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空军在战争中的大规模使用无疑可缩短战争的进程。
新式飞机会战西班牙
1937年8月2日,在西班牙南部上空,德、意、苏、法等国最先进的飞机展开了一场会战。空中飞机盘旋翻滚,追逐混战,战斗机尖厉的吼叫声不绝于耳。一架先进的苏制И-16战机以其无与伦比的速度追击着一架意大利制造的CR32双翼歼击机,眼看距离越来越近,突然一架德制梅塞施米特-109战斗机从И-16飞机上方俯冲下来,一束急促的子弹射向И-16战斗机,只见И-16战机猛地向上拔起,子弹从其尾翼擦过。接着И-16战机向右一撇,与来袭的梅塞施米特-109战机厮杀起来。
这是发生在西班牙内战中的一个空战场景。
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旧势力不甘心失败,发动了叛乱,向刚刚成立的共和国政府发动进攻,西班牙内战爆发。战争爆发前,西班牙空军还很弱小,只有40架"纽波特-德拉热"NiD-52型歼击机,60架"布雷盖-19"型双翼侦察轰炸机和20架鱼雷轰炸机。这些飞机都是落后的老式飞机,特别是轰炸机时速仅有120公里,带弹量80公斤,机上火力只有一挺机枪。歼击机也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产品。较为先进的只有新购置不久的3架"愤怒式"歼击机。
战争爆发时,西班牙的飞机大部分都掌握在政府军手中,在初期的平叛作战中,有效地配合了地面部队作战。但是,在战争爆发10天以后,德、意法西斯公开干涉西班牙内政,对其进行武装介入,并向叛军提供大量武器装备。7月27日,德军将首批援助的40架飞机交到叛军手中,其中有32架容克-52轰炸运输机和8架亨克尔-51单座歼击机。这两种飞机都是德国在20年代后期研制的新机种。同时意大利也向叛军派出了12架SM·81轰炸机和25架CR32双翼歼击机及志愿飞行员。
德、意援助叛军的飞机投入交战后,立即改变了双方空军数量和质量的对比。通过两次空中交战,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军的飞机损失惨重,叛军夺取了几个重要方向的制空权,在空中力量配合下,平地面部队加紧了进攻,刚刚成立的共和国政府岌岌可危。为争取国际支持和援助,共和国政府向全世界发出呼吁,请求各国给予援助,抗击德意的武装干涉。
法国政府首先慷慨响应,答应援助西班牙政府50架波特兹-54轰炸机。苏联应邀向西班牙派出了由军事顾问、飞行员、坦克手、水兵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志愿军,并陆续提供了大量当时苏联最先进的CB-2型轰炸机、P-5型侦察轰炸机和И-15、И-16型歼击机。据统计,在1936年10月至1939年2月的两年半之中,苏联共向西班牙提供了648架飞机(西方统计资料为1300余架)、400辆坦克和上千门火炮。此外,其他54个国家的4.2万名志愿人员也纷纷来到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战争。
反法西斯阵容的扩大,使德、意当局十分惊慌。它们不断增加干涉军的兵力。德国组建了由1万人组成的所谓"兀鹰军团"前往西班牙。"兀鹰军团"主要由空军力量组成,它拥有1个歼击机大队,1个轰炸机大队,1个侦察机中队,1个水上飞机中队和部分地面保障部队。在战争期间,德国还不断将其新近研制生产出来的亨克尔b-111型轰炸机、道尼尔-17侦察机及梅塞施米特-109型歼击机迅速运抵西班牙,更换"兀鹰兵团"的一些老式飞机。意大利也新组建了1个援外航空团,参加西班牙内战。还有几个歼击、强击、轰炸、侦察航空兵中队也交给叛军指挥。在战争头两年,德、意两国共向叛军提供飞机1650架、坦克1150辆、火炮近3000门。
1936年底,西班牙交战双方的空军力量都已远远超出了战争初期的水平,随着飞机数量的增多,质量的提高,空中作战的规模和激烈程度也在不断加大。
战争开始后不久,交战双方首先展开了空运与反空运的斗争。摩洛哥是叛军的主要集中地,叛军首领佛朗哥急于将其在摩洛哥的部队运回国内投入战争。德、意援助叛军的容克-52和SM81轰炸运输机部队到达后,首先担负起了从摩洛哥空运叛军的任务。当时政府军空军还未得到大量外援,数量有限的飞机除用于支援陆军作战外,几乎都用于截击敌方运输机。
