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由于隋唐音乐早已失传,研究这一课题的实际意义与其说是体现在音乐史上,还不如说是体现在文学史上,因为只有辨明清乐的从属关系,才不至于将燕乐歌辞的范围定得太宽泛,使曲子辞和汉魏六朝古乐府混为一谈。
汉魏六朝的清商乐到盛唐已经衰落,而与清商乐相应的古乐府诗却出现了复兴的盛况,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该如何解释,葛晓音在《盛唐清乐的衰落和古乐府诗的兴盛》一文中,从考察初盛唐清乐的发展和乐府诗的类别等角度入手,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局部的探讨。作者认为,从初唐到盛唐,清乐在宫廷中虽趋于式微,但在民间,尤其是江南依然流传下来,而且为士大夫用于日常娱乐,借以修养情性,这应是初盛唐古乐府诗兴盛的音乐背景。但是,作者在对初盛唐古乐府的体裁、类别及其发展的阶段性进行细入研究后,又发现:盛唐古乐府的兴盛也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它与音乐的关系,并不像汉魏六朝乐府那样密切。清乐的盛衰对古乐府创作的影响与其说是体现在它的音乐性上,还不如说主要是反映了雅俗、新旧的文艺观念在不同的政治形势下的冲突和消长。乐府诗内容与题目的传承性固然与音乐有关,但它又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的诗体。这种独立性也是它兴盛不完全依赖于清乐的重要原因。作者指出:盛唐清乐的衰落和古乐府的兴盛,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矛盾现象,正如一切事物在盛衰变化中都有反复,初盛唐雅乐在衰落的总趋势中也曾有过两度复兴。古乐府的兴盛以此为背景,但又不依赖于宫廷清乐。盛唐古乐府以恢复汉魏乐府为主要目标的事实,及其反律化的倾向,体现了盛唐诗歌复古革新的基本精神。这既是对当时政治上一度高涨的崇雅黜俗、尚质去文的呼声的一种反响,又是对宫廷清乐尚存淫哇之声的一种批判。这就是盛唐清乐与古乐府之间的辩证关系。
葛晓音等《从古乐谱看乐调和曲辞的关系》在中日学者关于词乐关系和古谱译解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保存在日本的雅乐和唐代乐谱等资料,对唐代齐言曲辞和杂言曲辞与乐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在声辞配合的规则、齐言和杂言曲辞的音乐根源、同调异体的成因这三大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声辞配合的规则"方面,作者否定了传统的"一句一拍"说,经过对敦煌古乐谱的深入分析和重新解读,总结出了乐调和曲辞配合的一些基本规则:(1)节奏安排和句逗相应,而且是以词组为基本单位,虽然不能说是一逗一拍,但在研究词乐关系时,曲拍和半逗的对应关系是应当首先考虑的;(2)应顾及半逗词组和句子之间可以用延长拍子来分割的事实;(3)拍号的位置或在句首的第一或第二字,或在半逗词组第一字,或在句末结束时。关于同调异体的成因,她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与同名异调曲的不同结构有关;二是与同名异调曲的调性不同有关;三是,同调异体与大曲各部分节奏的不同有关;四是,杂曲和大曲的同名曲有不同的曲谱。至少可以看出,同调异体的曲辞体式取决于同名异调的乐曲结构的差异这一事实。这显然是同调异体辞现象所由产生的最基本的音乐根源。
其他的相关著作主要有:乐维华的《唐诗与音乐轶闻》、朱易安的《唐诗与音乐》、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编《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等。其中朱易安著通过唐代一些与音乐相关的诗歌、诗人及有关史料,介绍了唐代的诗歌与音乐的特殊关系,揭示了唐代音乐空前的繁荣的原因和唐代音乐发展的源流,以及高度发达和多姿多彩的风貌,展示了唐代这一历史时期音乐的文化特征。该书还介绍了唐代声乐、舞乐以及唐代的音乐诗与文人的生活,对唐代的音乐标题诗、民歌俚曲、宫廷音乐等等都有广泛涉猎。
有关的专题论文还有:席臻贯的《唐诗中的唐乐与乐伎》、武复兴的《唐诗与音乐》、王启兴的《唐代诗人与音乐――唐诗繁荣和唐代艺术的关系初探之一》、王建辉的《从音乐角度探讨唐诗繁荣的原因》、王庭珍等的《唐诗与音乐》、李扬的《唐代音乐诗的文化解读》、李雄飞的《唐诗中的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等。其中王启兴文认为,唐代音乐的发达也是促进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众多用五、七言绝、律、古诗从不同角度描绘音乐的诗篇,对唐代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作者还分析了唐诗与音乐之间密切的联系:一,唐代乐工用诗配乐,诗人为配乐而写作七言绝句,也说明唐代音乐和诗歌之间的互相促进而发展;二,唐代音乐的繁荣促进了唐诗描摹音乐艺术的丰富多采,开拓了前所未有的美学境界;三,唐代五言律绝中的声调名,显然是受音乐中平、侧二调的影响,进而借乐调名称来表示声调。
