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综合以上各家之说,均未能确考卢照邻之生年,多为大致之推断。
关于卢照邻生平行迹,学界亦有不少研究成果。刘开扬《初唐四杰及其诗》一文对卢照邻的一生重大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作者认为,卢照邻向王义方学习五经并不是显庆末,而是在早年于扬州学完苍雅后北返,到泗州涟水王义方的家乡或洹水王义方的任所去学的;文章认为闻一多《四杰》一文引据《唐会要》卷八二所载显庆三年(闻氏误为二年)卢照邻与宋令文、孟诜等向孙思邈执师贽之礼一事是显然错误的,很可能是上元元年和孙思邈见面,第二年因治病向孙思邈执弟子礼,学老庄及医学;对于卢照邻的死,文章认为《旧唐书》说他死时年四十,显然是不妥当的,卢照邻最少睿宗文明元年(684)还一息尚存,那时他已是五十以上的人了。
在刘开扬之后对卢照邻生平行迹进行考证的是马茂元,他在六十年代所撰的《读两〈唐书·文艺(苑)传〉札记》中对《卢照邻传》中存在的问题作了一些辨析、考证工作,如他考证出卢照邻弱冠为邓府典签,当在永徽(公元650──655年)之间或显庆(公元656──660年)之初,当于麟德二年(公元685年)出任新都尉;照邻去蜀,乃以佚满去官,非因病去也,且时在咸亨之初;离蜀之后照邻曾客东都,且另有所恋,不久就不幸遭缧绁之灾,又染幽忧之疾,遂至终身废弃也;照邻当死于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5年)以后,其年岁当在六十左右。
1985年任国绪发表了《卢照邻生平事迹新考》,作者指出,新、旧《唐书》本传中有关卢照邻生平事迹的叙述,语焉不详,且多讹误疏漏。据《旧唐书》本传载,卢照邻任新都尉,以风疾去官。作者不同意此说。他援引有关材料,推定卢染风疾当在咸亨三年(672)中;作者还对卢照邻南下游学、授邓王府典签、出任新都尉,"横事被拘"下狱,最后自投颍水而死等一生重大事件的时间及有关情况进行了探索。任国绪后来还出版了《卢照邻集编年笺注》一书,此书后所附的《卢照邻诗文系年及生平行迹》,以及他于1990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的《卢照邻年谱》,均与《新考》大同小异,故不赘引。
在任国绪此文发表后不久,祝尚书发表了《〈卢照邻生平事迹新考〉商兑》,他认为,傅璇琮《卢照邻杨炯简谱》对卢氏行年稽考较详,大体已具,而任国绪《卢照邻生平事迹新考》则大都证据不足,很难令人信服。如卢氏《早度分水岭》有"丁年游蜀道,斑鬓向长安"之语,《新考》谓"丁"为"丁巳"之省文;而祝文则征引文献,谓"丁年"为"丁壮之年";又如卢氏《对蜀父老问》有"余自丰镐,归于五津,从王事也"数语,《新考》谓"归"应作"还归"、"返回"解,"如是,则照邻'自丰镐'而'归于五津',当先由蜀中去丰镐,而后才自彼地还归蜀中。参以'从王事也'之句,则照邻此行当系奉使出差"。而祝文则谓"以前曾到过蜀中,此次再游其地,如何又不可以言'归'?将'归'仅理解为一时之往返,并用以解文学作品,失于过拘"。而"《新考》将卢照邻为新都尉提前到显庆末,证据则主要凭一字之释,恐难令人信服"。祝文最后指出:"《新考》从卢照邻离新都尉后径赴洛阳的错误设论开始,或以一字一句之新解,或以史料牵合臆断,虽有解纷纠谬之美意,终难免步步失误。"
与此相反,李云逸的《关于卢照邻生平的若干问题》一文则认为任国绪《新考》"尤多创见",并提出新说。该文以"名字和家庭"、"与来济的交游"、"为邓王府属在寿州、襄州之年"、"何时始任新都尉"、"三度入蜀始末"、"与张柬之的交游"、"卧病于东龙门山之年"诸题分节论述,认为傅璇琮《卢照邻杨炯简谱》据卢氏"余自丰镐,归于五津"诸语,将卢氏始为新都尉的时间定在总章二年(669)是错误的,因为"因事一度离开蜀地,事毕以后又回到蜀中,才能说'归'。......所以任《考》认为卢照邻始为新都尉的时间当在总章二年之前,这是很有道理的。"接着,作者旁征博引,指出:卢照邻乾封元年七月已在蜀任;新都尉,始任的时间,不在麟德二年秋冬,便在乾封元年春夏。紧接着,作者考证了卢照邻第三次入蜀的时间,卧病于东龙门山的时间,并指出,他的卒年当在永淳元年前后,享年48岁左右,新旧《唐书》的记载皆系妄说,不足为据。
