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2章

第2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对唐诗总集和别集的整理和勘误:代表成果有《唐集叙录》、《全唐诗补编》、《全唐诗重出误收考》、《全唐诗索引》;二、对唐代诗人生平资料的考订和研究资料的汇编:代表成果有《唐人行第录》、《唐才子传校笺》、《唐诗记事校笺》、《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唐五代人交往诗索引》、《全唐诗人名考》、《小说人名索引》《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的作家研究资料汇编等。三、唐代诗学著作的整理和汇编:代表成果有《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文镜秘府论校注》、《全唐五代诗格考校》等。四、作家别集的集注校释:如《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李商隐诗集解》、《王梵志诗校注》、《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等,均为功力深厚之作。五、与文学有关的唐代职官考证:如《唐仆尚丞郎表》、《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唐刺史考》、《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全唐文职官丛考》等。六、敦煌文献的发掘与整理:如《敦煌变文集》、《敦煌曲子词集》、《敦煌歌词总编》、《敦煌的唐诗》、《敦煌诗集残卷辑考》等。此外尚有《唐代园林别业考论》、《唐代墓志汇编》、《中国历史地图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以及最近出版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这些工作为拓宽和深化唐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更为可喜的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从中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已可以看出未来学术发展的某些新动向。例如研究文学高潮形成的原因,以及高潮之间的"创作低谷"在文学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于一些本世纪以来约定俗成而又模糊不清的文学现象和概念重新探索;对于海外汉学研究较多而在大陆研究中尚感欠缺的问题如声律形式、文体特征等作综合性的思考等。而且研究的思维已向纵深发展,考证与理论的结合将成为下一世纪治学的主导方向。更深细的专题研究和个案研究可能会取代本世纪的文学史写作热。此外,电脑的使用和因特网的普及为资料的检索提供了方便,目前唐代文学研究的部分基本用书已制成光盘,随着这项工作的加速进行,一些需要资料统计和量化分析作为辅助手段的研究将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

            纵观本世纪百年来唐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应当说课题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方法在不断更新,成果数量迅速增加,研究的纵深度也有显著的拓展。一般来说,学术研究的重大变化和发展主要出现在大批新资料的发现或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以后。本世纪初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为唐代俗文学的研究开出一片新的领域,"五四"运动和八十年代学术思想的解放导致古代文学研究的繁荣,即是最好的证明。但在本世纪最后二十年,学术成果的数量呈爆炸性上升的趋势中,也潜藏着深刻的危机。我以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日益庞大的研究队伍文学素养和研究能力的逐步下降,以及有开拓气魄的学者渐见稀少。一个时代的学术研究必须有一批研究领域的拓荒者和新思路的开掘者,方能带动全体研究人群。因而开拓者学力的深厚与否,素质的高低如何,便关系到一代学术的整体水平。而开拓者的学养素质又是受时代制约的。本世纪最后二十年的学术带头人,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过来人。大多缺乏经史诗文的深厚功底。虽然少数学者的个人成就并不亚于前代的大家,但五六十年代思维模式的局限和文革十年时光的流失,不可避免地会在后来的研究中显露出来。这种先天的缺陷非研究者个人的天赋和智慧所能弥补。这就使这个时代难以造就有一定数量的真正具有创新思维的带头人群体。因而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成绩,基本上是在前人已经提出的论点和课题的范围内朝深细处发掘,方法和思路借鉴前人和西人的多,有独创性的重大开拓少;现象过程的描述和价值判断的反复争辩多,深入材料内在联系的研究少。而研究生队伍却又以几何倍数的速度增长,在缺乏高质量检测标准的状况下,论文以批量生产的方式炮制出来,无效的重复和整体水平的下降是必然的趋势。

            其次,在八九十年代的时代大转换之中,价值观念、人事制度等种种剧变不能造成研究群体潜心学术的大环境。西方思潮的涌入本来有利于思维的更新和视野的拓展,但为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所催化,也造成了浮躁的学风和学术道德水准降低的不良影响。三四十年代的学者能在烽火连天、辗转避难的流亡环境中坚持手不释卷;八九十年代的学者在商潮汹涌、物欲横流的太平之世却难以放下一张宁静的书桌。尽管鼓励学术发展的种种评审和奖励办法层出不穷,但目的都是促进"重大成果"的快速炮制。可惜学术不是时装,不能年年追赶新潮。那么只能选择"拿来主义"的短期行为。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唐代文学研究界虽然还不具普遍性,但在时尚的诱惑之下,有多少年轻人能稳坐冷板凳,仍是令人忧虑的问题。

