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17章

第17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八十年代以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工具书的重要,很多学者进入到这一领域,先后编撰出了不少大型、实用的唐代文史研究工具书。

            其中索引类的著作有傅璇琮、张忱石、许逸民编著的《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张忱石编《全唐诗作者索引》、武秀珍等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索引》、孙公望编著的《唐宋名诗索引》、河南大学唐诗研究室编著的《全唐诗重篇索引》、张万起的《新旧唐书人名索引》、方积六的《唐五代五十二种笔记小说人名索引》、吴汝煜的《唐五代人交往诗索引》、陈抗等编著的《全唐诗索引》、〖日〗平冈武夫主编的《唐代研究指南》等。

            辞典类的著作则有萧涤非主编的《唐诗鉴赏辞典》、范之麟、吴庚舜主编的《全唐诗典故辞典》、李文学编著的《唐诗典故辞典》、王洪主编的《唐诗百科大辞典》、周勋初主编的《唐诗大辞典》、周祖譔主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孙寿玮编纂的《唐诗字词大辞典》等。

            资料汇编类著作则有周勋初主编的《唐人轶事汇编》、陈伯海主编的《唐诗论评类编》、《唐诗汇评》等。

            值得注意的是,到世纪末,又出现了一些唐代文史研究方面的电子检索工具和网络检索工具。其中较早问世的有台湾中央研究院开发编撰的"汉籍全文电子资料库",又称"瀚典资料库",其中有中华书局整理排印本《二十五史》的全文,既可浏览、输出,又可全功能检索,其主页地址是:http://sinica.edu.tw。另外,台湾元智大学和北京大学计算机中心合作研制的"唐宋文史资料库"中,已有《新唐书》可供检索,他们还拟将《全唐诗》、《唐代传记资料》也上到网上,供唐宋文史研究工作者查检,其网址为http://cls.admin.yzu.edu.tw/tasuhome.htm。

            比台湾起步稍晚一些,大陆一些学者和单位也做了一些唐代典籍的电子化工作。较早问世的是由尹小林设计并制作的《全唐诗光盘检索系统》,该系统以电子光盘的形式为唐代文史研究者浏览全文、全面检索《全唐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尹小林还对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进行了全面的电子化整理,目前已经整理出来的与唐代文史研究有关的数据库主要有"二十五史"、"诸子"、"全上古秦汉三代魏晋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全唐五代词"、"全宋词"、"太平广记"、"乐府诗集",正在整理的数据库主要有"全唐文"、"中国诗话集成"、"通典",将要整理的数据库则有"唐代墓志汇编"、"历代笔记小说、笔记史料集成"、"全唐五代文"。他已经建立了"国学网站",供唐代文史研究者上网浏览、检索和下载。其网址为:http://guoxue。

            和尹小林以个人的精力进行典籍电子化整理不同,北京大学中文系则以学校充足的财力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后盾,近两年来也一直致力于唐代文史典籍电子化的工作。他们已经推出的成果主要有"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该系统以中华书局排印本《全唐诗》为底本进行电子化处理,同时又附加了不少相关的典籍和研究资料。如在其中的"唐前诗集"中就包含有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史传资料中,包含有《新旧唐书》和《唐才子传》,另外,还有《乐府诗集》也隐含在其中,因而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但是由于这么多资料全部隐含在"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中,没有单行别出,所以给需要检索和浏览这些附加资料的使用者带来了不少困难。其网址为:http://chinese.pku.edu.cn。                                                              

        第二节    唐诗综合研究      

            本世纪有关唐诗综合研究的成果很多,本文下面主要从唐代诗歌"史"的研究、艺术综论、体式研究、题材研究、唐诗学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唐代诗歌"史"的研究

            本世纪学界对唐代诗歌进行"史"的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唐诗概论、唐代诗歌史等著作中,而在"史"的研究中,又主要涉及到唐诗史的分期问题、繁荣原因等问题。

            唐诗概论  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学界就出现了一些对唐代诗歌进行较为全面、系统探讨的著作,如邵祖平的《唐诗通论》、费有容的《唐诗研究》、许文玉的《唐诗综论》、胡云翼的《唐诗研究》、苏雪林的《唐诗概论》、杨启高的《唐代诗学》等。

