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从1942年起,英国就一直在研制这种火箭弹。1942年11月,"剑鱼"式和"赫德逊"式飞机对这种武器进行了试验。在威尔士彭迪尼河上设置了一个半潜水目标,代表德国潜艇的固壳和上层建筑,飞行员向该目标进行射击。结果表明,火箭弹只要命中目标,无论命中何处都会造成致命的后果。这种武器很快便定型生产了。这种反潜火箭弹重66磅,其中25磅为纯钢半穿甲弹头。火箭射出后迅速加速,燃料烧尽时接近声速。弹头顶部外形经过精心设计,能控制火箭弹入水后的水下弹道。切入水角度为13°,弹道向上弯曲,不会进入大于8英尺的水下深度。在距入水点约80英尺的距离上火箭弹出水。火箭弹靠穿甲能力杀伤目标,它能在潜艇的水线以下炸一个洞。它的最理想的瞄准位置是距目标约20码的水面上的一点。1943年春,火箭弹装备了部队,开始了它的战斗历程。
1943年5月23日,英国护航航空母舰"射手"号参加了战斗。舰上搭载的"剑鱼"式飞机均挂载了反潜火箭弹,每架飞机悬挂8枚。高频无线电测位装置测定了1艘跟随在护航运输队后面不断发报的潜艇的位置。两架飞机被派了出去。霍罗克斯海军中尉发现前方约10英里处出现了目标,便驾机钻进云层以免被发现。当他估计已赶上潜艇时,便向左转弯,飞出云层,潜艇就在左舷1英里处。霍罗克斯压低机头,可怕的炮口对准了企图下潜逃窜的潜艇。在800码距离上,他发射了两枚火箭弹,偏了150码,没有命中;400码距离上,他进行了第2次齐射,又差了30码;在300码距离上第3次齐射,仅仅差了10码;这时飞机已冲至距潜艇200码,中尉屏住呼吸进行了第4次齐射,命中了潜艇尾部水线以上。其实,这些火箭弹无需直接击中目标,只要左右不发生气差,它们入水后便可以沿着弯曲的水下弹道击中目标。霍罗克斯的第3次齐射便至少有1枚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击中了U-752潜艇的第4号水柜,然后穿透耐压艇体,海水直灌军官会议室。艇长施勒特尔海军上尉立即取消了下潜的命令,潜艇倾斜着浮至水面,漏出大量燃油。水兵们一窝蜂似地跑出指挥室奔向高射机关炮,以猛烈的炮火向飞机射击。霍罗克斯的火箭弹已发射完,他撤到了敌机关炮的有效射程外监视着它。另1架"野猫"式飞机开始攻击,飞行员用机关炮对准潜艇进行了长时间的突击,向指挥室发射了600发0.5英寸口径炮弹,打死了艇长施勒特尔和其他几个人。德军群龙无首,便沉掉了被炸伤的潜艇,幸存者不久被俘虏。到1943年夏季,飞机已成为德国潜艇最致命的对手,但是,飞机只能攻击水面上或刚刚下潜的潜艇。对于长时间在水下潜航的潜艇,飞机是无能为力的。发现这些潜艇并测定其位置是困难的。因此,邓尼茨命令发展一种新型装备,通气管,它能在潜艇处于潜望深度时伸出水面,在通气管的顶端有一个浮球消栓,当波浪淹过进气口时可防止海水灌进艇内。这样,艇内空气清新,水下航行也可以用柴油机(柴油机需要空气)而无需消耗蓄电池的宝贵电能。这样,大大减少了飞机发现潜艇的机会。但是,战争中,一方一项新装备或新战术的采用总能引起另一方的反应。盟军作战研究和战术发展小组针对德国的通气管提出了一个使用声纳浮标和自导鱼雷相结合的攻击潜航潜艇的方法。成功的战例发生在战争末期。1945年3月20日,英国空军第86中队的史密斯空军上尉及其机组驾驶一架"解放者"式飞机在奥克尼群岛附近水域巡逻。雷达员报告,在3英里处发现一个可疑目标。史密斯飞向目标,但在距离半英里时,目标却消失在纷乱的海浪回波之中。天已暗了下来,飞机未带探照灯和照明弹,用目视什么也看不清。飞行员又搜索了两遍,依然什么也没有发现。也许是块漂浮物或别的什么东西?飞行员充满疑虑,于是决定布设一组声纳浮标进行侦察。飞机在一个3英里见方的区域的正中和四个角各布设一个声纳浮标,每个浮标上都随带一个光标。终于,操纵手从第一个声纳浮标处清晰地听到了螺旋桨以每分钟114次的转速击水的声音,可以肯定下面有一艘潜艇。他转动接收起,依次收听了每个声纳浮标,德国潜艇的位置已被缩小到方形区域的1/4内。在操纵手缩小搜索范围的同时,雷达员也在一刹那间抓住了从通气管头部反射回来的一个回波信号。正当史密斯把飞机拉回原位准备攻击时,信号又消失了。但声纳浮标已指示了一个概略位置,而雷达最后发现目标的地点在此范围内,因此,史密斯按此位置投下了两枚自导鱼雷。攻击之后,史密斯拉起"解放者"式飞机,环绕着漂浮在海面上的光标飞行。飞机下方的那艘潜艇仍在利用通气管潜航着,毫无察觉。施放鱼雷6分钟后,声纳浮标操纵手从监听耳机中听到一声很长的回响,然后除了海浪的声音外什么也听不到了。飞机外面,也看不到一点儿击沉潜艇的迹象。但是,敌方记录表明,U-905艇正是在该水域该时间失踪的。
