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专论唐代题画诗和乐舞诗的文章主要有:席臻贯的《唐诗中的唐乐与乐伎》、张翥的《唐代舞诗艺术散论》、张金海的《唐代题画诗杂谈》、王世德的《唐朝题画诗注》、陈华昌的《唐代题画诗的美学意义》、张明非的《唐代乐舞诗的艺术成就》等。
专论唐代咏物诗和咏史诗的文章主要有:张政烺的《讲史与咏史诗》、周振甫的《谈咏物诗的描绘和寄托》、兰甲云的《简论唐代咏物诗发展轨迹》、梁秋的《唐代花鸟诗的美学特色初探》、张明非的《唐代咏琴诗探微》等。
专论唐代送别诗的文章则主要有:张明非的《论唐人送别诗的审美意象》、《论唐人送别诗的人情美》、姚郁杰的《读唐代赠别诗有感》、吴承学的《唐诗中的"留别"与"赠别"》等。
另一些文章则涉及到唐诗所表现的其他题材,如张步云的《唐代的儿童诗》、曹文江的《九奏中新声,八珍中异味――试论唐代寓言诗》、何绰如的《唐五代应制诗辨疑》、管士光的《唐代的哲理诗》、张浩逊的《论唐代的侠义诗――兼论唐代诗人的任侠精神》、董乃斌的《女儿节的情思――唐人七夕诗文论略》、李乃龙的《论唐代的艳情游仙诗》、〖美〗斯蒂芬·欧文《唐代别业诗的形成》等。
三、唐诗体式和格律研究
唐诗格律和语言研究概况 唐代是近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唐诗本身的语言美、声律美也是唐诗迷人的魅力之一,所以历代唐诗研究者无不对唐诗的各种体式及其格律进行过分析和探究。本世纪学者则在传统的格律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音韵学、西方语言学的一些方法,对唐代近体诗成立的过程和唐诗各种体式的声韵、格律形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科学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本世纪较早对唐诗格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学者是郭绍虞,他先后撰写了一系列探讨近体诗诗律形成问题的文章,主要解决了近体诗的声韵系统的"四声二元化"问题。五六十年代,林庚也对唐诗的格律和语言有过探讨,他先后撰写了《唐诗的格律》、《唐诗的语言》等文章,主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性、声律美的角度,阐述了唐诗语言形式上的魅力,同时也对唐诗的韵律节奏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力图对当时新诗格律的建设有所贡献。本世纪在古典诗律学方面取得成就最大的学者则是王力,他的《汉语诗律学》从句式、语法、韵律等方面全面、系统的分析了中国诗歌的诗律,其中对唐代古近体诗歌格律的分析颇多己见,是本世纪唐代诗律研究方面的标志性成果。在王力之后,徐青也对古典诗律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他除了出版了《古典诗律史》这样一部对中国古典诗律发展演变史进行描述的著作,还先后发表了几十篇探讨唐代古近体诗格律的文章,在唐诗分体声律的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九十年代以后,香港学者邝健行也颇致力于唐代近体诗律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初唐五言律体律调完成过程之观察》、《吴体与齐梁体》等论文,出版了《诗赋与律调》这样一部对诗赋的律体、律调进行深入研究的专著。九十年代以后,论及唐代诗歌格律问题的学者还有何伟棠、杜晓勤、吴小平等。
本世纪的唐诗语言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其中,较早问世的成果是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该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详引例证,解释辞义与用法,兼谈其流变演化,对于研究唐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四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王力一直致力于中国汉语史的研究,其《汉语史稿》和《汉语语音史》,虽然不专论唐诗的语言问题,然对唐诗中的语法和音系多有论述,故而亦可视为唐诗语言研究的重大成果。
周祖谟的《唐五代韵书集存》是本世纪唐五代韵书汇辑与研究方面的集大成著作。该书与以往同类书多用摹写本不同,凡是有照片的残本都用照片影印,凡原本污黯与摄制不够清楚的,另加摹本或摹刻本,是迄今收罗最为完备印制最为准确的唐五代韵书总集。根据体例性质和内容的相近,作者提出把这些韵书分为七类:陆法言《切韵传写本》、笺注本《切韵》、增训加字本《切韵》、王仁眗的《刊谬补缺切韵》、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唐韵》写本和五代本韵书,从而说明了《切韵》系韵书在唐五代发展的具体过程,对于唐诗研究者了解和研究唐诗中的用韵情况和音韵体系具有极大的帮助。另外,周祖谟还有《关于唐代方言中四声读法之一些资料》文,对理解唐人的"四声"概念也有助益。
