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此说与上引谭文有异,谭文认为,此二首当是高宗永隆元年十月"自东都还京"时,沈氏在狱中所作,沈氏一生下狱两次,此为第一次。两说孰是?有待商榷。祝文探讨的第三个问题是:南流及北归的时限。前引马文定其被谪南行在神龙元年春末,而该文作者认为,马文"似误解了原诗","南流驩州不会途经褒城"的"七盘岭";并据沈氏《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诗及宋之问《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诗断定:"沈佺期由洛阳启程南行当在神龙元年正月下旬,至迟亦在仲春,非在春末。"作者又据明铜活字本《唐五十家诗集》所录沈氏《哭苏眉州崔司业二公》诗指出,神龙二年秋八月,沈氏已遇赦北归至潭州。该文探讨的第四个问题是两《唐书·沈佺期》记事的得失,认为,《新传》大抵不误,《旧传》甚不可靠。该文探讨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早年及晚年的行事。作者认为,沈氏生年无考,上元二年登第后十数年间,仕历亦不详。"其现存诗中,有《被试出塞》,盖作于入仕之初。"又《答魑魅代书寄家人》谓"'青嫌御史香',或曾任御史之类。"他的晚年,仕途亨达,约在神龙二年秋末,由驩州赦归洛阳。神龙二年到三年间,曾官台州参军、起居郎。"后官至中书舍人、太子詹事,拜授时间无考",约卒于开元二年。傅璇琮在《唐才子传校笺·沈佺期》中对沈氏一生中一些重要行事也作了笺证和考辨工作,如他认为:"长安为七○一──七○四年,则佺期在长安之前已预修《三教珠英》,《旧传》误。"而且,"久视元年(七○○)五月以前,沈佺期已任通事舍人之职,亦在长安之前,此亦为《旧传》之误。"作者又指出,"佺期当于大足元年冬(是年十月已改元为长安元年)由通事舍人迁为考功员外郎。长安二年(七○二)春,佺期即由考功员外郎知贡举。......佺期于长安二年迁给事中。""佺期所谓受赇入狱,当在长安四年(七○四)。""佺期因附会张昌宗而流于驩州,在中宗神龙元年(七○五)春初。"作者还考证出沈佺期北归之具体年月,他认为,"神龙二年(七○六)六月,佺期已北返行经端州。......神龙三年秋八月,佺期承恩北归途经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陶敏《补正》为傅璇琮"佺期受赇入狱, 当在长安四年"补充了一条材料,同时也对傅文所说佺期卒于开元元年的结论提出商榷,考证出"开元二年闰二月至六月间,佺期犹在太府少卿任。据原笺引苏頲制,沈佺期后尚自太府少卿迁太子少詹事,故其卒必当在开元二年六月或稍后一二年中。闻一多定佺期开元四年卒,当以此。"
查洪德编的《沈佺期年谱》是目前较为详备的一个年谱,该谱认为,佺期为协律郎当在举进士(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之后,贬台州(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之前。长寿二年(公元693年)自台州返朝,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春拜通事舍人。长安四年(公元704年)被弹以考功受赇下狱。神龙元年二月,佺期以谄附二张罪名长流驩州。神龙二年三月遇赦,约五月北归。
沈佺期人品研究 本世纪绝大多数学者都对沈佺期的人品持否定态度,但是查洪德、杜海军《佺期之行未可非》则另立新说,他们认为,人们指责他的依据不外所谓"考功受赇"、"谄附二张"、"《回波》乞怜"三事,但这些依据本身都是有问题的。(一)"考功受赇"属冤狱,(二)"谄附二张"无确据,(三)"《回波》乞怜"非无行。文章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封建阶级知识分子中就品行说,沈佺期不是高风亮节、令人景仰的伟人,但也决不是品格卑污的小人。用封建文人的道德尺度去衡量,沈佺期是无可厚非的。
二、宋之问生平研究
宋之问生卒年研究 宋之问的生卒年,学界有以下几种说法:(1)闻一多《唐诗大系》认为,宋之问生于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卒于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2)苏雪林的《唐诗概论》认为宋之问约生于公元650年(高宗永徽元年),卒于公元712年(玄宗先天元年);(3)王达津《宋之问与〈灵隐寺〉诗》一文认为宋当生于高宗显庆五年(660),卒于景龙元年(710)。
