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 第44章

第44章

书籍名:《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作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眼下,"俾斯麦"号突然出现,其意图何在呢?是单纯的为商船护航,还是想在商船护航下闯入大西洋?若是一艘普通德舰,英国海军部还不至于如此紧张,但这是一艘被誉为"海军中最可怕的军舰"的德国超级战列舰,必须慎重对待。若它闯入大西洋,对英国日益严重的海上运输,无异于雪上加霜。

            "俾斯麦"号是一艘巨型战列舰。它于1935年动工建造,1940年建成服役。在德国,曾有4艘战舰用铁血宰相的名字命名。第1艘是海防舰,1877年下水;第2艘是巡洋舰,1897年由基尔船厂建造;第3艘于一次大战期间在汉堡下水,但一直没有竣工。第4艘"俾斯麦"号长224米,宽36米,排水量4.2万吨。两舷中甲板下装甲厚度330毫米,主甲板装甲厚度分别为101.6毫米和50.8毫米。它装有8门381毫米主炮,12门150毫米副炮,16门105毫米高炮和40门机关炮,大大小小的火炮使全舰炮管林立,像一座浮动的海上炮塔。在速度上,庞大的"俾斯麦"号与任何一艘英舰相比都毫不逊色。联想到上次大战中德国战舰惊人的抗打击能力,英国海军部感到对付这艘德舰真是太棘手了。

            但是,"俾斯麦"号的存在对英国的大西洋运输线始终是一个威胁。与其耗费大量的兵力去监视它,不如集中兵力毕其功于一役,消灭这艘德舰。况且,英国皇家海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又掌握着敌舰的行踪,消灭它是有可能的。于是,英国海军部定下决心:歼灭"俾斯麦"号。

            此刻,"俾斯麦"号的舰首正冲开拥塞的流冰块,向北开往流冰四伏的北冰洋。这次"俾斯麦"号出征,的确是德国人策划的又一次海上袭击行动。1941年初,德国海上袭击舰的行动再一次达到高潮,战果辉煌。雷德尔不禁踌躇满志,他决心进行一次更大规模的行动,除了再派出"沙恩霍斯特"等重型战舰外,这次让"俾斯麦"号也披挂上阵,作战的行动代号为"莱茵演习"。

            "莱茵演习"作战行动的要点是用两支强大的德国舰队夹攻北大西洋盟军运输线。"俾斯麦"号和巡洋舰"欧根亲王"号在北方;"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在南方,这两支舰队将像巨钳一样切断英国的生命线——北大西洋航线。可惜的是,停在法国布勒斯特港的"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还未出征就被英国飞机炸坏,难以出航,最后只好决定由德国海军将领吕特晏斯指挥"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单独出征。5月18日,这两艘德舰离开波罗的海训练基地,在大雾掩护下驶出卡特加特海峡,锚泊在挪威海岸的卑尔根。它们在等待季节性的暴风雨。这两艘德舰没有料到,他们一出现就被英国人盯上了。

        "胡德"号出师不利

            英国海军部决定调用本土舰队完成这一艰巨任务。接到命令后,本土舰队司令约翰·托维海军上将立即开始调兵遣将。托维上将手下有一支由两艘战列舰("乔治五世"号和"威尔士亲王"号)、两艘巡洋舰("胡德"号和"反击"号)和1艘航空母舰("胜利"号)组成的海军力量。从数量上看,英国占有5∶1的优势,但从质量上看则不容乐观。

            "反击"号已有35年舰龄,装有两门比"俾斯麦"号小的炮,装甲单薄,而且续航时间短。"胡德"号是与"俾斯麦"号同级的超级战舰,也有381毫米巨炮8门,它的航速略高。但其致命的弱点是主装甲板仅有100毫米厚,而且舰龄也有30多年了。"威尔士亲王"号又太新了,它的两个炮塔是3星期前才装的,而且机器还未来得及试转。"胜利"号也差不多是处于同样状态,它刚载运飞机,后备役的飞行员都是第一次在航空母舰甲板上着陆。因此,托维上将认为只有"乔治五世"号能与"俾斯麦"号匹敌。

            5月21日午夜,"威尔士亲王"号和"胡德"号奉命起航,驶往格陵兰和冰岛之间的丹麦海峡,那里已有1艘巡洋舰"诺福克"号在监视通往大西洋的北部航道。22日晚7时,托维上将接到空中侦察的报告:"俾斯麦"号和伴随它的巡洋舰已离开了挪威海岸的卑尔根。"看来德舰已驶向大西洋,现在出击正是时候!"托维上将吩咐手下的参谋人员立即做好出发的准备。同时,他又派出巡洋舰"萨福克"号去增援在丹麦海峡巡逻的"诺福克"号。

            丹麦海峡是北极圈内一条险恶的水路,从北极和格陵兰漂来的大小冰块和流冰,在雾起茫茫的大海上互相撞击,发出骇人的隆隆巨响。5月春寒,流冰把300多公里宽的海峡堵塞得只剩下80公里的航道。5月23日,黑云沉沉,雨雪交加,傍晚的时候,丹麦海峡又出现了大雾,只是在靠近北极浮冰的边缘处,有一条宽约3英里的航道能见度比较好。"萨福克"号便转向这条航道的西南方。晚上7时22分,装有远程雷达的"萨福克"号在荧光屏上发现了两艘来历不明的军舰。不久,透过云层中洒下的夕阳余辉,了望哨发现两艘钢铁巨舰穿过薄雾正向自己驶来,那正是"俾斯麦"号和它的护航巡洋舰"欧根亲王"号。"发现目标!"了望哨大声向全舰报告。