1945年5月7日,航空兵对1艘德国潜艇发动了最后一次攻击。第210中队的默里空军上尉及其机组驾驶1架"卡塔林纳"式飞机,用深水炸弹攻击了U-320潜艇。接着布设了一圈声纳浮标,监听其中听到了引擎和机启发出的断续的嘈杂声,潜艇肯定已被击伤。5月9日,在西线取得和平的第一天,这艘潜艇及其全体艇员都沉没了——他们不想投降。
历史上最艰苦卓绝的大规模反潜战役结束了。在这场战争中,德国损失潜艇727艘。政治、道义和战略上的错误使失败者只能痛饮一杯失败的苦酒,发出一片流水落花的咏叹。但是,6年的交战,无论是飞机,还是潜艇;无论是战术,还是技术;无论是指挥,还是勇气;都在战争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都给后人留下了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
海空千里大角逐
——英军围歼德舰"俾斯麦"号
二战爆发后,浩瀚的大西洋成了交战国双方残酷厮杀的战场。纳粹潜艇在大西洋上肆意攻击同盟国商船队,猖狂一时;其水面舰艇也不甘示弱,它们时而埋伏在挪威海域数不清的岛屿后面,时而出没于波涛汹涌的北大西洋,伺机吃掉盟国护航运输船队。其中,德国超级战列舰"俾斯麦"号成了盟国海上运输的心腹之患。1941年5月,英国皇家海军为了消灭突入大西洋的"俾斯麦"号,动用了多艘水面舰艇和数十架舰载飞机,海空密切协同,在冰冷的北大西洋上展开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海上追歼战。
神秘的"莱茵演习"
1941年5月22日,英国海军部收到一份空军侦察机传来的紧急敌情通报:德国威力强大的新战列舰"俾斯麦"号已离开挪威海,去向不明。不久又有消息传来:两艘大型德国战舰在11艘商船的掩护和陪伴下,正在卡特加特海峡向北航行,其中1艘可能就是"俾斯麦"号。
英国海军部的参谋人员紧张了,他们忙着在海图上标绘出目标的位置。自从1939年9月战争爆发以来,纳粹德国一直把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在陆上,德军已横扫欧洲,推进到英吉利海峡,法国沿岸已为德军控制;在海上,纳粹潜艇出没无常,"狼群"战术使盟国防不胜防,大西洋运输线上损失的商船数已接近危险的边缘。同时,德国的海上袭击舰也在大西洋上神出鬼没,给盟国的海上运输造成很大损失。
早在1939年9月战争爆发前,当时的德国海军总司令雷槐尔就制定了海上袭击舰和潜艇并举的战略方针。雷德尔仔细计算了战前英德两国海军的实力对比:各种战列舰之比为15∶5;各类巡洋舰64∶8;驱逐舰为230∶30;英国有9艘航空母舰,德国1艘也没有;只是在潜艇方面英德相等,即58∶57。在皇家海军加上法国海军的绝对优势面前,雷德尔别无选择,只能像上次大战中一样,让德国主力水面舰艇在海上分散行动,袭击对方运输商船或单独行动的战斗舰只。
1939年8月21日,德国袖珍战列舰"斯佩"号在补给船"阿尔特马克"号伴随下离开港口,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南大西洋。3天后,"德意志"号战列舰由另一艘补给船陪同来到北大西洋。为了达到袭击商船的目的,德国海上袭击舰采用了多种手段:修造假火炮,使敌舰误认为是火力强大的对手;使用伪装网盖住大炮,欺骗敌商船;当敌舰追击时,在无线电中使用假船名;为了欺骗敌舰队,故意用英商船名义发出"发现德国海上袭击舰"电文,然后逃之夭夭......。其中"斯佩"号在4个月内就击沉9艘英船(共5万吨)。
为了消灭猖狂的海上袭击舰,英国皇家海军伤透了脑筋。丘吉尔就任海军部长后,把庞大的海军力量(包括英法两国23艘重型水面舰艇)分成12支搜索分舰队,分别冠以"G、H、I、K、L、X、Y"的编号散布全球海洋中,它们每一支都具有搜索和击毁一艘德国海上袭击舰的能力。1939年12月,英国的"G"舰队在阿根廷的拉普拉塔河口击伤"斯佩"号,迫使它自沉。德国海上袭击舰的行动因此而有所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