宋之问生平行事研究 本世纪关于宋之问生平行事的研究成果较多:马茂元《读两〈唐书·文艺(苑)传〉札记》、龚延明《初唐一首灵隐寺诗作者的再探索──兼考骆宾王、宋之问生年》、傅璇琮《关于宋之问及其与骆宾王的关系》、傅璇琮《唐代诗人考略·宋之问》、王达津的《宋之问与〈灵隐寺〉诗》、昭民《宋之问"赐死"钦州考》、马斗全《宋之问的籍贯及〈渡汉江〉诗》、赵建莉《初唐诗人在广西》、谭优学《宋之问行年考》、王启兴《宋之问生平事迹考辨》、胡振龙《宋之问交游考略》、刘振娅《宋之问两谪岭南新考》、杨墨秋《宋之问任职朝廷期间部分诗文系年考辨》、杨墨秋《宋之问与崖口、五渡》、傅璇琮主编的《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及陶敏、陈尚君著《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补正)等。
其中龚文认为宋之问可能在景龙三年前后游灵隐寺,与骆宾王相遇。而在龚文发表不久后问世的傅文则认为龚文在对宋之问的生年、骆宾王的下落、宋骆二人的关系的论述皆可商榷,傅文据《唐才子传》和《登科记考》宋之问进士及第年推断,宋之问的生年应在656年或之前,而不可能在此之后,龚文得出的宋之问生于671年的说法不可靠。文章在对骆宾王生卒年考辨后,进而认为《本事诗》所载并不可靠,与宋之问行年、游历不符。文章最后还补充了宋之问的事迹若干,可资参考。王达津文所讨论的问题亦与上两文相同,他认为,《灵隐寺》一诗当归宋之问,是其作越州长史时所作,并谓宋"当时颇具豪情与游兴,宋集有《游法华寺》、《诣禹庙》、《游云门寺》、《宿云门寺》等诗","就诗的风格而论,也应属于宋之问"。
谭优学文于逐年考索之后,又撰《新传》加以综述。今略摘其要如下:弱冠第进士,曾奉使东至兖州,南涉襄汉,行役浔阳,此皆传所未言,推其诗得知。中宗复辟,之问及李峤、崔融、沈佺期、杜审言、阎朝隐、王无竞诸名士十八人,咸贬远恶各州参军事。神龙元年,之问经湖湘,度大庾岭前往贬所泷州。次年,张柬之等被摒于外,之问逃归洛阳。其弟之逊密告以自赎。不久,王同皎坐斩,之问、之逊乃复官于朝为卿思丞。景龙二年为修文馆直学士。之问以文辞显,中宗欲用之为中书舍人,以代王言掌纶诰。而帝妹太平公主忌之,发其典贡举受贿之劣迹,出为越州长史。睿宗即位,以之问尝附张易之、武三思,贬岭外钦州。之问乃于太极元年循汴水入淮,经广陵,循大江西去,至黄梅渡江至江州,溯灨水而上,越大庾,抵广府,溯西江,经梧州,北上桂管,晋见府主,再南去钦州,复返桂府盘桓。开元元年,玄宗使使赐之问自尽于桂州,得年62岁。昭民文则认为宋之问应赐死于钦州,而非桂州。
王启兴文就宋之问的籍贯、生年、仕宦、卒年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新唐书》定宋之问为汾州人,即今山西汾阳县是正确的,《旧唐书》定为虢州弘农人是错误的。关于宋之问的仕历,作者认为,宋之问上元二年中进士后,"久未得官,直到武则天天授元年,才与杨炯分直习艺馆。""天授元年秋至天授二年夏任教习艺馆,天授二年夏末或秋初改任洛州参军",万岁通天元年秋后至久视元年六月之间,任尚方监丞,"久视元年六月以后,宋之问依附张易之兄弟任左奉宸内供奉",并"秉承武则天旨意参与修《三教珠英》。"中宗神龙元年,辨泷州,"神龙二年春即逃归洛阳。这时武三思专权,宋之问以告密之功而迁鸿胪主簿。"景龙二年,任考功员外郎,五月为修文馆直学士,景龙三年仲冬"贬为越州长史","景龙元年六月,由越州长史诏流钦州。"关于宋之问的卒年,作者认为,《旧唐书》本传及《酷吏传下·周利贞传》所载,玄宗即位后赐死是正确的,其时"当在公元712至713年之间","《新唐书》本传说宋之问为睿宗时赐死是错误的。"至于卒地,作者力主钦州说。同年发表的胡振龙文认真考证了与宋之问过从甚密的骆宾王、杨炯、陈子昂、沈佺期、杜审言、苏頲、田游岩、卢藏用、王无竞等二十五人,能紧紧抓住他们与宋之问的交往,突出诗文赠答的时限。
傅璇琮在其《唐才子传校笺·宋之问》中则对宋之问的一生重大行事作了笺证,如他认为,宋之问于天授元年(690)直习艺馆后,又于万岁通天元年前后任洛州参军,并与陈子昂交友;宋被贬泷州,离开洛阳当在神龙元年二月;其授考功员外郎或在景龙二年秋冬,而典贡举当在景龙三年;其出为越州长史当在景龙三年冬末、四年春初之际;宋之卒当在先天中。在《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校正)中陈尚君引《诗渊》所存宋之问《初承旨言放归舟》后云,之问曾两贬岭南,景云中流岭南,后赐死,故此诗应为神龙间贬泷州,奉诏北归时所作,之问为得诏方归,于此可证;陶敏证宋之问佐越在景龙三年,又据宋之问原诗考知宋之卒地确为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