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18章

第18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唐诗史的编撰  真正意义上的"唐诗史"出现在八十年代以后,其中较早问世的著作是罗宗强的《唐诗小史》。正如霍松林在此书的《序》中说:"这是一部关于唐诗发展的新史,在许多方面有新的特色,新的开拓,新的突破。"作者在描述不同时期唐诗发展的不同风貌时,交错阐述形成原因。在纵论唐诗的艺术成就时,该书较多地着眼于诗歌的内部规律,突出各个时期唐诗的独特艺术成就。正因为本书着眼于独特成就,所以唐诗发展过程中审美趣味的演变、艺术技巧的革新、各个流派、各位诗人的功过得失,也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作者还改变了一般以作家为章节的诗歌史写法,也不采取以文艺理论框架去套唐诗发展史实的方法,而是从唐诗发展的史实出发,给以史的考查和评价,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因此,作者不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富有独创性的见解,而且在文学史的编写方法上,也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九十年代以后,出现了好几部唐代诗歌史,如许总的《唐诗史》、霍然的《隋唐五代诗歌史论》、杨世明的《唐诗史》等。其中许总著改变了传统的以政治盛衰为依据的"四唐"分期法,从诗歌体式、艺术渊源、时代精神、文化特性等多方面考虑,认为唐诗史的演进历程与存在方式表现为承袭期、自立期、高峰期、扭变期、繁盛期、衰微期等六大阶段的递嬗与交接状态。该书特别注重对唐诗史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规律性与偶然性、遗留态与评价态的辩证关系的的把握和展示,努力梳理出其宏远阔大又具体生动、既动态变迁又静态呈示、既总体定向又个体突现的复杂的多绪的进程。是文学史编撰方法、思路的一个新探索。

            唐诗分期问题和唐诗发展规律  除了上述唐诗概论和唐诗史中已经涉及到唐诗发展阶段和规律性问题的探讨,本世纪还有一些文章专门探讨了唐诗分期和唐诗发展规律问题。

            本世纪论及唐诗发展分期问题的文章主要有:许惠芬的《唐诗"四唐"说考异》、黄泽浦的《"七五五年"在唐诗上之意义》、李嘉言的《唐诗分期问题》、王气中的《关于唐诗的分期问题》、余冠英的《唐诗发展的几个问题》、倪其心的《关于唐诗的分期》、詹杭伦的《方回在唐诗分期问题上的贡献》、袁行霈的《初唐诗歌下限新说》等。

            这些文章大多对传统的"四唐"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其中黄泽浦文和李嘉言文都很赞同胡适《白话文学史》中所提出的"二分法",黄泽浦文从公元755年前后唐诗的时代背景的不同、唐诗内容、风格、章法的比较中,进一步指出,唐诗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两个时代,一为"李白时代",一为"杜甫时代"。李白时代即为前期的唐诗,杜甫时代即为后期的唐诗,而作为两时代的分界线者则为"七五五年"――唐天宝十四年。李嘉言文则从政治、经济二方面论之,认为李白以前为浪漫主义时代,杜甫以后为写实主义时代,而这两个时代的诗歌创作又都与佛教的不同影响有关。余冠英文则按照诗歌作风的转变,把唐诗分为八个阶段:(1)唐初,(2)"四杰"至开元前,(3)开元初至安史之乱,(4)安史之乱爆发至大历初,(5)大历初至贞元,(6)贞元初至大和初,(7)大和初至大中初,(8)大中以后至唐末。倪其心文则提出了"三分"说,他认为,第一阶段从高祖至玄宗开元年间,诗歌拨乱反正,走向繁荣;(2)第二阶段从开元末至宪宗元和时期,诗歌掀起高潮,趋向创新;(3)第三阶段是穆宗长庆以后,到唐王朝覆灭,诗歌走向新形式创造道路。袁行霈文则主张将初唐诗歌的下限花到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他指出:若从唐诗本身考察,公元713年这一年实在没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他认为最好把盛唐的开始定于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在这一年以前,初唐的诗人如陈子昂、苏味道、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均已去世。而从开元九年开始,盛唐大诗人逐渐开始走上诗坛,崭露头角。

            本世纪专论唐诗发展规律问题的论文则主要有:吴烈的《唐代诗歌的嬗变》、纪庸的《唐诗之"因""革"》、金启华的《唐诗之体变》、马茂元、陈伯海的《隋唐五代诗歌概述》、葛晓音的《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赵昌平的《线点面综合效应及开放性演进――唐诗演进规律刍议》、《从初盛唐七古的演进看唐诗发展的内在规律》、许总的《唐诗体派论》等。