            舰长埃里斯上校知道自己决不是敌舰的对手,他巧妙地把"萨福克"号驶入薄雾中,暗中尾随在两艘敌舰后面约15海里处,并发出了"发现敌舰"的无线电信号。不远处的"诺福克"号收到了这些信号,马上靠拢过来。在北极半明半暗的夜里,两艘英舰紧紧地盯住猎物,几乎是全速地穿过丹麦海峡冰冷的水域,在茫茫雾里,在雨雪交加中,穿出穿进。

            与此同时,海军中将霍兰德指挥的"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分队连同6艘驱逐舰已在奋力前进以截击敌人。舰上的官兵从半夜刚过就已处于战备状态。第二天清晨,他们看到了那两艘德舰,战斗警报拉响了。炮手们悄无声息地转动着巨大的炮塔,情绪高涨,一场激烈的海战即将拉开帷幕。

            晨雾渐渐散去,清冷的黎明来到了银装素裹的北极海面。冲出丹麦海峡的"俾斯麦"号上的水兵们望着浩瀚的大西洋欢呼起来,可是他们高兴得太早了。双方的战舰在逐渐接近,当相距2.5万码时,"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抢先开火,"俾斯麦"号周围腾起了巨大的水柱。德舰反应迅速,立刻开始还击。"俾斯麦"号15英寸的大炮怒吼着喷出火焰,巨大的舰身在炮声中微微颤抖,大团的硝烟淹没了一切。炮弹在冰冷的空气中掠过,发出一片尖啸声,英舰上水兵们的心悬了起来,几秒钟后,这群炮弹将落在何处呢?

            随着一阵闷雷般的巨响,桔红色的闪光和水柱立刻吞没了英舰"胡德"号,狡滑的德舰首先集中火力向"胡德"号发难了。"欧根亲王"号首开纪录,一大团火苗从"胡德"号主桅旁腾起,火焰窜得很高,像一轮升起的太阳的上半端。射程在不断缩短,当"俾斯麦"号的8门主炮第3次齐射时,一发15英寸炮的炮弹穿透了"胡德"号甲板,一团硕大的炽热火球冲向天空,"胡德"号的弹药舱爆炸了。两分钟后,断裂成两截的"胡德"号消失在大西洋的波涛中,全舰1419名官兵只有3人幸存。

            现在轮到"威尔士亲王"号受难了。"俾斯麦"号15英寸炮弹落下之处,附近的海面上便竖起一道高耸的水墙,"欧根亲王"号的8英寸大炮也凑进来,炮弹雨点般密集地一个接一个落下。一枚15英寸炮弹穿过舰桥爆炸,舰桥上立刻血肉横飞,除舰长利奇上校和信号兵外,舰桥上其余官兵皆被炸死。

            更糟的是,"威尔士亲王"号的炮塔一直在出现小的机械故障,忽而开一炮,忽而哑一炮,随舰出海的技术人员忙得满头大汗。军舰接连中弹,已进水5吨,利奇舰长只得下令退出战斗,等待后援,在烟幕掩护下,伤痕累累的"威尔士亲王"号边退边用14英寸的尾炮继续射击,竟然有两发炮弹击中了"俾斯麦"号,其中1发不岂不倚正好击穿了燃油舱,造成燃油大量泄漏。德舰队指挥官吕特晏斯上将十分恼火,眼看着到嘴边的肥肉又溜掉了。他下令德舰驶往法国的布勒斯特港补充油料。

        追击、追击再追击

            海面上的硝烟渐渐散去,初升的太阳照耀着战运不佳的英国舰队。刚刚赶到的托维上将望着海面上漂浮的军舰残骸和大片油迹,不禁怒火万丈。英国海军部对"胡德"号的沉没也大为震惊,海军大臣电告托维:海军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击沉这艘凶恶无比的纳粹战舰。远在1500海里外的直布罗陀巡逻的H舰队奉命赶往战场;在中大西洋西北部外几百海里,战列舰"莱米里斯"号奉命撤出护航,并向西拦截敌舰。距爱尔兰海岸约500海里处,战列舰"罗里"号也撤出护航,奉命截击。它们得到的命令是:"追击、追击、再追击。"

            "俾斯麦"号虽然受了伤,可航速丝毫未减,它拖着一道长长的油迹向布勒斯特港全速航行。托维上将则率领舰队紧紧追赶,但英舰队在速度上慢于"俾斯麦"号,眼看与敌舰的距离越拉越大。托维上将在"乔治五世"号上冷静地分析了形势,现在自己直接掌握的兵力只有航空母舰"胜利"号和巡洋舰"反击"号,以及继续跟踪德舰的"诺福克"号、"萨福克"号,受伤的"威尔士亲王"号正在靠近"诺福克"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