            第三,古代文学研究的愈益职业化,及其与当代文化环境的脱离,使学术研究队伍失去了素质良好的后备力量。虽然学术研究从来就是少数人的专利,不因大众的好恶而兴废。但文史作为中国传统学问的根本,一直是吸引学生攻读的主科。即使到五六十年代仍是如此。因而一向不乏优秀的后继人材。八十年代以后,经济的变化才真正使古代文学研究的内容和对象老化。以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文学,在被金钱左右的现代社会显现出从未有过的尴尬和无奈。千百年来曾经感动过这个民族的精神遗产,已经激发不起出生于八十年代的一代青年的兴趣。研究圈内的热闹与圈外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反差。因而如何使古代文学研究适应当代文化发展的需要,不致于在下一世纪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中沦为无人问津的古董,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第四,古代文学从"理性化"的深度向"文学化"的形式返归,或许是将来应当倡导的方向之一。本世纪前半叶不少诗人兼学者的著作至今仍博得很多青年读者的喜爱。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做的是文学的学术;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研究目的始终与新文学的创作联系在一起。而本世纪后半叶成长起来的学者,尽管可以在某些课题研究的深度广度和精确性方面超过前人。但日趋理性化的研究使古代文学成为科学解剖的对象,失去了它本来应当长存于人间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当代的很多研究者缺乏文学感受,不能透彻理解自己的研究内容。而把文学等同于社会科学的新思潮则更加速了研究对象的僵化。因此古代文学研究者如何使自己的科学思维在表达上文学化和艺术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难题。

            第五,就古代文学的专业性而言,它与任何一门学科一样,也有高难度的尖端课题。如何发现并解决这些前沿性问题,是本学科继续发展的关键。然而在目前庞大的研究人群尤其是后继力量中,具有发现和解决高难问题的敏锐眼光和攻坚能力的研究者还嫌太少。普遍缺乏对于真正有价值的创见的判断力,而对易于模仿的"新思路"则往往群起而效之,一哄而上,反复发挥,直至做到题无剩义为止。这是目前研究成果数量虽多而开拓性力作少见的重要原因。

            感知危机不一定就能解决危机,21世纪古代文学(包括唐代文学)的前景如何,取决于当前三四十岁的青年学者的素质和潜力。但一代有一代的思想,一代有一代的学风。学术研究在总体上总是会向前推进的。所以无须悲观。通过对百年来古典文学研究的详细回顾,便于人们从历史所积淀下来的成果中,看清各种学术观点和学术派别对于时间考验的承受力,提高对于学术价值的鉴别力和判断力。我想这就是编写这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百年综述》的主要意义所在。虽然理想的学术回顾,应当能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反映出本世纪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的纵深发展走向,突现出在每个时期起带头作用的研究者的贡献。尤其是很多论著的价值不在其框架和结论,而在论证过程中的某些闪光点。因此,要从数以万计的文章著作中鉴别出真知灼见之所在,不但要化时间认真阅读,而且需要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灵敏的嗅觉。而述论不等于学术史,只是学术史的资料准备。所以本书所提及的不少论著只能取其大略,甚至利用他人已有的综述。这就必然会遗漏一些应当重视的观点。尽管有这样的遗憾,但我以为"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述论"的撰写还是朝建立学术史的方向作出了艰辛的努力。本书由杜晓勤君独力编撰,历时三年,旁搜远绍,博览广求,虽难免遗失疏漏,但大致可称详备。他不但完成了一百万言的巨帙,而且建立了隋唐五代文学研究文献的一套电子资料库。对于研究者而言,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我们应当向杜晓勤君表示感谢。我也相信他在具备了全面掌握百年研究信息的坚实功底之后,将来在个人研究方面必定能取得更大的丰收。                                                              

        第一章  隋代文学研究      

            二十世纪的隋代文学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无法与南北朝文学研究和唐代文学研究相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