陈贻焮《卢照邻》一文在叙卢照邻生平梗概之后,补充考证了二事:一、文章认为,卢照邻"横事被拘"正是在为邓王府典签,甚为邓王所器重的那一时期,其"丁年游蜀道",也正是因为此事,即使他当时得邓王解救幸免审判,恐怕也很难再在王府任事,只好远走高飞了;而且此番入蜀是去找事,并非赴新都尉任,他调新都尉当是以后的事。二、文章认为,傅璇琮《卢照邻杨炯简谱》引《对蜀父老问》大致推算出他的生年,良是,但谓"至本年始被任为新都尉",则可商榷。该文认为,卢氏此番入蜀,当是奉使重来成都,并非赴新都尉任,他的《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驿》、《还赴蜀中贻京邑游好》可为佐证。卢照邻得病离蜀不可能再来,可见他调新都尉当在此次奉使益州事毕之后。文章还认为,卢照邻第一次入蜀到得病离去前后约达二十年,其间种种事迹,如蜀中归田当在前期,与郭氏相好、重九同王勃诸公登玄武山唱和等等,当在后期。
葛晓音1989年发表《关于卢照邻生平的若干问题》,文中对卢氏生平若干重大问题考证精细:首先是卢照邻为邓王府典签的问题,作者认为,卢照邻在贞观二十年至贞观二十一年间在梁州入邓王府,时为弱冠之年;其次,作者考证出卢氏于贞观十四年前在王义方的家乡泗州涟水从之学经学;文章还指出,卢照邻任新都尉应当是在乾封年间,而且当时还与张柬之有过诗篇往来;等等。文章最后对卢氏一生形迹作了一个综述:卢照邻的生年应在贞观元年(627)。他于贞观二十年(646)至二十一年(647)初次入蜀游宦,未求得差事,便在梁州入了邓王府,拜典签。此后随邓王历涉黄、寿、襄、兖诸州。在兖州遭横事被拘,经友人救援,于麟德二年(665)贬为新都尉。乾封二年(667)秩满。总章元年(668)一度回京,去过绛州。总章二年(669)五月又从酆镐奉使归蜀,使命是宣扬天子的虞舜之功。此后便婆娑蜀中,放旷诗酒。咸亨二年春返洛,滞留两年后卧病长安,后迁阳翟具茨山下,直至自沉颍水而死。
骆祥发的《初唐四杰研究》一书对卢照邻的生平和行迹也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如他在此书第一编"初唐四杰行踪"第二章"卢照邻"中就分:一、门第、生年,二、少年时代,三、王府典签,四、宦游蜀中,五、羸卧荒山,六、自沉颍水等六个部分描述了卢照邻的生平行踪。书后所附《初唐四杰年谱》中对卢照邻的一生行迹的考订,也不无己见,如该谱认为,卢照邻于永徽元年(650)前后出为邓王府典签,是年卢氏约二十一岁;约于显庆元年(656)前后奉命出差,行迹大约经长安入蜀,再赴塞外;约于龙朔元年(661)或稍前离开邓王府;约于龙朔二年前后入蜀就任新都尉;于总章元年(663)因孤高自赏,为人所嫉,被构陷下狱,经友人救护得免;咸亨三年(672),卢照邻约四十三岁,留在长安,可能是病象渐露,所以向名医孙思邈求医问道,同时在秘书省著作局任职;上元二年(675),卢照邻病卧太白山,以服饵为事;约于仪凤二年(677)移居东龙门山;约于垂拱元年(685)卒,卢氏享年约五十六岁。
张志烈的《初唐四杰年谱》对卢照邻生平行迹的考订,亦多新说,如,他认为,卢氏约于贞观二十年(648),十三岁时,南下江淮,就曹宪学《苍》、《雅》;约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北上洹水,就学于王义方;于永徽三年(652)在长安参选,《长安古意》当作于本年冬或明年春尚居京城时;约于永徽四年为邓王府典签,供职寿州;约于显庆四年(659)于襄州与张柬之有交往;约于龙朔二年(662)春,随军至漠北,春末仍由河西返京;龙朔三年,在蜀,因横事被拘;麟德二年(665),为新都尉,此后六年均在新都尉任上;总章元年(668)春,奉使长安;咸亨二年(671)夏秋离蜀,北归京洛;咸亨三年,处太白山中;上元元年(674),客居东龙门山佛寺,服药疗养;永隆二年(681),卢照邻约四十八岁,移居具茨山,病笃,作《释疾文》,盖绝笔之辞,一二年后,自沉颍水而死。
卢照邻思想研究 本世纪对卢照邻思想的研究成果甚少,专题论文只有任国绪的《奉儒行道与崇儒信道》,该文对卢一生的思想发展脉络作了具体的概括,指出,卢早年奉儒,追求政治建树,而长期沉居下僚又使他感到厌倦绝望,转向著述事业。而政治的失意,使他又不得不借助老庄哲学来排除内心的痛苦,维系精神的平衡,进而尊崇道教,炼丹服饵,求得长生。病情的加剧,使长生不能,于是又笃信佛法,幻想先成仙后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