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尽管意大利空军能提供空中保护和远程侦察,但两个军种协同作战毕竟不便。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地中海上,英军真正地把握着制空权。只要他一声令下,航母上的舰载机就能立即腾空。另外,尽管意舰航速快,大炮射程远,但它们的装甲防护薄弱,以至于有人干脆叫它们"纸板舰队"。想到这里,坎宁安上将已胸有成竹,自信可以击败对手。
但是,事情毕竟没那么简单,决战只是坎宁安一厢情愿,坎普奥尼总司令似乎并没有这个想法。意大利海岸线长,意大利舰队得时时想着保护本土。所以意大利舰队采取保守战略,平日龟缩在塔兰托港内,从不贸然外出,只是偶尔前往北非护航,一有风吹草动,就如惊弓之鸟,匆匆返航。
一连几个月,坎宁安一愁莫展。他也曾派几艘驱逐舰和商船出海,企图诱出意大利主力舰只。但坎普奥尼似乎识破了机关,始终闭门不出。
意大利舰队的保守战略激怒了坎宁安。经与航空母舰司令利斯特海军少将研究,坎宁安作出了一个重大抉择:空袭塔兰托!
戒备森严的军港
"如果把意大利海军比做一柄剑,那么瘫痪了塔兰托,这柄剑也就卷了刃。"有人分析意大利军事地理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确实如此,塔兰托军事地位之重要,得利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险峻的地形。意大利半岛就像踏进地中海的一只靴子,塔兰托就深藏于意大利靴形半岛的底部。在这只"皮靴"的鞋跟和鞋掌之间,有一个向内弯曲的鞋弓弧,这就是塔兰托湾。它面对着浩瀚的东地中海,与西西里岛共扼地中海的咽喉。以塔兰托为基地的意大利舰队,进可以攻,退可以守。难怪英国人将平视为心头之患。
塔兰托分为内港和外港两部分。内港名为皮克洛,完全为陆地所包围,仅有一条狭长的水道与外港相通。外港称格兰德,港阔水深,是大型战舰的主要停泊地。圣皮埃特罗岛和圣保罗岛犹如哼哈二将把守住入口。数千米长的防波堤,从这两座岛屿延伸到岸上,像两条玉臂,将整个塔兰托港拥入怀中。在外港唯一的入口处,意军已设置了防潜网。一尊尊巨大的岸炮指向外海。看来,想从海上攻入港内,真是难于登天。
那么空中呢?
尽管空中对港湾的攻击尚无先例,但意大利人也不敢马虎。在开罗,年轻有为的英国情报军官波洛克海军上尉用一种老式的投影放大片,对侦察机从空中拍摄的塔兰托港照片进行了认真判读。他发现港内防御兵力很强,大约有300门高射炮和22个探照灯具。然而,使波洛克迷惑不解的是,所有的照片上都有一些小白点,这或许是洗印时出的毛病,或许是相机镜头有污斑。然而,小白点的排列颇有规律性,间距大致相等。这是什么呢?波洛克敏锐地断定:是拦阻气球。不久前为抗击德机轰炸伦敦,英国就曾使用过这种齐球,想不到意大利人这么快也学会了这一手。
拦阻气球是由金属线或钢缆系留于空中一定高度上的障碍物,通常设在港口、舰艇和重要军事目标的上空,以防敌机低空突袭。当飞机从低空进入时,就有可能撞上钢缆,从而机毁人亡。
塔兰托基地司令阿图罗·里卡迪将军对自己的杰作非常满意,他对不时来此视察的意大利海军官员,拍着胸脯保证:"我的塔兰托固若金汤!火力、照明、拦阻都已勾联成网,任何一架飞机都别想钻进来!"
博伊德和他的"光辉"号航空母舰
英国在地中海的两艘航空母舰,一艘是"鹰"号,它跟随坎宁安转战1年,曾多次遭到意大利岸基飞机的攻击,已显得老态龙钟;另一艘是"光辉"号,它刚刚服役4个月,显得生气勃勃。
"光辉"号航空母舰是皇家海军的骄子,它舰长226米,宽29.2米,排水量为2.3万吨,吃水7.3米,航速31节,载机36架,其中"箭鱼"式鱼雷机24架,"管鼻燕"式战斗机12架。和年轻的"光辉"号不太相称,"箭鱼"式鱼雷机是一种老掉牙的飞机,最高时速只有138海里。让它们在夜间溜进塔兰托港贴着水面低飞,在离目标几百米时投下鱼雷,那无异于送死。为此,对"箭鱼"飞机进行了改装,领航员被挤在后座上,炮手被取消,空位上加放了1个60加仑(1加仑=4.546升)的副油箱,以延长飞机的续航力。为完成突袭任务,还从舰队中挑选了一批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抓紧进行夜间训练。驾驶员练习陡直下降,在快要碰到浪尖时拉起来,然后起飞一小段距离,朝模拟目标投雷。
就这样大吨位的舰只而言,"光辉"号的载机量也许过少。然而这正是英国人在设计上的巧妙之处。当时的海军大臣丘吉尔敏感地预见到即将到来的空中威胁,他指示:"宁可牺牲载机量,也要加强防护能力!"
