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47章

第47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三、沈、宋诗歌研究

            本世纪关于沈佺期、宋之问诗歌艺术的论文本来就较少,而专论沈佺期或宋之问诗歌的文章则更少,人们大多是将沈宋相提并论,且多则是在一些文学史、唐诗研究论著中涉及之。

            本世纪上半叶    李维《诗史》对沈、宋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比较重视,该书卷中有三章都是论述"初唐诗体与沈宋"的,  "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多未成体,沈则间有佳者。所谓裁成六律,彰施五采,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沈、宋之功也。"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对沈、宋诗歌的论述稍具体些,该书首先论及沈、宋于律诗成立之功,强调他们在官场上的应制倡导的机会的重要性,其次他分析了沈、宋的一些五律、七律作品,以说明其格律之严,但是,他对宋之问诗歌的评价不高:"之问的诗,好的极少!集中格调比较高越者,七言如'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松幽幽吟劲风;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五言'潘园枕郊郭,爱客坐相求',又'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之类,确是没有几篇可鉴赏的。──大抵因为他的作品,七律全出应制,五律率多平浅,所以酿成这个结果了。"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二册则认为,沈、宋最伟大的成功之处在于促进了七言律的成立,并认为"他们的倡始号召之功,似较他们的创作为更重要"。同时,该书还强调了他们对绝句、排律成立之功绩。对于他们诗歌创作实际,本书认为:"沈、宋的诗,自当以这种迁谪后所作的最工。应制诸什,非不精妙,却不尽是肺腑中流出的,故有灵魂、有真情感者甚少。"

            苏雪林《唐诗概论》在分析律诗成于沈宋之手的原因时,认为,一是齐梁以来的酝酿,二是前人对对偶的讲求由来已久,三是出于帝王的熔陶。

            闻一多在其四十年代的唐诗研究中则强调沈、宋对盛唐诗歌的先导作用,他认为沈佺期的七律"卢家少妇郁金香"一首恢复了诗歌与语言之间正常的关系,"正是开启时代新风的首创作品",对于宋之问,他则认为,"通常但知他的近体诗有名,其实古体诗也有好的,象五古《雨从箕山来》一首......可说是开了王右丞的先声。"

            五六十年代五十年代以后,一些新编的文学史著作对沈、宋在诗歌格律发展史上的地位也都加以肯定,对他们的应制诗评价不太高,对他们遭贬以后的作品予以好评。故在此不再一一介绍。

            马茂元的《读两〈唐书·文艺(苑)传〉札记》一文在论及沈宋诗歌时颇具己见,如,该书云:"高宗之末以至中宗景龙之际  ,律风大畅,作者云兴,人握灵珠,家持玉尺,沈、宋于此种风气下,总结前代积累之经验与时人创作之成果,因势利导,遂使诗歌古今体之分,成为定局。世言律诗而必推沈、宋者,盖以其篇什繁丽,纂组精工,举为诗体发展之过程。非谓沈、宋之外,同时诗人遂无律体之佳构也。"又如,"沈、宋并称,其诗往往互相混淆,有不易辨识者,以二人身世略同,而风格又相近也。然其间亦未尝不可以区分。盖之问思致缜密,清丽居宗,五言是其擅场。其《昆明池》应制之作,固已压倒佺期,沈则气度较宏,七言独辟胜境。其《独不见》一章,'高振唐音,远包古调',亦非之问所能企及。......又沈、宋并工五言排律,之问所作,犹不过百余言;而佺期《代魑魅答家人》一篇,长达四十八韵。其排比铺陈,尽情刻划处,已开盛唐风气之渐矣。"

            刘开扬的《谈沈佺期、宋之问、李峤、杜审言等人的诗》对沈、宋的律诗和古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认为,沈佺期写征戍的几首诗如《杂诗三首》之三、《古意呈补阙乔知之》都很精彩,其次如狱中的诗,流放过程中的诗,都有真实感情,还有一些乐府诗也较可取,但他认为,"宋之问的诗就数量和内容说,比沈佺期的诗更多更好,影响也更大",而且,他认为,宋之问的诗对杜甫等后世大诗人也有很大影响,"杜甫对以往的诗人诚然是集大成者,但他对宋之问的诗似乎特别喜爱,不仅所写风景相似,诗语和表现方法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还有,之问的长律《谒禹庙》已长达二十韵,佺期的《移禁司刑》更达二十四韵,对杜甫晚年写长律竟达百韵也有所影响。"