唐代文学与其他艺术之关系 除了音乐,唐代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也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鉴于此,本世纪学界还探讨了舞蹈、绘画、书法甚至园林艺术与唐代文学之关系。
在唐代诗歌与舞蹈关系的研究方面,主要有朱帆的《唐诗和维吾尔族舞蹈》、冬青的《唐人诗歌中的乐舞资料》、曹大仓的《读唐诗窥唐舞》、武复兴的《从唐诗刊唐代长安绚丽的乐舞艺术――读唐诗札记》、张翥的《唐代舞诗艺术散论》、刘阳的《唐诗中所见外来乐舞及其流传――兼论唐人诗中的"何满子"》、张明非的《唐诗与舞蹈》等。其中张明非著通过唐代乐舞诗和有关史料,揭示了唐代舞蹈空前繁荣的原因,展示了舞蹈高度发达和多姿多彩的面貌,勾勒了不同时期舞蹈的文化特征。该书还介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及元稹等著名诗人的乐舞观,描述了唐代各类乐伎的命运和生活,探讨了乐舞诗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以及乐舞诗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它拥有的艺术魅力。
在唐诗与绘画方面,成果很多。学界除了研究了王维诗中的"画意"、杜甫的题画诗和杜诗中的绘画美,还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唐代诗歌与绘画之间的交融和互相影响。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陈华昌的《唐代诗画艺术的交融》、王启兴的《唐代画诗沟通的几个美学问题》、《唐代诗人和绘画――从一个侧面探讨唐代诗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陶文鹏的的《传神肖貌诗画交融――论唐诗对唐代人物画的借鉴吸收》、《唐诗与绘画》等。其中王启兴后文通过对唐代绘画艺术空前繁荣和发展的探索,进而多方面具体考察了唐代诗人深爱绘画佳作这一精神文化活动的情况;同时对诗人题画、咏画诗的创作也有所论列。陶文鹏著旨在以唐诗为基点,论述唐诗与绘画的种种关系,以大量的题画诗、山水田园诗、人物素描诗、咏物诗和绘画代表作,阐述"绘画是不说话的诗歌,诗歌是看不见的绘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们透过书中所列举的唐代诗歌,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宗教画与诗歌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之妙,品味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和绘画艺术传统悠久、风貌独特之趣。
在唐代诗歌与园林别业方面,也产生了一些成果。其中主要有葛晓音的《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李浩的《唐代园林别业考论》、林继中的《唐诗与庄园文化》等。其中葛晓音著认为,王绩是唐代别业山水诗的先导,王绩特别善于在山水描写中缀以野兴幽情以表现隐士的高古闲雅,善于渲染高卧静室、面对松风泉影、服药弹琴的闲趣。该书还详细分析了盛唐山水诗多作于别业之中的原因和特色。作者认为,盛唐山水田园诗能从别业中产生,与当时的构筑崇尚风光、不加穿凿的审美趣尚有关系。由于当时著名权贵和普通官吏的别业都以"自然成野趣"为上,到处是高朗的天空,开阔的田野,澄清的陂塘,大片的丛林和幽静的山谷。山水田园风光融成一片,反映在诗歌中,自然就使山水与田园两大题材互相渗透,合为一体了。李浩著是一部对唐代园林别业进行全面考证,对唐代别业与文人的文学创作之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论著。该书上编详细探讨了唐代园林别业的历史风貌、景象构成和意境创造,分析了唐代园林别业与文学创作、文人隐逸、士林风尚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就艺术发生的实际过程看来,首先应该注意的是文学对别业园林的影响,即"诗以兴游"、"园借文传";然后作者又反过来阐述了唐代园林别业对诗文创作的促进作用,即"吟咏之材"、"山水之喻"和"江山之助"。该书下编则按唐代的行政区划"道",一一考证出当时全国各地的园林别业的名称和情况。林继中著从文人心态、诗歌创作和美学意蕴三个层面展开对唐诗与庄园文化各种关联的探讨,意在展示庄园文化对唐代文人特别是诗人心态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响,并详细寻绎出诗歌创作中庄园文化的影响,最后作者将这种种关联归结为佛教禅宗与道家玄学思维催化下一种诗歌美学与意蕴的"韵外之致"。
就唐代文学与书法艺术之关系而言,则有于植元的《从书法看唐诗》、裴芹的《漫说唐代诗人和书法》、王元军的《唐人书法与文化》等。其中王元军著有一小节是专论"唐诗与书法"的,作者指出,我们不应该漠视这样一个事实,在《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书家部》中,共载录了唐代书家六百四十多人,而唐代著名诗人几乎全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