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普学习 >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 第182章

第182章

书籍名:《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作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从空中望去,整个奥西拉克核反应堆工厂像一具凝固的塑像,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白色的建筑群与周围的景物呈现出对比强烈的反差。以色列飞行员们惊喜万分,触摸投弹按钮的手指开始发痒。

            按照袭击方案,担任攻击任务的8架F-16战斗轰炸机迅速爬升至600米高度,转舵由西向东,进入轰炸航线。而6架F-15战斗机则上升至5000米高空,警惕地注视着伊拉克空军的动静。

            以色列选择这个时间进行攻击是颇费了一番心机的。此时,飞机自西向东背着阳光发动攻击,视野清晰,可以准确投弹,保证命中精确度。而驻守厂区的伊拉克防空高炮部队,却只能对着阳光射击,准确性必然大打折扣。待轰炸结束,即将降临的夜幕又可成为以机摆脱伊拉克截击机群的最好屏障。

            攻击的第1枚炸弹是由带队长机巴哈里上校投下的。这枚高爆激光制导炸弹,从距反应堆堆体550米的空中径直落下后,由重力加速度产生的巨大动能,使炸弹垂直贯穿了敷在反应堆堆体顶层厚达数米的防爆水泥隔层,引起了反应堆主体内部猛烈爆炸。

            紧随其后的另外7架F-16,依次飞过带队长机的中心投弹点,投下了14枚炸弹,全部准确命中目标。

            直到这时,伊拉克防空部队才如梦初醒,防空火炮开始还击。苏制6管速射高炮的串串火舌,在空中交织成数道弹幕,硝烟和横飞的弹片充斥半个天空,附近居民门窗的玻璃全部被震碎,人们像往常躲避伊朗飞机空袭一样,纷纷躲进防空掩体。

            从第1波攻击中冲出的以色列机群,此刻又绕回了背向阳光的西方。附近伊拉克空军机场正在开晚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飞机升空至少要20分钟。于是,巴哈里决定,把担任警戒掩护的另外6架F-15战斗机也投入轰炸编队。

            接到巴哈里的命令,6架F-15转眼间就从5000米高空冲向地面,加入了第2波攻击。一枚枚激光制导炸弹沿着激光波束向目标飞去,紧接着是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摧毁反应堆主体之后,以色列机群按预先分工,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反应堆附属设施进行破坏性轰炸。随着一声猛烈的爆炸声响,1架F-16用火箭助推侵彻炸弹击中核反应堆另一侧的埋在地下6米深处的核废料存贮罐,巨大的烟柱立刻冲天而起,浓烟席卷烈焰,火柱高达数百米。

            6时45分,16吨炸弹被倾泻一空,伊拉克奥西拉克核反应堆已经荡然无存。

            随着巴哈里一声令下,14架飞机垂直爬入高空,踏上了返航的归程,它们身后,夜幕开始降临。

            在高爆炸弹的成千上万块金属颗粒迸击下,伊拉克核反应堆的"心脏"部位——生产铀238的重水堆机房已成一片废墟。巨大的粒子射线屏蔽钢罩被撕成几截,歪七扭八地躺在残垣断壁之中,安放巨型计算机的中央控制室房倒屋塌,千疮百孔,缕缕黑烟随着晚风四处飘游。

            3天后,在一片晦暗气氛中,法国援建团由巴格达登机回国。临行前,援建顾问团团长与伊拉克总统侍从室主任通了一次电话:"重建反应堆需要5亿以上的美元和大约5年左右的时间,如果伊拉克政府能够确保安全的话。"还未等对方回答,这位团长挂断了电话。

            6月8日早晨,一叠由美国卫星传来的照片送到了以色列总理贝京的办公室。照片表明,造价数亿美元的反应堆的全部选定目标均被彻底摧毁。

            贝京站了起来,他拍了拍站在身旁的艾弗里将军的肩膀说道:"巴比伦行动向世界表明,以色列决不允许一个怀有敌意的阿拉伯国家拥有原子弹!"

            以色列说到了,也做到了。

        马尔维纳斯风云

        ——英阿马岛海空战

            这是一个细雨霏霏、雾霭弥漫的上午,英国南部的朴茨茅斯军港,一艘艘军舰在海浪的涌动中上下起伏,像一条条海中巨兽延绵到天海交接的地方。平日嘈杂而忙碌的码头上,静静伫立着成千上万的英国人,他们默默地注视着这些军舰,注视着舰上他们的孩子、丈夫和兄弟。

            这种场面不知已经历了多少次、多少代了。在这里,他们曾送走过纳尔逊、蒙巴顿、威灵顿、蒙哥马利......他们为英国赢得了赫赫威名,用胜利一次次装点着不列颠民族的辉煌。可是这一次,惨淡的雾气似乎遮没了昔日"日不落"帝国的光芒,没有鲜花,没有笑容,有的只是人们阴沉的脸色、希冀的目光和默默的祈祷。

