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 第33章

第33章

书籍名:《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作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接着,在5公里远的费雷亨旁边,又看到了第二个灯标。就这样,当飞机飞过一个灯标上空时,就可以看到下一个灯标,有时甚至能看到第三个灯标。所以,尽管是在漆黑的夜色中飞行,飞机仍能保持正确的航向。这些灯标将一直引导飞机飞到亚琛附近的预定"分手点"。41架滑翔机上的突击队员们都倚在横贯中央的大梁上,时而热得出汗,时而冷得发抖。

            突然,"花岗岩"突击分队的1架飞机的机长发现在他的右前方有一片青烟,这说明在同一高度,还有1架飞机,而且眼看双机就要相撞。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为了避免空中相撞,他不顾后面还拖着1架滑翔机,猛推机头向下俯冲。这时,滑翔机驾驶员感到升降舵变得沉重起来,他拼命想把升降舵保持在原来的位置上,只听叭的一声,座舱的风挡玻璃好像被鞭子狠狠地抽了一下。原来,由于刹那间的压力增加,牵引绳断了。滑翔机在空中倒是又恢复了平衡,但拖曳机发动机的轰鸣声渐渐远去,四周显得格外宁静。这架滑翔机只好戴着突击队员又飞回科隆。糟糕的是突击埃本·埃马耳要塞的第1分队队长威其格中尉就在其中。滑翔机勉强越过莱茵河,在一块草地上降落下来。飞机编队仍在按计划向西飞行。坐在"花岗岩"突击队其他滑翔机上的队员们当然无法知道自己的指挥官已经被甩掉。不过,这关系不大,因为各组都有自己早已确定的任务。滑翔机的每一位驾驶员对于在这宽阔的要塞高地上,在哪座碉堡的后面,或在哪座转动炮塔的侧面着陆最合适都已一清二楚。在周密的作战计划中已考虑到了滑翔机意外掉队的可能,并且在出击命令中明确规定,任何指挥官,在兄弟部队失败或无法着陆的情况下,都有责任带领部下去完成该部未完成的任务。

            不幸的是,20分钟后,"花岗岩"突击队又有1架滑翔机掉队了。当时是在卢汉贝格的灯标上空,这架滑翔机的驾驶员看到拖曳他的那架容克-52飞机的机翼开始晃动起来,而且它的标志灯不停地闪亮。莫不是脱离信号?滑翔机驾驶员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几秒钟后,他脱掉了牵引绳,开始滑翔。这完全是个误解。飞机才刚刚飞了一半路程,高度还不到1500米。从这里滑翔连国境都到不了。最后滑翔机降落在迪伦附近的草地上。队员们跳出滑翔机,他们找到一辆汽车,急速驶往国境,在那里,陆军部队正趁着黎明前的黑暗集结待命,准备发起进攻。

            这样,"花岗岩"突击队就只剩9架飞机了。他们终于在亚琛和劳联斯贝格连接线西北的费乔乌山上看见了最后一座灯标,它标志着已经到达"分手点"。为了不让比利时军队发觉飞机发动机的声音,滑翔机将从这里开始单独滑翔,隐蔽地飞越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角。

            科赫上尉原先预计,为了克服逆风的影响,总得准备多飞8到10升钟。但没想到恰好这天是顺风,而且风力比气象站预报的要强得多。结果飞到这个地方的时间比预想的要早了10分钟。为使这次奇袭圆满成功,原计划是在发起总攻前5分钟,突击队先在埃本·埃马耳要塞开火。可是现在,这种设想已无法实现。

            也正是由于风向的原因,飞机的高度过低,只有2000-2200米,原计算到"灯火走廊"尽头时,飞机的高度必须达到2600米,因为只有在这个高度上,滑翔机才能以适当的滑行角度飞抵目标。由于没有达到规定的高度,容克-52飞机的飞行员把滑翔机向前多拖了一段,跑到了荷兰上空,他们是想帮助滑翔机弥补高度不够带来的问题,没想到却帮了倒忙。因为容克-52飞机发动机的声音等于给荷兰和比利时军队发了警报。滑翔机刚刚脱离了容克-52飞机,就遭到荷兰军队的炮击,轻型高炮吐出的红色火珠从四面八方向空中飞来。滑翔机驾驶员不时地转弯或作蛇行运动,灵活地躲开了炮火,没有1架飞机中弹。由于这些滑翔机驾驶员全是精选的老手,所以他们仍然按照计划保持着队形飞到各自目标上空,开始无声无息地进行大角度俯冲。

            10日凌晨3时10分,埃本·埃马耳要塞指挥官桥特兰德少校接到第7步兵师司令部"要严加戒备"的电话,他立即命令部队进入临战状态。监视哨不时地从装甲碉堡中向外观察,严密地监视着这漆黑的四周。两个小时平安地过去了,天色开始微微发亮。突然,从荷兰国境的马斯特里赫特方向传来了激烈的高炮声。在埃本·埃马耳要塞的碉堡中,比利时炮手已做好高炮的战斗准备。他们以为是德国轰炸机要来袭击这里,可是侧耳细听了老半天,也没有听见飞机发动机的声音。