于是,"光辉"号和她的几艘姊妹舰,就成了与众不同的"装甲航空母舰",和意大利的"纸板舰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它的装甲防护能力极强,飞行甲板装甲厚度为76毫米,据称可承受2000米高空投下的225公斤炸弹。它还装有1部792型对空警戒雷达和16门114毫米高炮。通过雷达屏幕上神秘莫测的尖头信号,雷达兵可以昼夜捕捉来袭的空中目标,并及时报告给高炮手。
"光辉"号的舰长是博伊德上校。博伊德绰号为"犟牛",这不仅因为他体格健壮,性情暴躁,还因为他有一种认准目标后便义无反顾的性格。博伊德早年是巡洋舰上的一名鱼雷长,然而,他却对飞行有着特殊的兴趣。当他还是个年轻中尉时,他就私下学会了驾驶飞机。起着他天生的犟劲,他硬是从一个普通的轻巡洋舰舰长,晋升为皇家海军中为数不多的攻击航空母舰的舰长。
鱼雷长出身的博伊德,对鱼雷感情深厚,当讨论攻击塔兰托时是使用鱼雷还是炸弹时,他坚定地选定了前者:"从舰底进水比从舰上进空气有效得多!"
博伊德选定炸弹攻击也不全是出于感情,更主要的是他对防雷网和鱼雷性能了如指掌。
防雷网是一种用金属制成的防雷设施,设置在大型军舰的周围或侧旁,防护军舰最大吃水线以下的舰舷。所以,即使鱼雷投掷再精确,也只能炸毁一段防雷网,而奈何不了战列舰。为此,博伊德起用了刚刚秘密研制成功的磁性鱼雷。这种鱼雷不同于一般触发鱼雷,它的引信装有一个感应装置。当鱼雷从敌舰船底下通过时,感应装置受舰船磁场的影响而动作,从而引爆火药,使雷头爆炸。舰船底部比两舷的防护力差,易于损毁,因此,磁性鱼雷的攻击效果比触发鱼雷好得多。更主要的是,由于磁性鱼雷不是直接触及舰舷时爆炸,而是从舰下通过时爆炸,定深可以适当靠下。意大利防雷网的设置深度为8米左右,英军可将磁性鱼雷定深为10米。这样一来,意大利人精心设置的防雷网就根本不起作用了。当然,这一切意大利海军当局一无所知。
向 西 挺 进
11月6日13时,坎宁安将军乘坐战列舰"沃斯派特"号,率领庞大的地中海舰队从亚历山大港起航,浩浩荡荡向西挺进。
坎宁安将军站立在旗舰舰桥上,不时环视四周,脸上露出坚定而严肃的神情。他感到肩上好像压上了千斤重担,心里暗自思忖:这次行动事关重大,可能使他成为在地中海上创造奇迹的人,但弄不好也将永远受天下人耻笑。然而,个人的功过在史册上究竟占多大分量倒是区区小事,重要的是,这一仗关系到大英帝国今后在地中海上的命运。
坎宁安将军清醒地意识到,这次袭击成功的关键是出敌不意。可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英国舰队的一举一动都在意大利人的眼皮底下进行。航空母舰要横渡地中海,驶抵离塔兰托只有180英里的海域,而又不被发现,这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敌人在空中有飞机侦察,水上有潜艇出没。如果英军的意图过早地暴露,导致意大利舰队出击,那么,整个袭击计划就会前功尽弃。
为了隐蔽企图、迷惑敌人,坎宁安专门组织了一个佯动编队,代号X部队,由3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组成。而且,在地中海舰队出航前后,英国还加强了地中海东部南北之间的航运,当时同时出发的运输船队就有4批。可是这样一来会不会弄巧成拙呢?坎宁安心里依然没底儿。为以防万一,他又命令由2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组成的掩护群,随时准备截击离开基地的意大利舰队。同时还加强了侦察力量。
令人庆率的是,里卡迪将军的确不知道他已面临危险。他的职责就是基地防卫,至于远海侦察,则由空军负责。因此,里卡迪将军手中没有一架飞机。墨索里尼曾自负地断言:意大利海军不需要有自己的飞机,打起仗来海空两军可以协同配合。可他忘了,战争中多少次血的教训已证明:再好的协同也代替不了统一的指挥!
里卡迪得到空军的通报说,他们已向可能威胁塔兰托的海域派出了侦察机,但未得到敌情警报。
是的,没有敌情警报,因为派出的侦察机1架也没有回来。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意大利空军向自己的海军兄弟打了埋伏。
11月6日至13日,曾有3架意大利侦察机接近过英国航母编队,但未等它们判明企图,就被"光辉"号上紧急起飞的战斗机击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