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 第35章

第35章

书籍名:《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作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戈特急忙下令打开敦刻尔克至加来一线的水闸,大水淹没了周围的低地,暂时挡住了德国人的进攻;同时,戈特发布命令,号召全体将士誓死固守城池,直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

            5月25日,戈特向战时内阁发出了一封措词强硬的电报:如果不想使英国远征军全军覆没,现在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利用还在我们手中的敦刻尔克港,将远征军撤离法国。

            5月26日下午6时57分,丘吉尔命令拉奇姆中将开始实施"发电机"计划,并特别说明被困于敦刻尔克的法国官兵同样应分享撤退的机会。但是,"发电机"计划中的3个港口只有敦刻尔克一处可以利用,况且空中掩护、地面运输等多种设施均很薄弱。因此,凭借现有的力量,在短时间内营救出30余万大军几乎如天方夜谈。

            海军部急忙派出官兵到各大造船厂筹措船只。焦急已经使英国人顾不上保守秘密,无线电广播里大声向全国呼吁,号召所有拥有船只的人都来加入这支前所未闻的"舰队"。数以千计的业余水手和游艇主驾驶着各式各样的船只闻讯而来,它们大到数千吨位的货轮,小到仅能载数人的游艇。这支奇形怪状的"舰队"很快在英国东南部港口汇集起来。

            通往敦刻尔克的航线总共有3条。航程最短的是Z航线,仅需2个半小时,但它位于德国大炮射程之内,不能起用;第二条是较短的X航线,但它几乎被英国的布雷区全部封锁,要扫清这些路障至少需一周时间;那么唯一能够选择的就只有Y航线了。Y航线由奥斯德港出发,绕过克温特的水雷浮标向西南折行,最后到达敦刻尔克港,全程近6个小时。这条航线可以躲避德军大炮的射击,但暴露在德军轰炸机下的时间却无疑延长了。

            当晚,第一批救援船浩浩荡荡驶向敦刻尔克港。考虑到德国空军没有把敦刻尔克当做主要攻击目标,英国空军没有为船队提供空中护航。

        初  战  得  逞

            5月25日晚,目空一切的戈林在空军司令部召开作战会议,对敦刻尔克的空中作战做最后部署。

            戈林穿着自己设计的样式奇特的军服,在圆形会议厅的中间显得格外醒目。他细细地环视了一周之后,忽然习惯性地挥起了拳头,猛烈地砸在了桌上。

            "各位将军",戈林以他特有的腔调说道,"亲爱的元首已将最后的决战交给我们完成。我们必须证明:帝国空军同地面装甲部队一样势不可挡,可以将英国佬置于死地。要让全世界都知道,德国空军是不可战胜的"。他开始嘶喊起来,尖厉的声音在大厅里震颤。

            在场的人显然已经习惯了这种开场白,瞪大了眼睛,紧闭着嘴巴,倾听着戈林的训话。

            参谋长开始报告轰炸敦刻尔克的作战计划。他的讲话不断被戈林打断,戈林对计划中仅使用5个航空团的兵力十分不满,他要求把德国西部和驻守荷兰的第2航空队的兵力也全部用上,实施一场庞大的轰炸计划。

            5月27日清晨,夜幕还没有收起,万籁俱寂。执行第1波次轰炸任务的两个轰炸航空团和两个歼击航空团从德国西部直飞敦刻尔克,目标是轰炸敦刻尔克港口和主要码头。途中,它们没有遇到任何英法飞机的阻拦。

            当施瓦茨上校率领他的俯冲轰炸机团首先抵达敦刻尔克上空时,天空已经发亮,通往港口的道路上挤满了各种各样的车辆和惊慌的人群。随着施瓦茨一声令下,一架架俯冲轰炸机猛地扑向毫无防备的英法士兵。霎那间,炸弹像雨点般倾泻在挤满士兵的码头和堤道上,地面上火光冲天,血肉横飞。大海里不时掀起数来高的巨浪,将码头边上的人流无情卷入海中。施瓦茨兴奋得狂叫起来:"太棒了,棒极了!"

            紧接着,像乌云一般的又一个黑压压的机群铺天盖日,蜂涌而至。它们忽而向下俯冲,进行低空轰炸;忽而投下威力巨大的高爆弹又急速爬高——这种惊险的垂直俯冲起到了咄咄逼人的恐怖效果,很多缺乏经验的英法士兵似乎感到每一次俯冲都好像是对着自己胸膛开火,以致呆呆地站在空旷的海岸上,居然忘记了卧倒。

            由于敦刻尔克第一次遭到这样猛烈的轰炸,地面上的人群乱成一团。英军指挥官大叫着,命令士兵跳入战壕,利用各种轻重武器对空还击。混战中,一架德机被击中,拖着浓烟栽进海里,顿时,码头上发出一片欢呼。士兵们似乎到此时才反应过来:生与死的交锋又一次摆在了眼前。

            接到报告后的英国空军立即出动了两个中队的喷火式战斗机和飓风式战斗机。但当英国飞机赶到敦刻尔克上空时,德机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英机漫无目标地在敦刻尔克上空盘旋,企图拦截住德军的某个轰炸机群,但直到油料耗尽也未见到1架飞机的影子,只得飞回本土加油。

