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 第50章

第50章

书籍名:《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作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几乎在潜艇转向的同时,澳大利亚空军第10中队的埃杰顿少尉驾驶着"桑德兰"式水上飞机,离开德文郡的蒙特巴顿基地,在比斯开湾内的西班牙海岸以北进行反潜和反舰巡逻。7日晨,飞机发现了这艘倒霉的意大利潜艇,于是便进入攻击。潜艇艇员用100毫米甲板炮和13毫米机关炮反击,飞机遭到损伤,两名机组人员受伤。然而埃杰顿仍然坚持攻击,他连续投掷了8颗250磅深水炸弹,潜艇在飞溅的水雾浪花中消失了。然而当浪消雾散后,它又顽强地浮了上来,只是舵装置遭到了更严重的损坏。

            这艘倒霉的潜艇所受的折磨并未结束。第10中队约曼上尉驾驶的另一架"桑德兰"式飞机赶到了出事地点,在潜艇上方盘旋。潜艇上的炮手主动向飞机开火,击伤了飞机尾部。被激怒的约曼调头进入攻击,双方互相射击,飞机尾部又一次被击中。愤怒的约曼向潜艇四周连续投掷了8颗深水炸弹,潜艇被抛出水面,又跌回水中。

            两架飞机燃油耗尽,不得已返回基地,而这艘意大利潜艇经过轮机兵15分钟的努力,又向西班牙的桑坦德港驶去。艇体严重倾斜,全体艇员站在甲板上高坡的一侧来保持平衡。潜艇终于靠岸了。它已无法离开中立国国土,西班牙当局宣布扣留这艘潜艇。

            然而故事并未结束。潜艇在港口进行了临时修理。一个月后,准备进行大修并移交给西班牙海军。在拖入内港的途中,意大利艇员起动了一个发动机,割断拖缆,急速驶向公海。它逃掉了。

            后来这艘潜艇由意大利转交给德国,又由德国转交日本,日本投降后它又落到美国人手中,最后于1946年由该艇的第6个主人炸沉。

        比斯开湾"十字架"①

            ①德语中"十字架"与"通行"为同一个词。

            显然,德国潜艇夜间遭到攻击的原因是盟军飞机装备了ASV雷达和利式探照灯。然而,这两种装备的诞生却经历了器具戏剧性的过程。

            1939年11月,英国研制的第一批ASV机载雷达开始试验。其中有一部于12月进行试验,以确定其能否有效地测定潜艇位置。一架"赫德逊"式飞机载着这部雷达,与英国潜艇事先拟定了一套用飞机的灯光和照明弹进行识别的信号。行机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出现了,潜艇便发出了识别信号,然而它这自作多情的"媚眼"却遭来一阵炸弹的攻击,原来这是一架偶然飞过的德国飞机。潜艇急忙下潜,等它再次浮上来时,己方的飞机已飞过这里到别处去了。后来又飞来一架飞机,艇员们又一次发出信号,这次遭到的却是英国战斗机用机枪进行的扫射,潜艇不得不再次下潜。又过了很长时间,这艘潜艇的艇长才和"赫德逊"式飞机联系上,完成了实验。

            在1940年末使用的雷达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其最小观察距离总是稍大于夜间目视观察潜艇的最大距离。理由很简单:当雷达发射一束短促的大功率脉冲时,异常灵敏的接收机在近距离时必须关机,否则便会被烧坏,这样便使雷达对附近大约34英里处的目标有一个盲区。因此,当潜艇夜B间位于水面状态时,几乎总能够避开空中攻击。

            1940年9月,英国空军上将鲍希尔向所属部队发布通知,要求全体军人为打败潜艇而献计献策,解决夜间攻击潜艇的技术难题。

            利空军少校当时是岸防航空司令部的一名行政官员,本不应当知道英军高度机密的ASV雷达的情况,更不应当知道它有那些缺点可被潜艇利用。然而,他不知从什么渠道知道了这些情况:用ASV雷达能在夜间发现潜艇,但当飞机接近到1英里以内时,雷达会自动关机,潜艇将从雷达屏上消失。除非有月光或灯光使潜艇能在1英里以内被目视发现,否则将无法实施攻击。

            利想到了探照灯。他设想在飞机上安装一个探照灯,到1英里以内时打开探照灯,便可发现德国潜艇。他克服了种种技术难题实现了这一设想。他发明的利式探照灯成为夜间攻击潜艇的有力武器。

            1942年9月,德国潜艇找到了对付飞机夜间攻击的技术措施。德国海军早就知道英国反潜飞机上的ASV雷达,1941年德国工程师曾将一部缴获的ASV雷达装在一架"兀鹰"式飞机上,并进行了飞行试验。但在1942年夏天以前,这种雷达并未对德国潜艇造成严重威胁,利式探照灯出现后才根本改变了这种情况。邓尼茨不得不考虑采用新的对抗措施。