1939年8月8日,据侦察报告,又有数十架敌方运输机运送部队到西班牙,而且护航兵力很少。政府军立即出动了28架NiD-52歼击机进行拦截。不料,叛军早有准备,运输机编队还未进入西班牙领空时,已有2个中队的亨克尔-51歼击机从西班牙境内起飞加入编队进行护航。政府军飞机还未接近敌运输机编队,亨克尔-51机群已迎了上来。NiD-52飞机性能落后,其速度和机载火力都远不如敌机,格斗中完全处于被动局面。一场空战过后,政府军损失了9架飞机,而叛军仅有1架SM81轰炸运输机被击落、1架亨克尔-51歼击机被击伤。这次行动后,政府军被迫暂停了大规模的拦截行动,而改用单机或双机小编队进行袭扰。待苏联、法国援助西班牙飞机到达时,敌方空运行动已基本结束。于是,援助飞机便主要用于夺取作战地区的制空权和支援地面作战。
当苏联志愿军空军部队部署到西班牙之后,政府军方面的空战任务很大一部分交由苏联顾问指挥。1938年7月的一天,苏联空军顾问普图欣得知叛军在加拉皮尼廖斯机场集中了上百架飞机,准备第二天对政府军进行一次大规模空袭。普图欣采取了果断的行动,他命令分散在3个机场的5个大队近80架И-15、И-16歼击机,在敌空袭前对敌实施反空袭。接到命令的航空兵部队连夜进行准备,利用夜暗掩护,飞向敌方机场。当飞机抵达加拉皮尼廖斯机场时,已是拂晓时分,从空中依稀可以看见机场排列整齐的飞机和忙于加油挂弹的人员。苏联志愿军空军立即发起了攻击。一架架敌机中弹起火,飞机的爆炸又引爆了周围的加油车和装载炸弹的车辆,机场上火光一片。几架停在跑道边的飞机强行起飞,刚刚离开地面便被苏军飞机击落。半个小时以后,停在机场上的飞机大部分被击毁,叛军空军遭受了巨大损失,很长一段时间未能再对政府军采取大规模空袭行动。而苏联志愿军在这次战斗中仅被地面炮火击落2架飞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在内战中,双方空军在支援地面作战的同时,还参加了海上作战。1938年5月6日,在巴伦西亚附近的海战中,苏联志愿军出动大量飞机配合政府军海军作战,向展开的敌舰发起攻击。轰炸机群集中突击了一艘大型巡洋舰,巡洋舰中弹起火,在舰队2艘驱逐舰的掩护下准备脱离战场,返回自己的基地。新赶到的苏联志愿军CB-2轰炸机编队奉命追击该舰。轰炸机群对已脱离舰队掩护的巡洋舰又一次发起了攻击,很快将其击沉,创下了在西班牙内战中用飞机击沉大型军舰的记录。
西班牙内战是两次世界大战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在战争中,各军事强国纷纷借此机会检验自己的武器装备,修订原有的作战方法,制定出了新的战术,轮训了部队,提高了战术素质。如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使用的容克系列轰炸机就是在这次战争中肯定下来的;而道尼尔-172、亨克尔-177、梅塞施米特-109等机型则是通过这次战争的检验进行了改进。苏联空军也在这次战争中检验了自己的飞机,改进了战术,肯定了航空兵在支援地面作战和夺取制空权中的重要作用,确立了集中使用航空兵兵力的原则。
哈勒欣河上空的较量
日本是一个20世纪初期新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随着其 经济的发展,它在军事上对外扩张的野心也日益膨胀。在短短的时间里,它迅速扩建了一支与其国土面积很不相乘的数百万之众的军队,平空军也发展成一支拥有数千架飞机的强大力量。对亚洲一些地区的侵略行为连连得手,更加助长了它的嚣张气焰。
然而,当不可一世的"日本皇军"占领中国东北后企图继续西犯时,却遭到了迎头痛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已霸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又企图侵占蒙古人民共和国和苏联的远东地区。1939年5月11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被苏军打死,向中蒙边境蒙方一无名高地发起进攻,并动用了10余架飞机对高地进行轰炸,很快夺占了该高地。事后,蒙军进行了反击,战争逐步升级。
6月初,日本第6集团军对蒙古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并且动用了日军在伪满洲国境内的大部分飞机。由于当时苏联空军在该地区驻军很少,日本人很快夺取了哈勒欣河作战地区的制空权。
苏联空军紧急动员,从几个边境军区抽调了800余架飞机赶至蒙古的前进机场,与日本航空兵为争夺制空权展开了较量。6月12日,日军发动了第二轮攻势,派出强大的机群对蒙军和苏军的阵地进行突击。苏军立即出动了60架И-15歼击机截击。突然出现的苏军机群,打乱了日军毫无戒备的航空兵编队,本来准备对地面进行强击的日军歼击航空兵急忙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