            其中邵祖平文是本世纪较早对唐诗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著作。该文讨论了"唐诗拓展之由来"、"唐诗分类法之得失"、"唐诗分自然工力两大派"、"唐诗作者师法渊源之概测"、"唐诗情境事理之各面观"、"唐诗优绌之观察"、"唐诗之开宗派"、"初唐诗论"、"盛唐诗论"、"中唐诗论"、"晚唐诗论"等问题,且时有独见。如他指出:"唐之初盛,自然者比较居多,殆以当时功业为重,诗道不事竞胜,作者不主收获。故人心所向,声亦如之。至中晚唐士之无所见于后世者,必赖诗篇一为孤注,其志可悯,其事甚苦。然卒也,作家诞生甚众,故不可不谓非工力派。"他又说,"唐诗于情景事理无不具备,盛唐诸作家情景孕融,事理贯惬,气盛味长,格老骨苍,所至莫不神妙。中晚则流连寓植,均不得全。"他还鞭辟入里地分析了唐诗之优缺点:"唐诗之优处,为后人所可得而见者,其在词采之富,而不芜杂;风调之佳,而不轻靡;音韵之美,而不淫滞;格律之严,而不拘挛乎。""唐诗之绌处,其类亦有四:一,诗料之通性太甚;二,酬唱之篇什太多;三,咏物之庸滥可厌;四,观感之态度一致是也。"由于从十九世纪下半叶直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和学界都是重宋诗而轻唐诗,所以,邵祖平文对唐诗深入、中肯而又精彩的分析,对于扭转当时文坛风气,引导学界重视研究唐诗,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苏雪林著也是本世纪上半叶少有的具有一定深度和新见的探讨唐诗发展史的著作。全书共20章,第一章"唐诗隆盛之原因",将唐诗繁荣原因归为学术思潮之壮阔、政治社会背景之绚烂、文学格调创造之努力等三方面。第二章"唐诗变迁之概况",讨论历来唐诗分期之说,将唐诗分为五期:一,继承齐梁古典作风之时期,以王绩、四杰、沈宋、陈子昂、张九龄为代表,二,浪漫主义文学隆盛之时期,李白、王孟、高岑、李颀、王昌龄、崔颢为代表;三,写实文学诞生之时期,以杜甫、大历才子、韩孟、元白、张王为代表;四,唯美文学发达之时期,以温李、杜牧为代表;五,唐诗衰颓之时期,重要诗人为韩偓、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等。自第三章起分论各期作家,不乏新见。例如,论盛唐诗时,突出强调乐府诗创作之意义,颇具眼光;分析中唐诗时,从三种倾向区分盛唐向中唐之流变,遂使韩孟险怪派与元白功利派之新变得到较为清晰之描述。叙唐末诗坛,则将众多诗人划为通俗(出于白居易)、幽峭僻苦(出于贾岛)、清真雅正(出于张籍)、唯美(出于温李)、奇险(出于韩愈)五派,较为独到。

            杨启高著分纲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影响六章进行论述。该书论唐诗之盛注重时代背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探其原因。溯唐诗渊源,则列正始、太康两派。论"四唐"之诗,重视著名诗人、流派风格;以盛唐、中唐为唐代诗风变迁关键之所在。

            五六十年代,对唐诗进行全面、系统探究的著作较少,主要是王士菁的《唐代诗歌》,该书受当时左的思潮影响较深,主要从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的角度论分析唐诗的特点和流变。

            文革以后,则有詹锳的《唐诗》和刘开扬的《唐诗通论》、张步云的《唐代诗歌》、刘增遂的《唐诗论稿》、蒋长栋的《唐诗新论》、余恕诚的《唐诗风貌》等。

            其中,刘开扬著是文革之后较早出版的唐诗概论性质的论著,该书的"总论"部分主要论述了"唐诗发达诸因素"、"唐诗的品评和分期"、"唐诗的体裁和声律",分论部分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时期,介绍了有唐一代近百个诗人和创作,对于当时普及唐诗的基本知识,增加一般读者对唐代诗人的了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蒋长栋著试图从新的角度对唐诗进行综合探索,该书从"风骨论"、"兴寄论"、"写意论"、"缘情论"、"声律论"、"辞法论"、"章法论"、"兴象论"、"气象论"、"体式论"、"源起论"、"流别论"等角度,分析了唐诗的内容质素、艺术质素,以及由这些质素的组合和嬗变所构成的唐诗风貌及唐诗演变规律。余恕诚著则是这类著作中最具深度的。该书对唐诗总体风貌及各个时期、各个重要诗人与诗派、各种体裁风貌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和细致的辨析,尤其注意在诗歌风貌与社会生活之间,寻找中介,联系特定的文化背景、诗人生活与创作心态,探讨某种风貌的基因,而且这种探讨,是逐层深入,贴近创作,避免了机械排列外部因素、笼统归诸时代背景的简单浮泛之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