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59章

第59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从此文中我们可以窥见六十年代初古典文学界曾经展开过的关于"中间作品"大讨论的之一斑。

            盛英文对有人根据《成化四明志》的有关记载便断定贺知章是鄞县人,以后才迁居会稽的推断提出商榷,他认为《旧唐书》所载贺知章是会稽永兴人(今绍兴一带)是正确的,贺只是在鄞县住过而已。刘宪康文则对盛英文提出质疑,他认为贺知章是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到过鄞县一带,晚年住在今绍兴市。

            张旭研究本世纪关于张旭及其诗歌的研究成果也不多,且有一些是研究其书法艺术的。其中陶文鹏的《狂草逸诗    舒卷云烟──张旭的诗中有书》一文探讨了张旭的书法艺术对其诗歌创作之影响,较具新意和深度。该文分四个部分,首先论述了书法对张旭诗歌体式选择的影响,认为张旭现存的六首诗都是绝句并非偶然,"它与张旭善作'狂草'有关"。因为五七言绝句篇幅短小,适于表达一刹那的灵感兴会,以随情涉笔、言近旨远、意境浑朴自然为尚。显然,这种轻快灵活的新诗体最吻合这位"草圣"兴会淋漓、大笔挥洒的艺术个性,有利于他把书写狂草时那种"回眸而笔无全粉,挥笔而气有余兴"的雄风快意带进诗歌创作。其次论述书法对张旭诗歌写景的影响,认为诗人挥动一支写意传神的妙笔,勾勒出一幅幅形象鲜明、意境美妙的风景画卷。画中的山水境象奇伟空阔,充满着动态美和豪放、飘逸的情致,尤如作者那一帖帖体势连绵、笔意飞动、雄劲而潇洒的草书。再次,论述了书法风格对其诗歌风格之影响,说张旭的诗同样是满纸烟雨迷离和云雾空朦,很少有艳丽的色彩。最后论述了张旭诗书在构思、用笔方面的相似之处,认为张旭在诗中描绘自然景物,不仅善用书法艺术的"无彩之色",而且也受到它的"无形之相"的影响,多用虚笔,间接、曲折地表现。这样,他笔下的山水景物形象,常给人若有若无、似真似幻、亦虚亦实之感,反而更助于显现那种迷茫幽远的境界。文章指出,"更主要的是,张旭的诗歌与书法共同显示出作者狂放的个性,浪漫的气质,纵横的才情,俊逸的风采。"

            张若虚及其《春江花月夜》研究关于张若虚生平研究的成果主要有胡光炜的《张若虚事迹考略》。

            而本世纪学界对其文学创作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春江花月夜》的分析和欣赏方面。本世纪初王闿运首先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是"宫体之巨澜"。

            抗日战争期间,闻一多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放在初盛唐宫体诗的演变过程中进行考察,认为它表现了"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没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对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认为作品中"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进而认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留下的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赎清了百年的罪,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这些看法和评价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欣赏者和评论者,直到世纪末仍为人们所常征引。

            后来李泽厚在其《美的历程》中发挥了闻一多的观点,但他又认为,"其实,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惆怅和哀怨。""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

            本世纪对《春江花月夜》进行研究的专题论文不多,主要有程千帆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高云光的《从〈春江花月夜〉诗的形式演变谈中国古代诗歌形式与音乐的关系》、郑临川《论〈春江花月夜〉》、吴小如的《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汪谦《革新的诗人    创新的诗篇──浅论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骆寒超的《论〈春江花月夜〉的原形象征世界──〈旧诗新论〉之一》等几篇。

