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参加袭击的3架C-130"大力士"运输机也进行了最大强度的飞行训练。其中1架除执行空中加油任务外,还负责发生意外时的救护,其余2架改装成了特种作战用机,装有新型导航装置和红外识别装置,负责引导部队。这2架中的1架与直升机袭击分队一起行动,在山西上空投放照明弹,另1架的任务是支援A-1飞机编队。
C-130的巡航时速是460公里,但为了与直升机速度一致,要求以200公里的时速飞行,这个速度仅比失速快20公里,为此,必须使用20%的副翼,而不能使用自动操纵装置。
A-1攻击机需要保持270公里的时速、在老挝同袭击部队汇合后,要进行"S"形曲线飞行,并按直升机的速度行动。
进行无线电静默状态下的夜间编队飞行是主要的训练课目。队员们不分昼夜紧张地训练,但大部分人仍不知作战的目的,甚至有人猜测要进攻古巴。
就这样,训练一直进行着,到9月中旬,总共飞行368架次,1017小时,终于达到了能与西蒙斯上校的地面部队进行协同的熟练程度。
与此同时,地面分队的训练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武起操作、无线通讯、破坏训练、野外生存、手语信号、搜索训练、空中目标和识别等训练课目一个接着一个。西蒙斯不时地在训练场转来转去,常常听到他的叫骂声。
10月6日夜晚,全体人员进行了最后一次实弹演练,也是第170次训练。演练极其激烈,不仅实施了空中炮火射击,还实施了对北越士兵人体模型的实弹射击。为了提高攻击效果,还进行了直升机悬停攻击战俘营监视塔的演练。从训练的成果来看,成功率已近100%。
麦纳准将自信地认为,剩下的事只是静等总统的"最后决断"了。
最后的决断
事情并不像麦纳准将想象的那么简单。
尼克松总统一直很重视营救战俘计划,并对营救的准备工作表示满意。但出于政治家特有的慎重,他决定行动延期。平原因一是因为巴黎会谈有了松动,二是因为山西战俘营情况似乎有变。
从最近的迹象来看,山西战俘营的活动有些异常,据SR-71高空侦察机和"水牛·猎人"侦察机拍摄的侦察照片分析,战俘营已看不到人影了。这既可以理解为战俘被转移了,也可以理解为战俘们不再被允许到室外活动。还有""信号K也从战俘营的院子里消失,晾晒的衣服和炊烟都已消失,运送给养的船只也不见了。
另据来自河内间谍的情报,山西战俘营已变成空的,而另一方面,稍后的空中侦察表明,山西战俘营的人数又有所增加,尽管不知这些人是谁。
显然,俘虏转移过一次是事实,但现在山西仍然有人也是无可怀疑的。关于这点,决策者们自有考虑:如果俘虏已经回到山西,不去营救则是不能允许的;万一是空的,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可如果失掉这次机会,那就永远不会再有了。即使存在的可能性只有10%,事到如今,也应该实施袭击。
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召开了关于袭击山西俘虏营的最后一次会议。总统尼克松、特别助理基辛格、国务卿罗杰斯、国防部长莱尔德、中央情报局局长赫尔姆斯等出席了会议。
罗杰斯国务卿还是第一次听到要袭击山西战俘营的计划,在此之前,他一直被蒙在鼓里,为此,他显得有点不快。
麦纳准将铺开一份地形图,详细地做了汇报。他认为突然袭击成功的可能性极大,并说作战打算在11月20日至25日之间进行,如果这次再延期,从天气方面考虑,下一次只能等到来年的3月。
麦纳的乐观估计影响了尼克松总统。尼克松站了起来,做出了最后决定:"即使希望渺茫,也得横下一条心。立即开始行动!"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漫 漫 征 程
11月18日凌晨,随着一声呼啸,1架"C-141"运输机带着56名突击队员们离开基地,渐渐隐入茫茫夜空。按照计划,他们到泰国机场后做好一切战斗准备,休整待命。接到袭击命令后,将乘坐"C-130"运输机飞向前线基地乌隆,在那儿换乘直升机,然后在老挝基地上空实施空中加油,再从芝卡那凸地的顶端直插山西战俘营。
然而,此时除了西蒙斯等4个人知道这一切外,其他人还都茫然无知。
突击队员们经过2个月紧张艰苦的训练,人人都显得黑瘦了许多。他们没有来得及好好地休息过一天。昨天晚上准备出发,只睡了两三个钟头,现在都已疲劳不堪,加上飞机单调的轰鸣声,很快靠在椅背上打起盹来。西蒙斯现在却没有一点儿睡意,他深知这次行动的重要性,趁现在值班的时间,他微微闭上眼睛,头脑里细密地思考着这次行动的每个细节。
这次袭击行动对时间的要求非常苛刻:从第1架直升机落地,到最后1架直升机轮胎离开地面,总共只有20分钟的时间。在这20分钟的时间里,突击队员要压制住战俘营卫兵的火力,要迅速冲进关押战俘的房间,抢救出战俘,并把他们送上直升机。如果有人负伤或死亡,还得把伤员或尸体搬上飞机,必须在保证不留下一根头发的情况下,起飞返航。
西蒙斯对他的队员充满信心,突击队员们在战俘营模型中摸爬跳跃了整整2个月的时间。那里有多少个门、窗、楼梯都摸得清清楚楚,经过一遍又一遍地训练,上百次的摔打,硬是把整个战斗的时间缩短到15分钟。但训练毕竟是训练,它和进行真枪实弹的战斗,到底是两回事啊!在行动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毛病,整个计划将会毁于一旦。对此,光有对士兵的信心还不能解决问题。想到这儿,西蒙斯不免对整个行动有了一丝担心。
不知不觉,西蒙斯也渐渐坠入梦乡......