            一声冗长的汽笛声打破了令人窒息的宁静,哗哗的铁链搅动着泛着白沫的海浪,大地一阵颤栗。庞大的舰队像巨大的鲨群,缓缓地驶离了港口。舰舷上,穿着崭新军服的水兵们像泥塑一般挺立着,向送别的人群敬礼。

            这是公元1982年4月5日。

            就在3天前,随着黎明时分的枪声,4000名阿根廷军人突然登上了马尔维纳斯群岛,以武力占领了这片和英国争议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土地,这支舰队,就是要远涉重洋航行1.3万公里,去执行夺回这片群岛的使命。

            英国人在注视着这支舰队,阿根廷人在注视着这支舰队,全世界都在注视着这支舰队。

            南大西洋上空,已经密布战争的阴云。

            加尔铁里说:"我们不愿再等150年了!"

            马尔维纳斯素有"南大西洋门户"之称,200年前,一位英国海军大臣曾说过:它是英国全部海外领土和港口的钥匙。它扼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航道要冲,是巴拿马运河关闭时两洋相连的咽喉要地;它与南极大陆遥遥相对,是日后开发这片神秘大陆的重要前进基地。它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以至那位海军大臣常常在睡梦中也呼唤着它的名字。

            1690年,英国人约翰·斯朗特的航船因受到暴风雨袭击,偏离航道来到该岛,从此大英帝国的版图上,便添上了以当时的海军大臣"福克兰"名字命名的土地。争夺也由此开始,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阿根廷人,纷纷在这片岛屿中竖起过自己的旗帜。1770年,英国人被西班牙人的舰队赶走,36年后,英军占领了布宜诺斯艾利斯,驻马岛的西班牙行政长官闻风丧胆,打点行装溜之大吉。1826年,阿根廷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下宣布独立,同时也宣称继承对马岛的主权。气傲的英国人只是一声冷笑,声明马岛从来就属于英国,并于1832年派兵进占了该岛。1908年英国人再次宣称:包括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在内的整个马岛水域,统统在英国主权范围之内。

            看着家门口猎猎飘动的米字旗,阿根廷人觉得:他们已在恶梦般的煎熬中渡过了150年,难道收回主权,还要这样无休无止地等待下去吗?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两国的争吵便带进了联合国大厦,联大于1965年和1973年两次通过决议,要求两国通过谈判解决争端,可20年来,除了争吵还是争吵,马拉松式的会谈开了一轮又一轮,到1982年2月各自撤回谈判代表时,竟然连一个字的协议也未达成。

            今天的马岛,像一个妙龄的少女,显得那么的美丽动人,近年来在它周围,已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据说可达60亿桶,简直又是一个"科威特"。在能源日趋紧张的今日,这笔巨大的财富怎能不让人垂涎欲滴,一位英国议员说:"我们宁可失去5个北爱尔兰,也不愿失去一个福克兰。"

            面对家门口的财富,阿根廷人的血也开始沸腾了。莱纳尔多·加尔铁里出任总统后,对马岛态度日趋强硬。他上任伊始便振臂高呼:"主权问题不能再拖延下去了!"不久又宣称:"如有必要,将以武力收回马岛。"

            可是老练的英国人只是保持着沉默。笑话!弱小的阿根廷,敢对一个兵强国盛的老牌帝国发动战争吗?

            英国人不可一世的气傲和沉默终于激怒了一个民族,150年的愤懑顷刻就要爆发。加尔铁里决心已下,他要领导他的人民,不仅仅是夺回失去的马岛,更是要夺回阿根廷的尊严。1982年4月1日,兼任陆军总司令的加尔铁里将军,健步走入国会会议厅,迎接他的,是数百张阿根廷政治和社会活动家那饱含希冀和企盼的脸庞,等着他说出150年来已变得炽热而神圣的话语。

            "现在我宣布",加尔铁里以威严的口吻说道,"由'5月25日'航空母舰率领的第40特混舰队和'盖里科'号航空母舰率领的第60特混舰队,已在驶向马尔维纳斯。"

            数百人都屏住了呼吸,虽然他们已知道会议内容,但这一刻仍感到莫大的震撼和前所未有的庄严。

            "我们不愿再等另一个150年了,我们的使命,就是用武力收回马岛,实现对它的主权。"

            疾风暴雨般的掌声淹没了加尔铁里后面的话语......

            回到总统府,加尔铁里便开始了焦急地等待。他非常明白,几小时后,一个震惊世界的事件将要爆发,而他作为这个事件的策划与导演者,也许将赢得一生中无尚的光荣,也许将跌入无尽的黑暗。他期盼着成功,但他更担心失败。此时此刻,也许只有心中不停地祈祷:"上帝保佑阿根廷!"方能稍许缓解他心绪的不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