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然而本世纪人们在论述隋代诗坛时,仍给予了他们一定程度的关注。如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中论隋代"律体之进步"时,将虞世基、王胄等南方诗人与薛道衡、孙万寿相提并论。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也论及北上诗人王胄、虞世基、虞世南,及南人留北者许善心,并说"这几个人的诗,风格都不甚相殊,可以王胄的《枣下何纂纂》为代表"。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对入隋南人论述稍多一些,如他说庾自直"也是一个创作的诗人;无如现在所存的一篇《应诏诗》太没有生动活泼的气息了"认为"(王)胄诗颇有佳篇,亦能于同时作家之外另备风格,如《奉和悲秋应令》诗云......的是雅淡洒落,余人不易做到者。即如《枣下何纂纂》二首,亦是好诗,......又如《为寒床赠夫》......等类的诗,皆是自成一种境界,非步人后尘者可比。"他说从当时诗坛评价看,虞世基"似乎真是一个极工致的诗人","然而他今日所遗留的诗","还去乃弟虞世南很远了"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史》将入隋的南人视为一个诗人群体加以研究,他认为"柳 诗文,唯用力于繁辞丽句,供消遣玩乐而已","史书所载他在杨广身边的情形,实在是被当作俳优蓄之的。"虞世基"现存的十首诗中,渡江北来的那几首如《初渡江》等篇,稍有真情实感,而北来之后,备受礼遇,又复如其旧,雕琢文辞了。"虞世南的诗作"亦大率如此,讲求词采,而少有情思。他写得最好的一首《奉和月夜观星应令》......在修辞上是下了许多工夫的,......终觉做作,有词采而无情思。"诸葛颍的诗"亦如此,然词采更其华美,如《春江花月夜》,......写江中月色花影,词采是很美的,然其中并无动人情思在。"王胄的作品,"与华美词采之外,更时有庸俗情趣","但王胄有一点与杨广周围的其他文人不同的,就是他也有一些情思凄凉、而且词语亦较清新的诗作,如《言反江阳寓目灞涘赠易州陆司马》、《酬陆常侍》诸篇,大抵皆叹人生之无常,从情思与词采看,颇受北朝诗风影响。"最后该书总结说:"这一作家群,在文学创作的主要倾向上仍沿梁陈之旧。"罗宗强在后来与郝世峰共同主编的《隋唐五代文学史》中对上述由南入隋的诗人亦作如是观,唯更具体些,但他们又认为,"从南朝来的作者中,有两位作者与杨广周围作者诗风不同,一是褚亮,一是陈子良。褚亮有《在陇头哭潘博士》一诗,作于大业九年,写得甚为质朴真挚","陈子良有《于塞北春日思归》诗,作于仁寿二年春","诗写得深沉而又流畅,也是没有任何雕饰的。"最后认为,"褚亮和陈子良这部分诗作,反映了一部分士人处于下位时的心态。他们作诗主要的是为了发泄悲凉情思,而无心于雕琢词藻。"曹道衡、沈玉成编著的《南北朝文学史》专列一节论"隋代的南方文人",故分析更细致、探讨更深入,如其论许善心,"诗风不像别的南方诗人着意雕彩。如《太常寺听陈国蔡子元所校正声乐诗》,......用典甚多,类似徐、庾体诗风,只是由于内容的要求,所以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论虞世基,"《出塞》二首为和杨素之作,内容偏重歌颂杨素的勋业,用语重而典,像'上将'、'懔懔'、'耿介'诸联,以及另一首中的'庙堂千里策,将军百战威。辕门临玉帐,大旆指金微',已经出现了后来杜甫诗中的某些气象。但这种题材究竟非其所长,他的几首写去国怀乡的小诗或许正是他的本色(指《初渡江》、《入关》、《晚飞乌》)。"其论王胄颇深细:"他为人恃才傲物,在仕途上很不得志,因此诗中颇多愁苦及牢骚,如《赋得雁送别周员外戍岭表诗》......借雁比喻周员外,兼以自比,感伤身世,情真意切。这种以'赋得'为题的咏物诗,梁陈以来数量很多,但像他这样深刻的表现作者内心感情的却很少见。他还有两首篇幅较长的诗《白马篇》和《言反江阳寓目灞涘赠易州陆司马》,都写到了长安的游侠。......诗中的游侠少年,意气风发,在吴均以后,这样的少年形象在诗中还很少出现。"
另外,郑宾于的《中国文学流变史》曾论及"隋宫的女诗人",他说,"侯夫人吴绛仙及大义公主丁六娘等,并工为诗,而侯夫人尤惋艳,例如《妆成》、《自感三首》之一和《看梅》曲、《自伤》、《自遣》等,并皆佳妙","而丁六娘的《十索》,亦复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同时,对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也赞叹不已。萧涤非的《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也提及隋末民间歌谣《挽舟者歌》、丁六娘的《十索》。葛晓音的《八代诗史》对《挽舟者歌》在乐府文学史上的地位页作了阐述,谓"这首民歌采用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在抒情中叙述人物命运,并稍作景物点缀以渲染悲愁气氛,与南北朝乐府民歌和汉乐府的表现方式均有不同,其表现艺术为唐张谓的《代北州老翁答》以及杜甫、张籍、王建的某些新题乐府提供了更直接的借鉴。"