            八十年代以后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些专论沈、宋诗歌的文章,重要者有李云逸的《沈佺期诗人名订讹》、师为公的《沈佺期、宋之问诗歌用韵考》、刘振娅《宋之问诗歌创作总体认识初探》、王定璋《陈子昂与沈、宋》、查洪德《初唐诗坛的一代宗师──沈佺期新论》、杨墨秋《宋之问任职朝廷期间部分诗文系年考》、杜晓勤《从永明体到沈宋体》等。

            其中查文针对过去一些研究者批评"沈佺期的诗多宫廷应制之作,内容空洞,形式华美"的说法,指出他的应制诗37首,仅占22.5%(沈存诗共160首),与唐初其他诗人比较,"应制诗并不算多"。况且,他的应制诗有的质量不错,作者称赞其《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说它"运用七律形式圆熟",内容"也不像人们观念中的应制诗那样面目可憎","它无一处堆砌辞藻,无一处用典,自然畅达而不造作,有真实之景,真实之情"。作者将沈佺期的非应制诗分为沉郁的自述诗、深情的别离诗、矛盾的战争诗、雄奇的山水诗四方面加以详细论述,使读者第一次较清晰地看到沈诗的全貌。最后作者又从"初唐诗坛的一代宗师"、"初唐诗风向盛唐诗风转变的有力推动者"和"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的诗人"三点说明沈在我国诗史上的地位。

            本世纪未见有人对宋之问的诗歌作品进行系统整理,沈佺期作品的整理成果则有查洪德、连波的《沈佺期诗集校注》。                                                              

        第七节    文章四友研究      

            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崔融等"文章四友"在初盛唐之际的诗坛上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他们之中李峤和杜审言的文学成就尤其突出,所以本世纪学界对他们也比较关注,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

            一、文章四友生平研究

            李峤生平研究  本世纪关于李峤生平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种:马茂元的《唐诗札丛·李峤生卒年辨证》、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李峤》(第一册)、陈尚君、陶敏《唐才子传校笺·李峤》(第五册补正)等。马文认为近人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谓峤生于贞观十八年甲辰,卒于开元元年癸丑这一说法不对,李峤应生于贞观十九年,卒于开元二年。傅文首先考证了李氏世系,又对李峤一生一些重要行事作了辨证,如他认为李峤出为润州司马当在长寿元年(692)一月后,于长寿三年八月前已由润州入朝,后即为凤阁(中书)舍人,景云元年峤似未赴怀州任即致仕,峤之卒官当为庐州别驾。陈尚君对傅文作了一些补正,如他据1928年出土的李峤长子畅的墓志,考知李峤在万岁通天二年(697)一月时仍任凤阁舍人。

            杜审言生平研究  本世纪关于杜审言生平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种:马茂元《读两〈唐书·文艺(苑)传〉札记》"杜审言传"、傅璇琮的《杜审言考》、张清华的《杜审言评传》、王雄夫的《杜审言小传》、王永昌的《"峰州"考》、陈贻焮的《杜审言评传》、毛水清《杜审言四题》(上、下)、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杜审言》(第一册)、陈尚君、陶敏《唐才子传校笺补正·杜审言》(第五册)等。

            其中马文考证了杜审言谪吉州的时间,他认为,审言离开东都时当圣历二年(公元644年)春,其还东都当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四月,其卒年当在景龙二年(公元708年),盖在入修文馆不久,即以暴疾而死。另外,该文认为《新传》所载审言云"久压公等"之言,恐非其实。傅文认为,审言的生年虽不可确考,但当生于648年之前,闻一多《唐诗大系》定于646年,大致不差。该文还对审言一生重要行事和所作诗歌作品尽量作了考证和系年,涉及到审言与杜易简、苏味道、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等人的关系,补考了杜审言永昌元年(689)前后曾在江阴任职,当由江阴入为洛阳丞,于698年由洛阳丞贬吉州司户参军。王雄夫小传在杜审言生平行事的叙述方面基本上与傅文相同,没有新意。陈贻焮文第一部分"'恃才謇傲'的狂人"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杜审言的生平大略及其謇傲的性格,探讨了他遭时辈嫉妒的原因。毛水清的文章中的前两个问题是有关杜氏生平的,对杜审言等人何时称"文章四友"这一问题,该文的答案是在杜氏30岁前,地点在东都洛阳,原因是"由于共同倾附武则天和张氏兄弟的政治立场,又都擅长五言律诗",后来这种齐名更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承认;对于杜审言贬吉州的原因,他补充了傅璇琮在《杜审言考》中的说法,认为"此次杜审言的吉州之贬,大约是由于(杜)支持复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反对武承嗣,因而触犯诸武兄弟的缘故。"

            对于崔融的生平,傅璇琮在其《唐代诗人考略》曾作了一些考证,他认为,崔融应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卒于神龙二年(706)。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