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三者都失败了,最终投于一潭颍水,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但是,作者认为:"奉儒行道仍是卢照邻的政治、人格理想与价值判断的基本取向。在两篇绝笔之作《五悲》《释疾文》中,那种怀才不遇的强烈悲愤,怨天尤人式的对不幸命运的抗争,适从反面说明了他对奉儒行道的耿耿于怀,孜孜以求。"
祝尚书在其《卢照邻集笺注·前言》中也论及卢照邻的思想,他认为卢照邻的思想是复杂的,儒、道、释三家对他都有很深的影响。他早年热心仕进,以儒家思想为主,自入仕途,对未来满怀憧憬,态度是积极的,渴望在政治上一展宏图。即使晚年病废而枯卧空山,他也没有忘却世事。卢照邻受道家思想影响尤深。这既是他仕途坎坷、身染恶疾所至,也是时代风气使然。慕仙求道,齐荣辱、等生死,成为他仕途失意和荒山卧病后的思想逋逃薮,他试图以此求得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卢照邻奉佛,主要是在卧病以后,实际上,卢照邻奉佛和学道一样,不过是在极度苦闷中寻求精神寄托,连他自己都觉得可笑。但是,无论是儒,还是道、佛,都不可能给病体垂危的卢照邻找到精神出路,他最后连天地都怀疑了,以自杀求得永恒的解脱了。
卢照邻诗歌研究 本世纪上半叶的卢照邻诗歌研究除了闻一多外,少有系统、深入之论述,多为吉光片羽。
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盛赞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在窒息的阴霾中,四面是细弱的虫吟,虚空而疲倦,忽然一声霹雳,接着的是狂风暴雨!虫吟不见了,这样便是卢照邻《长安古意》的出现。这首诗在当时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说卢氏在这首诗的开头"放开了粗豪而圆润的嗓子","这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首先已够教人们如大梦初醒而心花怒放了。......诚然这不是一场美丽的热闹。但是这癫狂中有战慄堕落中有灵性。""比起以前那光是病态的无耻","如今这是什么气魄!对于时人那虚弱的感情,这真有起死回生的力量"。"最后","似有'劝百讽一'之嫌。对了,讽刺,宫体诗中讲讽刺,多么生疏的一个消息!我几乎要问《长安古意》究竟能否算宫体诗。""他是宫体诗中一个破天荒的大转变。一手挽住衰老了的颓废,教给他如何回到健全的欲望,一手又指给他欲望的幻灭。这诗中善与恶都是积极的,所以二者似相反而相成。""卢照邻只要以更有力的宫体诗救宫体诗,他所争的是有力没有力,不是宫体不宫体。"这可以说是自唐代以来对卢照邻诗歌艺术的最高评价,影响深远。
五六十年代新出版的一些文学史、诗歌史、唐诗论著对卢照邻诗歌的分析则比较具体了。如周祖譔在其《隋唐五代文学史》中就从诗人的出身来论述其思想内涵:"他的作品主要的是反映自己在政治上被压制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正表达了当时庶民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在门阀势力压制下的政治愿望。""卢照邻的一生虽然很不得意,但在他的诗中看不到由于失意而趋向消极的情绪,相反的,他始终对生活抱着无限的信心。这种人生态度和生活信心正是这些出身于新兴庶民地主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人生观。"卢照邻与南朝宫体诗人是大不相同的,他的创作内容充实,感情健康,这是根本性的区别。同时他的诗中之所以带有宫体的遗迹,不是由于有意的学习,而是由于不自觉的受了传统力量的影响。"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则认为:"幽忧是他生活的象征,也就是他的作品的象征。"
在五十年代,对卢照邻诗歌艺术分析得比较精细的还要数刘开扬和马茂元。刘开扬在其《初唐四杰及其诗》中花了相当多的笔墨分析卢诗,如他分析卢照邻的《行路难》道:"这首诗的艺术手腕和语言运用比较巧妙、生动,它尽情阐发一个道理,以世事无常来论证封建统治者的权势不能久持。"再如他认为卢照邻的《昭君怨》"所表现的王昭君的情思的广度和深度是超过上官仪所写的同题诗的,后者写得整齐而较呆板,不如这诗具有健康活泼的气息。"
马茂元在其《唐诗札记之二──初唐四杰》一文中则认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是一篇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过去的作者(指《古意》和《拟古》一类)说来说去总不外男女爱恋,相似离别等。这篇通过作者自身的感受,借用汉代题材,描绘出当时首都长安现实生活的形形色色,而寄以无穷的感慨。这种写法,不仅别抒机杼,独具匠心,显示出作者气魄宏伟的创造力;而且它更具体地说明了套色诗风进入了推陈出新的转变阶段。它非常突出地表现了时代的精神,带有一种浓厚的时代色彩。"而"卢照邻之所以能够写出这篇成功的作品,正由于他怀抱着沦落失意的心情,困居长安,用冷眼旁观的态度去观察现实,因而他对这些使人羡慕,使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悲哀的复杂的生活现象才有较深刻的理解。"在对此诗具体分析时,作者也独抒己见,如他认为闻一多说此诗末四句"有点突兀"、在诗的结构上是"蛇足"是"艺术的失败"这种说法,"颇有点使人难于理解","这里的'扬子',指汉朝的扬雄,是作者引以自况。'