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三、王昌龄《诗格》及其诗论研究
署名王昌龄的《诗格》,是盛唐时期比较重要的一部诗学著作,本世纪有相当一些学者倾向于认为此书系王昌龄本人所写,故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此书和王昌龄的诗歌理论。
本世纪较早对此书进行研究的学者是罗根泽,他于1942年发表了《王昌龄诗格考证》一文,对该书在中日的流传情况进行了介绍,并认为该书确系王昌龄所作,能代表其诗学观点。四十多年之后,王运熙《王昌龄的诗歌理论》又以《文镜秘府论》引文为主,间及今本《诗格》、《诗中密旨》等材料,从"论构思取境"和"论十七势及其他"等方面阐述王昌龄的诗歌理论。李珍华、傅璇琮《谈王昌龄的〈诗格〉──一部有争议的书》通过对王昌龄《诗格》等论诗著作流传情况的细心梳理和辨析,认为王昌龄《诗格》是真实存在的一部书,但它的流行情况复杂;它是一部盛唐时代有独特见解的诗论,有许多真知灼见,它应该与殷璠《河岳英灵集》同样成为盛唐诗论的代表,而在古代文学理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另外李珍华《王昌龄研究》一书中的第二章"诗歌与背景--文艺思想与艺术评论"、第三章"诗的格调――意、境、味、声"、第四章"十七势"都是专论王昌龄的诗歌理论的,且论述较细。到九十年代,张伯伟吸取中日学者研究成果,重新整理出版了《诗格》这部盛唐诗学著作,为进一步研究作了材料上的准备。
本世纪王昌龄诗歌作品的整理成果主要有李云逸的《王昌龄诗注》,该书是收录王昌龄存世之作较为完备的一个校注本,且笺注颇见功力,书中辑有历代关于王氏具体作品的诗评,书后又附历代总论其人其诗者,便于读者参考。此外,黄明校编的《王昌龄诗集》也为王昌龄诗歌的更好普及作出了贡献。
第六节 高适研究
一 高适生平研究
本世纪学界对高适生平的研究曾出现过两个高潮。一是六十年代初。1961年,王达津发表了《诗人高适生平系诗》,使高适生平研究有所深入。此后,又产生了两篇研究高适生平的专论,彭兰的《高适系年考证》和孙钦善的《高适年谱》,使得本世纪高适生平研究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二是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1979年,周勋初发表了《高适生平若干问题的探讨──兼评文学研究所〈唐诗选〉》,陈铁民发表了《高适何时入河西幕》。此后数年间,周勋初出版了《高适年谱》一书,徐无闻发表了《高适诗文系年稿》,谭优学出版了《唐诗人行年考·高适行年考》,彭兰发表了《关于高适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佘正松发表了《辨高适自蓟北归宋中及再到蓟北的年代》等。这些成果使得高适生平研究出现了第二个高潮。此后,虽然也产生了左云霖著《高适传论》和佘正松著《高适研究》等专著,但左著于高适生平无有发明,多采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和周勋初《高适年谱》等已有之成果,佘著于高适生平亦无太大突破。故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高适生平研究又趋低落。
综合本世纪产生的诸多有关高适生平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的:
高适藉里 诸家对高适渤海人的说法无甚分歧,但对其县属的看法,则大不一致:
1、彭兰《高适系年考证》认为,高适是唐德州蓨(今河北省景县)人。
2、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中国文学史》(1962年版)则认为,高适是沧州渤海(今河北省沧县)人。
3、孙钦善《高适年谱》认为旧题郡望,谓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南)人,里藉当为洛阳。傅璇琮《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认为此说是对的,并为之补充论证。
4、傅希克《高适藉里求是》则认为,高适藉里应是唐沧州饶安(今河北省盐山县夜珠高村人)。
高适生年 关于高适的生年,史无明文,历代研究者,亦未有定论。本世纪学界有十数种说法,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1、"公元700年(武后久视元年)?"说。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和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主此说。证据不详。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组和学生集体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北京大学中文系五五级集体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均从之。