〖美〗高友工、梅祖麟著、李世耀译的《唐诗的魅力》是运用西方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批评方法研究唐诗的一个实践,该书共由三篇论文组成:《杜甫的〈秋兴〉――语言学批评的实践》、《唐诗的语意、隐喻和典故》、《唐诗的句法、用字与意象》,较重视语言学与中国文化传统的结合、印证。在其中第三篇文章中,作者希望提出"一种以中国文化传统为前提的诗性结构的分析方法",另外作者十分注重对唐诗的意象与词语的研究,他们摒弃了一些西方学者喜欢从汉字的象形性论汉字有单独构成意象能力的错误观念,而在传统诗论所说的句法、用字的具体语境中来谈唐诗的意象,因而所论较符合中国古典诗学本身的语言特征。但是,作者在具体的研究理论和操作方法上仍有用西方结构主义批评方法硬套唐诗的弊病,故某些结论有主观之嫌。高友工另有《律诗的美学》一文,也是用西方语言学理论来分析中国古典律诗形式上独特的美学意蕴。
本世纪专门研究唐诗用韵问题的专著则是鲍明炜的《唐代诗文韵部研究》,该书按时代为序,将唐代各个重要作家诗文的用韵情况一一梳理、排列出来,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们的用韵特点及其对诗歌风格的影响,可惜目前只出版了初唐部分。
专门研究唐诗语言问题的专著则有蒋绍虞的《唐诗语言研究》,该书从格律、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唐诗的语言形式作了研究,旨在帮助读者读懂唐诗,推动唐诗语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因为作者认为,到当时为止,除了在唐诗语词方面出现了一些高水平的论著,其他方面似在王力《汉语诗律学》以后没有出现过有影响的学术专著。
在蒋绍虞之后,唐诗语言研究又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九十年代出版了好几部研究唐诗语言方面的著作,如程湘清的《隋唐五代汉语研究》、孙寿玮的《唐诗字词大辞典》、〖日〗志村良治著、江蓝生、白维国译《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江蓝生、曹广顺主编的《唐五代语言词典》、黄淬伯的《唐代关中方言音系》等。
唐代古体诗研究 唐代古体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初盛唐时期曾发挥着近体诗所无法承载的抒情功能,所以颇受到唐诗研究者的注意。
本世纪较早对唐代古体诗格律特征进行研究的学者是王力,他在《汉语诗律学》中的第二章详细讨论了"古体诗"的用韵、五古的平仄、七古的平仄、古风的黏对及其出句末字的平仄、入律的古风、古风式的律诗、古体诗的对仗、古体诗的语法等问题,其中大多是以唐人作品为材料进行分析的,所以人们后来在研究唐代古体诗的格律问题时,多参考本书。
本世纪探讨唐代古体诗的专著不多,主要有王锡久的《唐代的七言古诗》。该书以时代为序深入探讨了唐代各个时期、各个重要作家的七古诗的艺术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实际上是一部唐代七言古体诗的艺术流变史。作者在《序论》中指出,"从艺术创获上说,七绝与七古无疑是唐诗中最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两种诗体","唐代诗人往往是以覃精竭思地创作七言古诗来驰骋诗才,表现其磊落情怀的。由于七言古诗的体制特点所决定,唐人对它在艺术创造上表现出非常突出的追求新异的祈向。"作者认为,唐代七言古诗还具有和其他诗体迥然相异的题材特点,首先是它的体制宏大,便于铺陈叙写,担当了表现重大的社会主题,展现广阔的生活画面,描写多姿多彩的自然山水的主要任务;其次,七言古诗适宜于表现感慨淋漓、激壮苍凉的题材内容;再次,七言古诗还往往以绘形绘色地描写刻画各种各样的雄杰奇伟,乃至诡谲怪诞的事物和现象为其题材特色。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唐代七言古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描画了唐代七古艺术发展的基本线索。
研究唐代七言古诗的文章主要有赵昌平的《从初盛唐七古的演进看唐诗发展的内在规律》、史有为的《试论初唐七言古诗创造浑融意境的艺术经验》。其中赵昌平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探讨了唐诗发展的内在规律。作者认为,造就盛唐七古"不可端倪,达于化境"、"诸体备陈,笼罩百代"的成就的,不仅是靠处于发展顶峰的盛唐时期诸大家的意匠神功,而且不可忽视以"四杰"为代表的第一阶段借赋体改造前代七古的开创之功,同时也有过渡的第二阶段李峤诸人对"四杰"歌行进一步改造之力。作者通过对唐诗前两个时期将近二百年间有代表性的七古诗作的句式、声调、诗歌意象、布局、取势等特点的分析,认为诗歌艺术作为文学分工的一个特定领域,其演进,总是后一代诗人对前代诗人积累、创造的诗歌艺术遗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改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