            然而,就在英国战斗机离开敦刻尔克几分钟以后,德国进行轰炸的第2波次机群出现了。它们杀气腾腾,如入无人之境,肆无忌惮地对毫无保护的英军舰船进行密集的轰炸。紧靠码头的几艘大型运输船几乎同时期火,并开始慢慢下沉,船上的士兵无望的纷纷跳入飘满死尸的水中。一些小船企图驶离岸边,但德机对它们也丝毫不放,落在船边的炸弹将一艘艘小船掀翻,撤退工作陷入了一片混乱,被迫暂时停止。为了躲避轰炸,已经开到海上的运兵船采取忽左忽右的做"之"字形航行,高速驶过弹雨如注,恶浪滔天的海面,军舰上的大炮一刻不停的开火,猛烈回击。

            大约1小时以后,英军比·希金上校率领两个中队的40余架"飓风"战斗机再次越过海岸,飞向敦刻尔克。英机刚刚到达敦刻尔克上空,便发现了远处正在逼近的德军又一波次的轰炸机群。几乎同时,担任护航的德军战斗机也发现了英国机群。顷刻之间,一场空中恶战开始了,一架架战机盘旋翻滚,追逐混战,发动机尖锐的啸叫声此伏彼起,充耳不绝。只见1架"飓风式"战斗机紧紧咬住1架德国轰炸机不放,突然传来"轰"的一声,仓惶逃循的德机不幸与另一德机相撞,漫天飞舞的飞机残骸碎片落入茫茫大海之中。

            被激怒了的皇家空军誓死作战,惊恐的德军轰炸机仓惶投下炸弹,掉头就逃。这次轰炸,德军没有达到预定效果,大部分炸弹丢到海里或沙滩上。但英军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1架旋风式战斗机被击落。

            德军的轰炸几乎持续了一整天,总共投下了1.5万枚高爆炸弹和3万枚燃烧弹。当夜色降临,德机的轰炸停止了的时候,敦刻尔克地面依然是火光一片、浓烟滚滚。这一天,英军只有7669人被输送回国,大约有40余艘船只被击沉;德军损失了23架飞机,比10天以来德军损失的飞机总数还要多。

            当天晚上,戈林接到了轰炸报告,他激动地将这一"喜讯"报告给元首,但对于损失却只字未提。

        "天  公  作  美"

            27日深夜,德国东部和荷兰境内的各机场灯火通明,各种车辆往来穿梭,忙着为机场上的飞机进行加油挂弹和临时维修,为第二天的轰炸做最后的准备。

            28日凌晨,德国空军参谋长耶顺内克少将接到侦察飞机和前线地面部队的报告:敦刻尔克上空大雾弥漫,加上地面浓烟覆盖,空中看不清目标,无法继续进行空袭。耶顺内克赶紧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戈林。

            "不行,我要的是轰炸!轰炸!!再轰炸!!!你明白吗?绝不能让英国佬从海上跑掉,你不能以天气来掩盖你的无能。"话筒里传来戈林疯狂的吼叫,百般无奈的耶顺内克只好命令飞机照常起飞。

            5月28日上午,德军派出的两个轰炸机大队由于敦刻尔克上空能见度极低,只好带弹返回。

            此时,盟军的撤退正在紧张地进行。他们运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船只,甚至驱逐舰也改成了运兵船。除了利用仅剩的几处码头外,海滩也被充分利用品来。他们用绳索牵着渡过海峡的小船,让等候在海滩的士兵乘小船渡到海上的大船旁边。岸上的士兵被分成50人一组,每组由1名军官和1名海员指挥。每当有救援船靠岸,他们便一组组地被带到海边,涉过没踝、没膝、齐腰、齐胸的海水,小心避开不断漂到身边的同伴的尸首,艰难地爬上小船。

            下午,气象情况仍然很差。耶顺内克少将在办公室里焦急地踱步,戈林一次次地电话催促使他感到一阵阵耳鸣。他早已命令轰炸机群挂弹待发,但面对敦克尔克恶劣的天气却无计可施。这时参谋为他送来了气象报告,预计近几天内法国东南部仍将持续阴雨天气。耶顺内克有些紧张,他明白如果这几天时机错过,英军将很可能把被围困部队全部撤回本土。他命令气象部门拿出更详细的气象报告,同时接通了作战室的电话。

            "各机场待战飞机,立即以3至5架小形编队对敦刻尔克实施连续轰炸。不管目标上空能见度如何,炸弹必须投下去。"无奈之时,他只能出此下策,以求扰乱英军的撤退部署。

            敦刻尔克上空又响起了轰炸机发出的隆隆声。新集中起来的几支高炮部队开始漫无目的地对空射击,士兵纷纷跳进附近的战壕。然而,投下的炸弹几乎没有造成什么伤害,不是投进了距岸滩很远的海里,就是投在无人的空旷地,偶尔有几颗落在士兵聚集的沙滩,柔软的沙子也像座垫似的把大部分爆炸力吸收掉了,哪怕是炸弹就在身旁爆炸,也不过是扑一脸泥沙而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