠辘辘的时候,会不顾一切地寻觅食物,有时还会不惜冒  着  生命危险,但在满足了自己的生命基本需要以后,安全需要就被提到了最重要的生活日程。  

            所属和爱的欲望,指的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要以某种形式来作为社会的一员存  在,或者说要被某个集体所承认,这种内在要求,既是一种社会归属感,也包含着需要对象  的爱的行为。

            承认的欲望,反映的是人的自尊心的本质要求,希望自己的出类拔萃被社会所承认。它  包括一个人的名声、地位以及社会评价,也包括以种种形式来实施表彰或奖励的社会承认标  志,等等。

            实现自我的欲望,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了重大成功以后,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  界线就会慢慢消失,言行听命于心,在不知不觉中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可以说,这是  人生境界的最高层次。

            马斯洛博士的“欲望阶段论”,虽然没有把人生五个阶段的历程讲述清楚,但却较为准确地  描述了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欲望追求,都是从“原始欲望”起步的,  但随着人生阶段的不断前进,欲望也会一点一点地膨胀开来,但等到一个人可以在这个世界  上“为所欲为”的时候,对于生命意义的思索,必然会使他把个人价值和社会意义有机结合  起来。

            我们在这里阐述马斯洛博士的“欲望阶段论”,目的是想让大家清楚地看到,“名利”二字  虽然  是人类争斗不息的根源,但从生命的本意上来讲,每个人都不是为争斗而生存的,只有和谐  相处才是生命本质的呼唤。

            

            也许有人会问,通过高品位冥想来实现脑内吗啡的大量分泌,有什么根据吗?

            当然。从物质学的角度上讲,也可以这样解释:在人的身体内部,有一个环境稳定机制,我  们一般称它为“恒常性”调整系统。比如天气冷的时候,人身上的毛孔就会收缩,以防止体  温的消散;而天热的时候,人身上的毛孔又会扩张发汗,以防止体温的进一步升高——这种  自由收放的行为,就是人体内稳定机制的功能所致。

            荷尔蒙的出现也是如此。当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产生时,体内必定会同时分泌出另  外一种被称为是血清素的荷尔蒙来进行抑制。我们称之为负反馈。这种反馈反映在人体内部  ,就像一个恒温箱一样,随时调整着体温的平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脑内吗啡中有一种叫“卡巴”的抑制性物质也一直在工作。但有  一点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人的大脑在兴奋地状态下工作时,这种叫“卡巴”的物质却没有  它的负反馈,只有β-内啡肽源源不断地分泌出来,使人产生愉快舒服的心情,这到底  是怎么回事,目前还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但这种情况却是真实存在的,也许,这就是上苍  传递给我们“进入这个世界”的信息吧。

            努力向高品位冥想冲刺(2)

            通过马斯洛博士的“欲望阶段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在人的五种欲望中,食欲、  性欲、权欲、名誉欲,虽然也能够为我们提供愉快的心情,但当一个人的食欲得到满足时,  看到再好吃的西也会产生反感。性欲和权欲也是如此,在没有得到满足之前,往往欲望极其  强烈,一旦满足后,就会兴味索然。

            而高层次的欲望却不同,其主要原因是,它不像低层次要求那样容易得到满足,所以它的追  求欲望不会停歇,兴奋的动力源更是源远流长,再加上这些高品质的追求往往体现着一种社  会要求,最容易得到社会的支持和拥戴,因此,这种为社会献身的精神往往比暂时的  个人成功更容易激发体内有益荷尔蒙的分泌。

            一句话,一个人要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和长寿的生命,必须首先使自己的精神状态始  终活跃在较高层次的思想境界上,只有这样,体内的β-内啡肽才会用之不竭地汨汨涌流出  来,为我们的健康和生命提供保障。  

            冥想也是可以训练的(1)

            人到35岁以后,每天都有10万个脑细胞要死去,要想使大脑保持年轻,就必  须采用科学的运动方式,使大脑经常处于愉快的冥想状态。

            

            人脑是由功能各异的五个部分组成,即脑干(生命中枢);小脑(运动之脑);大脑,由左右两  个脑半球构成;大脑基底核和边缘系统(动物之脑);大脑新皮质(人脑)。

            所谓对大脑进行冥想训练,其实就是对大脑的新皮质进行训练。原因是大脑新皮质不仅是人  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标志,而且也是人类生活走向复杂化的起点。所以,只要我们掌握  了它的动力源泉,就不难在源头上控制住它的运行方向。