突然,飞机震动了一下,一股气流袭来,飞机开始降落。西蒙斯从梦中惊醒过来,本能地向机外和四周看了一下,然后低头看了看表,飞机快到泰国了。
飞机平稳地降落在打卡里机场。在机场迎接他们的有先期到达的麦纳准将。随后,还没分清东南西北,全体队员就被1辆密闭的篷车接走了。行驶中禁止队员向外窥看基地的标志。
11月19日凌晨3点30分,华盛顿时间18日下午3点30分,麦纳空军准将正在宿舍睡觉的时候被人叫醒,告诉他说总统已下达了可以实施袭击的命令。
这几天,当地的气象状况不佳。台风袭击了菲律宾之后正向西方移动,从中国方向来的一股气流的前锋也急速南下,预计正好在计划袭击的当天——21日,台风和平流前锋将在河内汇合。所以总统决定袭击时间提前。
下午6点,西蒙斯向全体队员做了战前动员,第1次宣布他们的任务是袭击河内以西31公里的山西战俘营。这时,不知是谁吹了一声口哨,每个人的脸上都显得很兴奋。
回到宿舍后,为了预防万一,他们将给家人的照片、信件、现金等随身物品全部整理好。按照规定,行动人员身上不得有任何证件,直升机标志要去掉,就连携带的武器装备都必须"不带来后果"。
22点32分,突击队员乘坐C-130运输机离开了打卡里空军基地,飞往前线的乌隆基地。在乌隆他们又马不停蹄地换乘早已起动的直升机。2架运送俘虏的C-141运输机正在附近待命。
扑 向 山 西
1970年11月20日深夜,夜空繁星点点,一轮下弦月把地面的景物照得朦朦胧胧。
袭击分队分乘1架HH-3"海王"直升机和3架HH-53"海上种马"直升机,与2架HH-53预备机一起,在AC-130P加油机的引导下,由西向东,扑向河内。
1个半小时以后,由1架C-130机和5架A-1攻击机组成的支援分队也呼啸升空。它们的任务是切断战俘营与外部的联系,阻击增援越军。
大约同时,担任佯攻任务的海军机群也从在北部湾游弋的"奥里斯坎尼"、"汉科克"、"突击者"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由东向西,直扑河内。
而这一切都处在麦纳准将的监视指挥之下。麦纳准将为了便于从空中进行指挥,早已提前驾机升空。
机群超低空飞行,全都关闭了航行灯,在地面只能听到隆隆的响声瞬间即过。被吵醒了的人也全不当回事,翻个身继续睡觉,他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了。
东南亚的深夜,正是位于西半球的华盛顿的中午。此刻,美国国防部宽大的地下作战指挥中心,气氛紧张沉闷。中心指挥室前方正中的大片幕上,显示飞机编队航迹的2个红色闪光箭头,正向1个共同的目标——越南河内缓缓移动。在台下就座的,有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国防部长、三军参谋长和高级参谋计划人员。
麦纳准将发出的无线电波,经泰国基地中转,飞越半个地球传到地下指挥室,又化作声音送入每个人的耳朵:"飞机起飞完毕,一切情况正常。"
指挥室内监听战斗实况的人们手心都捏着一把汗,行动开始了,能否成功,尚难断定。
新的报告不断传来:
"飞机开始空中加油。"
这时正是当地时间21日凌晨1时10分,和计划的时刻表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