曹道衡、沈玉成编著的《南北朝文学史》则专列一小节论"民歌和农民起义的诗文",他们说《挽舟者歌》"出于唐人小说《海山记》所载,本事不一定可靠,但这首诗确系下层劳动者在虐政下诉说痛苦之词,语言很质朴,纯用白描手法,个别词句也许经过文人加工。像这样激愤的民歌,历来很少被收集记载,因此是诗歌史上很值得重视的作品。"另外,他们还论及《大业长白山谣》和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的一首诗,赞后者"气格则慷慨刚劲,不事雕采。"都扩大了隋代文学研究的领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郑振铎先生曾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撰的《中国文学者生卒考》,其中对隋代文人陆瑜、李德林、诸葛颍、明克让、魏澹、陆爽、薛道衡、卢思道、刘焯、刘炫、柳 、牛弘、杨素、陈叔宝等14人的生卒年都作了尽可能的考订,且附传略。对后来隋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当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许多结论至今仍为学界普遍采用。刘德重的《中国文学编年录》对隋代文学史实初步进行了编年,对了解隋代文学发展脉络有一定的帮助。吴文治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充分吸收了学界的有关考证成果,对隋代文学史实进行了较详细的编年,且与当时重大时事对比排列,对分析隋代文学产生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探讨诗歌作品与现实的关系,隋代文学演变的轨迹,甚至作家行年和交游,都有极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二十世纪的隋代文学研究无论在研究深度上还是在研究广度上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大部分成果尤其是优秀成果是在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产生的,从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这四十多年的时间内,隋代文学研究几乎没有多少突破和深入,其中原因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第二章 唐代文学综合研究
在本世纪有关唐五代文学研究的成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唐代文学进行整体研究的,而且由于唐代文学的创作成就又主要体现在唐诗方面,所以这些研究成果也大多以唐诗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这种研究现状,我们下面将把本世纪学界对唐代文学和唐代诗歌所作的整体性、通论性研究成果放在一起进行介绍。
第一节 唐五代文学综合研究
一、唐代文学概论和唐代文学史的编撰
唐代文学概论 本世纪的唐代文学概论性的著作主要出现在三十年代,专著主要有朱炳煦的《唐代文学概论》和胡朴安、胡怀琛的《唐代文学》。其中朱炳煦著简述了唐代文学发达的原因、特点流派、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价值,并重点讲述了唐文的演进、分类及唐诗的演进。胡怀琛等著也简述了唐代诗歌、小说、戏曲、抒情散文和杂文作品的创作情况,介绍了一些唐代文人轶事,以及唐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书后附有研究唐代文学的书目。
同样,相关的专题文章也大多是唐代文学的简单介绍,缺少研究深度,如曦微的《唐代文学之鸟瞰》、张显丰的《唐代文学的研究》、张秀亚的《唐代文学一瞥》、黄江华的《唐代文学概说》等。但它们客观上起到了向当时普通读者介绍和普及唐代文学艺术的作用,所以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稍具深度的倒是从某一题材角度对唐代文学进行剖析的研究成果,如胡云翼的《唐代的战争文学》、孙俍工的《唐代的劳动文艺》、石笋的《唐代妇女文学之发展》等。这些成果的出现大多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新思潮的兴起具有密切的关系,如胡云翼著出版于二十年代国内军阀混战之中,具有较强的反战色彩。孙俍工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劳工至上的思想。石笋文中可以看出五四运动以后全社会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反映了妇女解放的呼声。
唐代文学史的编撰 本世纪出版的严格意义上的"唐代文学史"并不多,在本世纪上半叶主要是陈子展的《唐代文学史》。该书共分唐代文学概说、初唐诗人、盛唐诗人、中唐诗人、晚唐诗人、古文运动、唐人小说、晚唐五代词人等八章,进行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