2、"公元702年(武后长安二年)"说。闻一多《唐诗大系》将高适生年定为约公元702年。囿于体例,未提出证据。高文《试论高适》认为高适生年不应早于公元702年,并谓生于公元702年是较为合乎事实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中国文学史》和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等均从之。徐无闻《高适诗文系年稿》亦同意此说,并为之作了补证。
3、"公元696年(武后万岁通天元年)"说。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在否定公元700年、公元702年两说的基础上,持此说。
4、"公元706年(中宗神龙二年)"说。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在明确反对公元700年、公元702年两说的基础上,论证此说。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辞海·文学分册》均从之。
5、"公元700年――公元702年之间"说。傅璇琮《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一文在对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孙钦善《高适年谱》以及刘开扬《试论高适的诗》等文关于高适生年说法一一考辨的基础上,认为高适的生年虽然不易确定,但比较起来,以生于公元700年――702年的可能性较大。
6、"公元704年(武后长安四年)"说。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卷首《高适年谱》在订正其旧说的同时,主此说。陈铁民在其与乔象钟共同主编的《唐代文学史》上册中,也推测高适当生于公元703年至704年之间。
7、"公元701年(武后长安元年)"说。孙钦善《高适年谱》主此说。
8、"公元700年(武后久视元年)"说。周勋初《高适年谱》主此说。佘正松《高适研究》在否定其他说法的前提下,为周说作了补证。
高适赴蓟北的时间 关于高适第一次赴东北边塞的最初时间,学界亦有异说:
1、彭兰《高适系年考证》认为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秋,北上蓟门;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卷首《高适年谱》、谭优学《高适行年考》均同意此说。
2、孙钦善《高适年谱》认为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高适三十二岁时,北游燕赵,至信安王幕府,欲入幕从戎,未遂愿。
高适 "自蓟北归"问题高适于开元中曾北上蓟北,开始其第一次边塞生活,但是高适何年何月自蓟北南归呢?各家说法不一:
1、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定为开元二十年冬,然未加以论证;
2、孙钦善《高适年谱》则认为高适开元二十一年、二年"仍滞留燕赵"间;
3、周勋初《高适年谱》定为开元二十二年;
4、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定高适"开元二十年冬自蓟北南还";
5、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高适行年考》定高适开元二十年秋南还;
6、佘正松《辨高适自蓟北归宋中及再到蓟北的年代》一文在对以上诸说进行辨正的基础上,通过对高适《自蓟北归》一诗纪事的重新考索,认为高适在开元二十一年冬"自蓟北归",最晚在开元二十二年春即抵宋中。后来陈铁民与乔象钟共同主编《唐代文学史》上册叙高适生平时,即取佘正松此说。
高适客居淇上的时间 对高适客居淇上的具体时间,诸家的考证并不相同:
1、王达津《诗人高适年谱系诗》认为,高适在开元十三年后的数年间,曾北游燕赵及魏郡,家又曾住淇水之上。
2、彭兰《高适系年考证》谓高适于天宝五载夏秋之际离开汶阳去淇。天宝六载夏,离淇上。
3、周勋初《高适年谱》将高适客居淇上的时间定在开元二十五年。
4、孙钦善《高适年谱诸疑考辨》一文则认为,高适客居淇上离北游燕赵甚近,当紧接应征赴长安落第之后,具体说约在开元二十四年秋至二十五年秋。
5、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高适行年考》说,高适于开元二十或二十一年自蓟南还,曾小住淇上,究于何时,都有可能;又谓高适于天宝六载前后,亦曾留寓淇上。
高适举有道科及授封丘尉的时间 关于高适举有道科及被授封丘县尉的时间,学界亦有分歧:
1、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认为,高适于开元二十三年被征到长安,旋赴封丘尉任。
2、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则将举有道科系于开元二十三年,与上引王说同。但认为此年高适落第,仍还宋州;说高适于天宝六载夏、秋之际,又被诏诣长安,旋解褐汴州封丘尉。
3、孙钦善《高适年谱》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认为高适于天宝八载举有道科登第,即授封丘尉。傅璇琮《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周勋初《高适生平若干问题的探讨》都认为此说较为稳妥,并为之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