            德国制造了一批简单的接收机,探测巡逻飞机上的ASV雷达的辐射波。接收机操作员位于潜艇无线电室内,当雷达发出的波束照射潜艇时,耳机中能听到一种嗡嗡声,这种声音警告潜艇"敌机正在接近"。潜艇得到警报后完全来得及在飞机攻击之前安全下潜。当时德国还没有永备式耐压天线,德国海军信号专家们先为接收机设计了一种简单的木框架天线,这种天线能紧夹在指挥室的构架上,用电缆穿过敞开的指挥室升降口通到无线电室内。下潜之前,由水兵将天线和电缆收回舱内。

            这种接收机能捕捉到30英里外飞机发射的波束,比飞机上雷达员发现潜艇的距离远两倍以上。邓尼茨命令所有作战潜艇紧急安装这种接收机。

            德国国内工业无法完成这项繁重的任务。所以,法国两家公司接受了大量生产这种接收机的定货,它们是巴黎的梅托克斯公司和格朗丹公司。以后这种接收机便被命名为梅托克斯接收机。

            到9月中旬,几艘德国潜艇装备了梅托克斯接收机。在横渡危险的比斯开湾时,它们为没有接收机的伙伴护航。到年底,这种接收机几乎装备了所有德国潜艇。10月份,比斯开湾上空的飞机仅发现一次潜艇。德国空军元帅米尔其当时在笔记中写道:

            元首告诉我,自从潜艇有了这种装备,在比斯开湾便没有再损失过一艘潜艇,而以前那里却是我们的坟墓。过去潜艇被敌人发现后,自己还一无所知便遭到敌人攻击。现在潜艇艇长对敌情了如指掌:"啊哈!有人现在在打我的主意呢!"

            由于接收机采用的是木质交叉形框架天线,因此德国潜艇艇员们将这种天线亲切地称作"比斯开湾十字架"。这意味着潜艇又一次享受到在夜间通行比斯开湾几乎不受空中攻击的"自由"。

        披着羊皮的狼

            梅托克斯接收机使德国潜艇在比斯开湾得到了通行自由,然而好景不长,1943年3月份,U-333艇艇长施瓦夫海军中尉向司令部报告:

            我艇在B5897海域,在未收到任何预先警报的情况下,遭到一架敌机的夜间攻击。我艇轻微损伤,敌机被击落。ASV是一种米波雷达,梅托克斯接收机也只能接收到厘米波雷达波束。当时德国人认为厘米波不具备反射性质,不能用于雷达。而现在,潜艇突然受袭事件越来越多,德国人已怀疑到厘米波雷达的出现是这些袭击事件的原因了。邓尼茨在他的战时日记中忧郁地写道:

            敌人正在使用一种雷达,现在的梅托克斯接收机收不到这种雷达的信号。迄今为止,只知道在荷兰击落的那架飞机上有一个9.7厘米波长的雷达......

            确实,英国飞机上装备了新式ASVⅢ型雷达,这是一种厘米波雷达。

            邓尼茨一方面命令加紧研制能接收到厘米波信号的纳克索斯-U接收机,另一方面改变潜艇的战术以应付目前的困境。这种战术就是反击战术。

            新战术要求潜艇夜间潜航通过比斯开湾,白天上浮充电,因为白天潜艇能用目视发现巡逻飞机,在飞机攻击之前或下潜或反击。由于这种反击的费效比太高,不久邓尼茨又命令其潜艇编队通过比斯开湾,遇到飞机攻击时,不得下潜,而应集中火力驱散或击落飞机。

            一开始,这种集群编队航行的效果很好。一对从大西洋返航的潜艇,结伴安全通过了海湾,于6月7日抵达布勒斯特。11日又有一对安全通过。但情况并非总是这么理想。12日,5艘德国潜艇结伴航行在湾内,1架英国巡逻飞机发现了这个艇群。但增援机群在天黑之前未赶到这里。潜艇夜间进行了潜航。次日傍晚,李中尉驾驶的一架"桑德兰"式飞机再次发现了那个艇群。飞机冒着敌人猛烈的高射炮火,对潜艇进行了致命的攻击,深水炸弹击中了一艘潜艇,但飞机也受到重伤,摔到了海里。受了伤的U-564潜艇离开艇群,在U-185艇的护卫下返回布勒斯特。6月14日正午刚过,1架"威特雷"式飞机发现了这两艘返航的潜艇。增援飞机还没到,机长本森中士便单机向潜艇发动了攻击。他用深水炸弹击沉了U-564潜艇,"威特雷"式飞机也受到重创。飞行员用无线电向基地报告飞机受伤,正在返航,后来又报告受到德国战斗机群的围攻,以后再也没有得到那架飞机和飞行员的消息。也许它已沉入了海底。U-185潜艇载着U-564潜艇的19名幸存者向布勒斯特驶去。

            这种战术持续了两个星期,邓尼茨便感觉到得不偿失。他于6月17日改变战术,命令潜艇白天成群浮出海面,停留的时间只能以充电所需的最短时间为限,也就是每24小时上浮4小时。另外,他改装了一艘潜艇,把潜艇上88毫米的甲板炮拆除,装上两座装甲炮台,炮台上装有两座4联装20毫米机关炮和1座单管37毫米半自动炮,组成了强大的对空攻击系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