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 第172章

第172章

书籍名:《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作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屏幕上看到2个光标会在一起,地点是老挝中部。若使用大型直升机,本无需途中加油,但是,战俘营内的那块着陆场实在太小了。夜间空中加油要冒极大的风险,为演练好这个动作,参加行动的机组人员下了不少功夫。

            屏幕上的光标还在前移,1时40分,越过越老边界。人们知道,战斗马上就要打响了。

            其实,此时战斗已经打响,不过不是在山西,而是在海防港。

            河内的越军雷达首先发现了进入海防空域的美军佯攻机群,并密切注视着机群的行动。美军佯动部队则不慌不忙地拉开距离,稳稳地兜着圈子。根据计划,他们的任务就是虚张声势,尽可能地牵制越军防空部队,吸引河内的注意力,支援袭击分队作战。这次海防佯攻,要求只带照明弹,不准装载导弹,所以他们还不能靠得太近,以免真的被越军火力击中。为了保证安全,电子侦察机跟在战斗机后面,磨磨蹭蹭地转着圈,捕捉着每一丝可疑的电波,找出越南雷达的准确参数,实施电子干扰,这样一来,佯攻就显得更加逼真了。飞机投下了大量的照明弹,顿时,整个海港一普通明亮如白昼,火光映得近百里内都可以看见。河内显然是上当了,周围机场的飞机紧急升空,赴海防参战。

            而此时,河内以西,一群饿狼正悄悄扑来。

            美军袭击分队和支援分队在老挝上空汇合后,趁着淡淡的月光,直向山西飞去,大腹便便的加油机紧跟在后面。直升机顶着风发出的响声显得比平时大得多,吵得机舱里的突击队员们一阵阵心焦。

            西蒙斯率领的袭击分队具体又分3个组:

            营救组,共14人,代号"蓝色少年",由迈道斯上尉指挥,乘直升机在院内着陆,从事俘虏的寻找营救;

            警戒组,共20人,代号"红色车轮",由希德纳中校指挥,在院内着陆,从事建筑物的破坏和警戒;

            支援组,共22人,代号"绿色暗礁",由西蒙斯上校亲自指挥,乘大型直升机在院外着陆,支援前2组。

            突然,直升机上的红灯亮了,这是在提醒大家,还有10分钟就要到达山西上空了。西蒙斯向队员们发出命令。大家迅速戴好装具,紧了紧腰带,把枪紧紧攥在手中,只等一接触地面,就迅速扑向目标。长达3个小时的低速低空飞行,整整飞了550公里,突击队员们早有点不耐烦了。

        尴尬的结局

            2时17分,东方海防港方向的夜空被照得通红。袭击开始了。

            担任攻击任务的3号机首先离开编队,一边向左盘旋,一边下降;先导机也离开编队,分别向自己的空中待机位置飞去。A-1攻击机编队也开始在待机位置盘旋,随时准备攻击出现的越军目标。正在这时,C-130飞机投放了3颗照明弹,把整个战俘营照得如同白昼。

            在3号机上,突然一闪一闪地亮起了黄色显示灯,这表明变速启发生了故障。对直升机来说,变速器的故障是致命的,通常需要实行紧急着陆,并请求救援。然而,此时的情况不允许,飞机只得硬撑着继续飞行。机长德奈修少校发现直升机被风刮得向南平了约200米,向下一看,下面也有一个类似山西战俘营的建筑物。他辨认出这是一所中学,于是急忙下令掉转机头,不一会儿,前方出现了战俘营的监视塔,一阵炮火过去,监视塔立即支离破碎。

            HH-3在院内强行降落比预想得要困难得多。一阵强风吹来把飞机吹得机身倾斜并滑向一边,高速旋转的翼片打在树上,树被削倒了,翼片也打得粉碎,机身重重地跌落地上。突击队员们先感到像是从天上掉了下来,而后像麻袋一样摔在舱板上。营救组长迈道斯上尉不顾脑袋的撞痛,一跃而起,抬脚踢开已经受损的舱门,冲出机舱,跳向地面。第1批14名突击队员也跟着跳了下来,他们一个个脸上涂着黑色的伪装油彩,胸前挎着自动步枪。

            他们箭一般地向战俘营的主建筑、一幢2层小楼冲去,迈道斯高声喊叫着:

            "我们是美国人,不要抬头!"