            其中纪庸文指出,唐代的诗歌,因袭六朝的"变革"者居多,复返于汉、魏者少,强调唐诗是在对六朝文学继承基础上的变革,而非纯然复古。他说,唐代诗歌,自起初便和理论方面的复古主义背道而驰,形成理论、事实打成两橛的现象,主要也许因为关陇旧人多不喜且不善为诗,于是流风所及,在理论上也就不得不趋于折衷。文章还指出,足以代表倾向南朝作风的诗人,当然要数杜甫,他的诗仿效齐梁,论述乱离,称为"诗史",他个人对于江左流风,也时致倾挹。另外,六朝诗所以会"清新",主要是增加了"赋"的要素和形式上的音律两个因素,而唐人对这两点也是完全继承了的。总之,唐诗的来源,对于齐梁体,因多革少,是可以确定了的。赵昌平文认为,唐诗演进的形态是由诗体传统、时代、诗人及其心态这三种因素动态性的相互影响后构成的,他所要写的"唐诗史"是以时代的历史文化氛围为背景,以诗人的心态为中介,以诗体的传承演变为归结的多元化的动态的视角。他还从对初盛唐七古发展历程的分析中发现唐诗发展的一些规律性:(1)连续性,唐诗各体都有其前后相继、不可间断的发展系列;(2)螺旋上升性,后一时期的某一诗体形式的具体表现形式,虽是前一阶段的延续,然而同时,诗人又往往综合了更前阶段的某些艺术因素,对相邻阶段的此体诗歌进行改造;(3)多样性与参差性,在螺旋形上升的共同规律支配中,诗人又总是根据自身的经历、个性调节着持续与循环的比重,并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借取相邻的诗体形式或其他艺术部类的因素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4)时代性;(5)隐显性,或称峰谷性。诗史螺旋上升的历程,受量变到质变规律的制约,表现为隐现交迭的形式,两个高峰之间必有一个带有前阶段遗痕,显示新阶段征兆的过渡阶段。

            二、唐诗艺术分析和题材探讨

            唐诗艺术综论  唐诗艺术成就之高,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唐诗缘何取得如此巨大的艺术成就,其中有哪些艺术手法、艺术技巧可以汲取?本世纪学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在本世纪上半叶,人们对唐诗艺术的综合探讨主要体现在一些唐诗概论著作中,如前述邵祖平的《唐诗通论》、费有容的《唐诗研究》、许文玉的《唐诗综论》、胡云翼的《唐诗研究》、苏雪林的《唐诗概论》、杨启高的《唐代诗学》等。

            五六十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些对唐诗艺术进行分析的专题文章,如傅庚生的《说唐诗的醇美》、宛敏灏的《漫谈唐诗的比兴》、吴汝煜的《略说唐诗中的"兴"》、王启兴的《索物托情  情趣盎然――漫谈唐诗中"比"的运用》、李其钦的《略谈唐诗的图画美》、黄拔荆的《唐诗起结浅论》、祝建勋的《唐诗流水对初探》、林庚的《从唐诗的特色说起》、蒋孔阳的《唐诗的审美特征》、汤高才的《严羽的兴趣说与唐诗艺术》、孙连仲的《唐诗中传神的模糊语言》、〖美〗高友工、梅祖麟的《唐诗的意蕴、隐喻和典故》、师长泰的《唐诗艺术管窥》、陈伯海的《文学传统与唐诗的创新》、王钟陵的《唐诗中的时空观》、赵昌平的《意兴、意象、意脉――兼论唐诗研究中现代语言学批评的得失》、王辉斌的《别具匠心――唐诗的制题艺术》、周寅宾的《论唐诗意象的心理特征》、李晖的《论唐诗意境的新开拓》、《说唐诗的诗意结构》、林继中的《唐诗形式美》等。

            着重探讨唐诗艺术的专著则有:王明居的《唐诗风格美新探》、陈铭的《唐诗美学论稿》、高友工、梅祖麟的《唐诗的魅力》、房日晰的《唐诗比较论》、李浩的《唐诗美学》、蒋长栋的《唐诗新论》等。

            唐诗题材研究  本世纪对唐诗题材进行专门探讨的专著和选本也有不少,如胡云翼的《唐代的战争文学》、孙俍工的《唐代的劳动文艺》、刘开荣的《唐人诗中所见当时妇女生活》、张步云的《唐代中日往来诗辑注》、杨桦选注的《唐人对外友好诗选》、彭庆生的《唐代乐舞书画诗选》、陈世钟的《唐代送别诗新注》、何立智的《唐代民俗和民俗诗》、颜进雄的《唐代游仙诗研究》、陶文鹏的《唐诗与绘画》、张明非的《唐诗与舞蹈》、朱易安的《唐诗与音乐》等。

            对唐诗题材进行分析的专题论文则更多,如专论唐代宫怨诗和爱情诗的文章主要有:韩理洲的《唐代宫怨诗简说》、张浩逊的《也谈唐代宫怨诗的含蓄美》、《唐代宫怨诗综论》、苏者聪的《论唐代僧人诗和唐代佛教世俗化》、颜邦逸的《唐代爱情诗品议》、顾爱霞、高峰的《唐代宫怨诗新论》等。

            专论唐代僧诗和游仙诗的文章主要有:程裕祯的《唐代的诗僧和僧诗》、徐庭筠的《唐五代诗僧及其诗歌》、佟宗颐的《唐代僧诗重出甄辨》、周先民的《自然·空灵·简淡·幽静――唐代僧诗的艺术风格管窥》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