            就在这时,滑翔机利用微明的天色悄悄地从侧后进入,降落了下来。夺取要塞表面阵地的突击分队的9架滑翔机,1架接1架地在长满杂草的要塞顶部的预定地点滑行着陆。由于带有减速装置,着陆后只滑行了20米。比利时的哨兵看着这群幽灵似的"巨鸟"突然降落在他们跟前,个个被惊得目瞪口呆,竟没有发出警报。突击队员和驾驶员从滑翔机上冲下来,尽管没有指挥员,但因各组训练有素,仍按预定计划立即开始突击。在带着大量炸药的工兵带领下,他们直向爆破目标冲去。为了掩护进攻,有几个人报了发烟手榴弹。倾刻之间,第一声爆炸响彻了整个要塞——这是绝大部分守卫部队所听到的唯一警报。紧接着,突击队员们使用手榴弹和炸药包,连续快速地逐个对炮塔、碉堡、坑道口进行破坏,用冲锋枪进行扫射。一门门要塞火炮被摧毁,一些比利时士兵战战兢兢地举起了双手。就在这时,有两个突击组被迷惑了,他们发现通过空中照相拍摄下来的结构坚固的两座碉堡根本就不存在。这是比利时在要塞建造的假炮塔。德军原先认出了一些假炮塔,并且把这些假炮塔加在训练用的要塞模型上;而另一些假炮塔则愚弄了他们。现在他们才发现"直径5米的装甲碉堡"原来是用薄铁皮伪装的。专门研制的锥孔装药炸药包穿透了3米厚的混凝土,突击队经短促战斗,不到10分钟就炸毁和破坏了要塞顶上的所有火炮和军事设施,突击队控制了要塞的表面阵地。看不见外面情况而又被巨大爆炸声搞得晕头转向的守军慌做一团,一筹莫展,只能猜想上面所发生的事情。这时要塞顶上的作战活动就只剩下突击队的工兵为打通坑道网洞口而进行的有组织的爆破了。

            夺取3座桥梁的突击分队的滑翔机均按计划分别在桥的西端着陆,从哨所背后出岂不意地向桥梁猛扑过去。费尔德韦兹尔特桥和弗罗恩哈芬桥的守卫部队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德军便迅速、完整地占领了这两座桥。要塞指挥官桥特兰德在滑翔机着陆时刚好用电话命令炸毁坎尼桥和马斯河上的另外两座小桥,结果坎尼桥正好在德军袭击时被炸毁。突击队攻取桥梁的战斗,得到德军阿尔登戈高炮营的88毫米大炮以及俯冲轰炸机的有力支援,使突击队在占领两座桥梁后的一整天中,抗住了比利时军队的猛烈炮击而坚守了下来。

        "拔钉子"战斗

            在夺取埃本·埃马耳要塞的空降兵还在进行突击的时候,大批德国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就已到达,它们对通往要塞的道路进行了轰炸和扫射,封锁了通向要塞的所有通路,使起断绝了外援。桥特兰德发现要塞顶部已被德军占领,他一方面组织反冲击,一方面要求要塞附近的炮兵进行火力支援,向这里轰击。邻近的碉堡立刻作出反应,火炮开始射击。但是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很快就发现了这些火炮的炮口火焰,便集中全力,迅速摧毁了这些炮兵掩体和火炮。天亮以后,比利时第1军的1个野战炮兵营开到了埃本·埃马耳要塞附近,准备炮击要塞上的德军,但由于没有高射炮兵,这个野战炮兵营还未来得及进入射击阵地,其大炮就被德军的俯冲轰炸机轻而易举地全部炸毁了。

            7时,德军突击队第2梯队到达,300名伞兵成功地空降到要塞顶上,突击力量得到增强。在这些伞兵空降的同时,德军还在阿尔贝特运河西部40公里纵深的广大地区投下了假伞兵。这些假伞兵是穿着德国军服的草人,伞具绑在它们的身上。为了模拟枪声,还在假伞兵身上安装了自动点火炸药。这些假伞兵确实起到了扰乱比利时军队的作用,他们不得不去迎击这些出现在背后的新敌人。

            桥特兰德少校在要塞里曾组织了几次反冲击,企图把德军从要塞上边赶走,但都没有成功。于是他只好把力量仅限于阻止德军空降兵打进来。要塞尽管失去了大部分火炮,但它并没有陷落。因为要塞四周的地下防御体系和运河堑壕连在一起,德军无法从上面接近。这样,德军空降兵也只能控制表面阵地,双方处于相持状态。

            从8时期,比军第1榴弹炮兵团开到埃本·埃马耳要塞北面,在要塞外向要塞顶部的德空降兵进行火力袭击。但在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的攻击下,炮兵团的袭击未能奏效就败了回去。随后,比军第7师又组织了1个步兵营向要塞推进,准备反击,但这支部队也被德军发现,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立即转回来对该营进行轰炸扫射,使其无法接近要塞。

            8时30分,1架滑翔机意外地出现在要塞上空,在要塞上面德军的欢呼声中降落在顶部。从滑翔机上跳下来的是威其格中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