            其他队员也高喊着同样的话,免得战俘在混战中丧生。

            迈道斯上尉原以为警戒组和支援组都比自己走运,早已顺利降落,其实并非如此。

            西蒙斯上校率领的支援组坐在1号机上。1号机机长布里顿中校认错了目标。尽管袭击前已再三提醒,但他最终还是降落在战俘营南侧的那所中学里,而这里正巧是越军的1座临时营房。

            西蒙斯上校下机后发现墙上有一圈训练时并不存在的铁丝网,但还并不知道出了差错。等冲进院里时,才发现情况有点不对头。越军几名士兵爬了起了,拿起武器冲着外面扫射了一阵。这时1枚燃烧弹击中了建筑物,立刻燃起大火,越军的机枪也成了哑巴。

            西蒙斯终于发现了差错,急忙召唤直升机。这时布里顿机长也已觉察到了这一点,急忙把直升机降下来。借着熊熊大火,西蒙斯清点着自己的突击队员,在确认全体队员到齐之后,急忙下令起飞向战俘营冲去。这时袭击已开始了8分钟。中学里的越军哇哇叫着,冲出了大门,也向战俘营奔去,但立即遭到美军空中攻击机支援分队的拦阻,一排密集的枪弹封锁了他们前进的道路。

            2号机中的警戒组要比西蒙斯幸运得多。机长阿里森中校发现1号机降错了后,立刻掉转机头,向北直扑战俘营。警戒组组长希德纳中校立即明白已不能指望西蒙斯了,于是马上下令开始执行"绿色计划"——只有警戒组和营救组34人参加的袭击计划。

            迈道斯上尉率领的营救组冲进楼房后,把战俘营搜了个底朝天,也没有发现1个美军俘虏。越方只象征性地作了一下抵抗,便投了降。这时,西蒙斯也正巧赶来,而北越的援兵仍无影无踪。

            整个过程持续了27分钟。西蒙斯上校在无奈之下,带着一丝遗憾,下令撤回。希德纳中校的警戒组在登机前,把几枚烈性定时炸弹安放在战俘营的楼房和撞毁的直升机的舱内。当全部飞机腾空而平时,地面传来一连串的爆炸声。

            机上清点了人数,没有人死亡,但1号机上少了1人,经与2号机联系,发现2号机上多了1个。机群迅速编好了队形,很快没入越南北方漆黑的夜空,只有长长的尾声还能依稀听到。

            华盛顿五角大楼的指挥室里,美军高级将领正焦急不安地等待着战况的报告。

            大厅里响起麦纳准将的声音:

            "未发现战俘,山西战俘营是座空营!"

            全场一片愕然。大家都想起1个月前"战俘营活动放慢"的情报,没想到现在竟得以证实。

            1架红色电话机的铃声打破了良久的沉寂。电话的另一端联接着白宫总统办公室,焦急不安的尼克松正在等待着最后的消息。

            电话铃响了一遍又一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国防部长、三军参谋长,一个个端坐如钟,无人去接,额头都渗出一层细汗。该怎样向总统解释这劳而无功、令人尴尬的结局呢?

            麦纳准将和西蒙斯上校将部队的后事委托给希德纳中校,然后经西贡、夏威夷回到华盛顿。

            而此时的华盛顿上上下下一片责难之声。

            23日,尼克松总统在国防部接见了麦纳和西蒙斯,并对他们说:"我想给你们颁发勋章,请再选2名士兵,包括1名黑人。"

            25日,麦纳准将、西蒙斯上校、阿达利中士(黑人)和赖特中士在白宫由总统亲自颁发了勋章。其他参战人员也都由国防部长授了勋。

            关于战俘为何被转移,众说不一。一种说法是由于越南北方连降暴雨,致使红河泛滥,危及山西战俘营的安全,所以在袭击前一周,战俘就被秘密转移了;另一种说法认为,有人向外国的情报机关泄露了袭击计划,越南听到了风声。关于真正的原因,世人现在仍无从知晓。

        大漠狼烟

        ——第2、3、4次中东战争时的空中作战

            从1948年到1973年短短20几年的时间里,在辽阔而富饶的中东地区,爆发了4场重要的局部战争,即1948年的巴勒斯坦战争,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1967年的6月战争和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统称中东战争。除第一次中东战争外,在后3次中东战争中,空中力量是影响战争进程及结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中东战争中的空中作战,在世界空战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一再推迟的轰炸

            1956年10月29日傍晚,夕阳正缓缓地落向地中海海面。美丽的地中海在夕阳的照耀下,泛着金色的浪花。微风轻拂,海面上洋溢着平和与安宁。

            大约4点钟左右,在米特拉山东面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了几个黑点,迅速向西移动着。渐渐地,黑点越来越大,伴随着阵阵发动机的轰鸣声。飞机!1架,2架,4架......16架,机尾上清楚地标着以色列的机徽。它们要干什么?

            转眼间,16架以色列"达科他"式运输机来到了米特拉山上空,蓝天白云之中出现了许多五颜六色的伞。这是以色列唯一的伞兵部队——第202空降旅的400名士兵,在旅长沙龙的命令下突击米特拉山口。

            如果把西奈半岛比作是一个人的话,米特拉山口就是这个人的心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