            其中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评》一文对近人评论此诗"有的蔑视前贤旧说,不屑采释;有的沿袭前贤旧说,无暇指明"的做法表示不满,遂就其阅读所及,抄成集评,其所引用的资料有十二家之多,体例是先于各句、节中置各家句评、节评,最后汇集各家对通篇所作的"总评",对正确理解《春江花月夜》的诗意和风格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一文则对《春江花月夜》在流传过程中被人们接受的过程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张若虚和其《春江花月夜》虽然在当代家喻户晓,但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在宋到明代前期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文章还进一步研究了这篇作品由隐而之显的原因,因为"许多人认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属于初唐四杰一派","所以它在文学史上,也在长时期中与四杰共命运,随四杰而升沉。""真正在杜甫《戏为六绝句》以后,几百年来,第一次将王、杨、卢、骆提出来重新估价其历史意义和美学意义的,则是李梦阳之伙伴而兼论敌的何景明。""四杰的地位提高了,则属于四杰一派的作品也必然要被重视起来。这也就是为什么自李攀龙《古今诗删》以下,众多的选本中都出现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理由所在。"文章还说,是清末的王闿运将张若虚在诗坛上的地位空前提高了,后来的闻一多和李泽厚的评论也进一步提高了这篇作品的价值和地位。但是,文章也指出,这篇作品"也难免有被误解的地方",如王闿运和闻一多都将张氏此诗归入宫体,他们混淆了宫体诗与非宫体的爱情诗的界限。

            本世纪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欣赏的文章很多,较具代表性的有:袁行霈的《如梦似幻的夜曲──〈春江花月夜〉赏析》、吴翠芬的《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周振甫《〈春江花月夜〉的再认识》等。

            其中吴翠芬谈《春江花月夜》的韵律美颇具新意,认为此诗"随着诗人内心感情的摇曳回荡,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读来悠扬有致,优美动听。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以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使用了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平声文韵、平声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如果仔细玩味,诗人对韵脚的安排也颇具匠心,他把阳辙(以n、ng收音)与阴辙(没n、ng收音)的韵交互杂沓,由洪亮级(庚、霰、真)始-?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终。整首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声韵与仄声韵的交错运用,高低相间,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的节奏感既强且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是和内容相协调的,又是随着诗情的转换而转换的,因之做到了声情与文情的丝丝入扣,和谐一致。"像这样独到的艺术分析,在众多的关于《春江花月夜》欣赏和研究的文章中还是很少见的。                                                              

        第五节  王昌龄研究      

            王昌龄是盛唐一位重要诗人,本世纪关于他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下面将从"生平研究"和"诗歌研究"及其"《诗格》研究"三方面进行介绍。

            一、王昌龄生平研究

            本世纪关于王昌龄生平研究的成果主要有:李士翘《诗人王昌龄籍贯考》、王运熙《王昌龄的籍贯及其〈失题诗〉的问题》、谭优学《王昌龄行年考》、李云逸《王昌龄小传》傅璇琮《王昌龄事迹考略》、王燕玉《辨王昌龄谪龙标尉的地域》、徐凌云《王昌龄籍贯考辨》、于石《王昌龄》、胡问涛《王昌龄年谱系诗》、屈光《王昌龄任校书郎年代辨疑》、铃木修次著、马歌东译《王昌龄与其交友》、胡大浚《王昌龄西出碎叶辨》、李珍华《王昌龄事迹新探》、黄益元《王昌龄生平事迹辨证》、李原培《王昌龄两次出塞路线考》等。这些文章又主要围绕王昌龄的生年、籍贯、出塞的时间和路线、交游及其它一些生平事迹的考订而探讨的。

            王昌龄的生年    关于王昌龄的生年,学术界大多沿袭闻一多《唐诗大系》中的说法(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但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傅璇琮在其《王昌龄事迹考略》中认为闻一多之说恐未有据,根据王昌龄所作《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宿灞上寄侍御屿第》二诗推断王昌龄当生于公元690年左右。但是,傅璇琮在其后来与李珍华合著的《王昌龄事迹新探》中又否定了前说,改从闻一多之说,认为王昌龄出生的确切年份虽然不能断定,但大致当在公元698年――701年之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