            严格说来,人生一世,不管是长寿还是短命,在人生价值的追求上,最令人难以割舍的就是  “名利”二字。虽然佛学禅宗常常以看破人生者自居,试图把人类所有的矛盾纠纷都化解在  “无为而治”的原始状态,但这种貌似至高无上的理论学说,却严重违背了“物竞天择、优  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使人类的生存压力变得  越来越大,虽然我们常常以“万物皆是空”的劝导来开释人的心怀,但人生际遇中的种种困  惑、灾难、失败、疾病……却不是仅仅靠几句话就能够解决问题的。所以,对大脑  进行冥想训练,不能仅仅依靠大脑的主观意识,而应该借助人体的肢体动作,来配合大脑向  有益的方面集中。

            在这方面,古时的坐禅和当代的瑜伽中都有许多可以供人借鉴的地方。因为我们所说的冥想  也和它们一样要求“入静”,但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坐禅和瑜伽要求的“入静”是“入定”  ,即一个人进入某种冥想状态以后,心中不能有一丝杂念,极力驱动自己的大脑进入一种空  旷无物的世界,让大脑充分享受无忧无虑的轻松;而我们所说的“冥想”,却不是让人不想  东西,而是让人“收慑一切心神”,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身体某一部位的肢体动作中来  ,通过对肢体动作的有效指挥来达到“身心合一”的目的。

            目前,对大脑进行有效训练的方法很多,但这些训练大多过分强调了对人的主观意  识的引导,而忽视了调动人的肢体来有机配合,结果不仅不能使人“入静”,反而使人的精  神更加紧张,久而久之,会导致许多接受这种训练的人,不是因为不得要领半途而废,就是  因为想入非非而走火入魔。

            我们在下面介绍的这种冥想训练法,虽然也没什么高明的地方,但它的突出特点就是把人的  意识与肢体动作结合在一起,让大脑在训练中去感受肢体的信号,让肢体在训练中接受大脑  有益的指导。

            

            我们向大家介绍的这种大脑冥想训练法,是1932年德国神经生理学家舒尔茨发明的。他把冥  想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准备阶段:(心情平静)

            这个阶段的关键是身心放松。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在靠背椅上,腰板挺直,双脚分开,宽  度约与肩膀相同,自然垂直于地面  ,眼睛半睁半闭,视线落在前方1米左右的地方,口中自言自语着“心平气和”四个字,以  能够发出声音来的效果为最佳。

            第一阶段(重感训练)

            训练正式开始。首先训练重感。所谓“重感”,就是“感觉到有  一种重量”。感觉重量的地方是双手双脚,先手后脚,比如有节奏地自言自语:“右手重!  ”——“左手重!”——“右脚重!”——“左脚重!”——节奏切勿急躁,要缓慢平稳,  这样手脚就会慢慢感觉沉重,想抬都抬不起来,反复训练多次后,身体会觉得既乏力又松弛  。第二阶段(温感训练)——按照上述重感训练的要领,反复自言自语:“手脚温暖!  ”——“手脚温暖!”于是,手脚会慢慢真的产生温暖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促动体内血液  循环流畅,使全身各处都得到氧气的补充,同时驱动β-内啡肽从松弛的脑子里分泌出来  。

            冥想也是可以训练的(2)

            第三阶段(心脏训练)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因为人的心脏跳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在训练中通过自言自语“心脏跳动平稳均匀”,来对心脏施加一些影响,促使心脏向  着理想的状态调整。

            第四阶段(呼吸训练)

            从生命学原理上讲,个人意志一般是不能控制自律神经的,譬如,一个人的呼吸可以按照个  人意志“暂停一下”,但却不能让心脏  暂时停止一下跳动。这个阶段的训练,正是利用这一特点掌握正确的呼吸法,特别是腹式呼  吸,不仅可以促进脑内吗啡分泌,同时还可以促使血管扩张,加快血液中荷尔蒙的产生与  流速。

            第五阶段(腹部训练)

            这个阶段训练的目的是调节肠胃、肝脏、胰腺等内脏功能,从而获得更大的身心松弛。在这  个阶段训练时,患者可以自言自语“肚子暖和”——“肚子  暖和”,或“肠子慢慢蠕动”——“肠子慢慢蠕动”等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