一床书',指文士冷淡的生涯。扬雄在长安时,仕宦不得意,闭门草'太玄',......这里代用其诗意,来影射作者自己的现实生活和心情,是十分确切的。所有本篇前面景物的描写,......都是以春天为背景。这里的'桂花'则是秋季的花。秋天是清冷的,春天是欢娱的,通过两种不同的季节气氛,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生活面貌。......在这四句里,作者以十分精练的语言,表现了异常丰富的内涵,用笔丝丝入扣,所谓'蛇足',所谓'艺术上的失败',真是玄之又玄,堕入不可知论了。"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学界对卢照邻诗歌的研究虽更细致、深入了,但专题论文极少。任国绪的《卢照邻集笺注·前言》即是一篇比较好的研究卢照邻诗歌的论文,该文认为,卢照邻的诗歌首先在题材的开拓和主题的升华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卢照邻的七言歌行《行路难》、《长安古意》,都是描写都市生活的作品,特别是后者,不仅唐太宗的《帝京篇》无法比拟,就是骆宾王的《帝京篇》,王勃的《临高台》,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也都稍逊一筹,可以说是唐初诗中一篇划时代的力作;卢照邻的《刘生》、《紫骝马》、《陇头水》、《战城南》、《关山月》等,是一组边塞诗,这些诗,都沿用乐府旧题,但和六朝"落梅芳树,共体千篇;陇水巫山,殊名一意"的形式主义乐府诗真有天壤之别,都写出了时代的新意;现存卢集中数量最多的是行旅、赠答送别之作,这些诗如实地印下了使人大半生辗转宦游的足迹,集中抒发了诗人坎廪失志,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这类诗的突出特点是把人生际遇与江山景致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景中有情,景情交融的艺术境界;卢照邻还写了部分思乡怀友,想念亲人,歌咏田园生活的诗篇,表现了他对乡土亲友的真挚感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其次,在诗歌形式上,卢照邻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他和骆宾王一起开创了初唐近体歌行;对五律、五言排律的创作也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卢照邻的诗在艺术表现上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首先,他的诗很讲究构思、章法,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其次,善于用典;再次,具有鲜明的节奏韵律感;再次,想象丰富,比喻贴切;最后卢照邻诗歌的语言也有多方面的特色,或通俗晓畅,或典丽凝重,形成清峻的风格。另外,祝尚书《卢照邻集笺注·前言》中也论及卢照邻的诗歌创作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乔象钟、陈铁民主编的《唐代文学史》上册也分析了卢照邻的诗歌作品,该书指出,"现存卢照邻的诗近百首,近体诗有六十七首,占了绝大多数,其中尤以五律、五排的数量最多,显出了他的爱好。......重声律是当时的时代风气,也是作者的自觉追求。卢照邻用五言律写了不少乐府诗,在严格的格律中表现旧题材,有的也浑朴自然,保留着乐府情韵而时有新意。""使卢照邻名传不朽的是他的歌行,所存五篇歌行几乎都是可以吟唱的佳篇,其中《长安古意》不仅是卢照邻的代表作,也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作"。"在卢照邻的作品中,感人最深的而独具特色的是他所写的几篇骚体文,这是王、杨、骆所没有的。""这些骚体文虽以陈述个人的哀痛为基调,但也接触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揭示了不同阶层的生活情态。"
四、 王勃研究
王勃是初唐四杰中最被学术界关注的一位诗人,关于其生平和作品研究的成果也最多、最深入。
王勃生平研究 四杰中生卒年有确切记载的只有王勃,但是王勃《春思赋》和杨炯《王勃集序》说法不一,因此本世纪学界对王勃的生卒年也有异说:(1)闻一多《唐诗大系》认为王勃生于649年,即太宗贞观二十三年,死于676年,高宗上元三年,享年二十八岁,后来刘开扬《初唐四杰及其诗》、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社科院文学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吴秾的《王勃的生卒年》也持此说。(2)刘汝霖的《王子安年谱》则认为杨炯《王勃集序》记载有误,王勃当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其反证有三:(刘祥道)见子安当在龙朔三年之后,若子安生于贞观二十三年,则其十四岁时正当龙朔二年,不能见及刘祥道,是杨序前后矛盾,证一也;王勃《游玄武山庙序》有云:"吾之生二十载矣",此序当即入蜀时所作,可知子安之二十岁必在总章二年或二年之后,若生于贞观二十三年,则其二十岁当在总章元年,其时子安尚未入蜀,何得有在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