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63章

第63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苏雪林的《唐诗概论》更是认为:"岑胜高远甚。"

            五十年代以后,学术界对高适诗歌艺术成就的评价明显比三四十年代要高得多,而这又和高适诗歌中多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符合当时文艺界所提倡的现实主义精神有关。

            如刘开扬在其《试论高适的诗》一文开头就明确指出:"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作为一个政治诗人和边塞诗人,高适无疑是有较高的地位和较大的影响的。"在论及其诗歌艺术时,也强调高适的诗歌有气骨,而这"却不是岑参的诗所能赶过的",并对钟惺、胡应麟等抑高扬岑的观点表示异议。

            高文在其《试论高适》一文中也认为,"由于高适的长期潦倒失意,受过贫困的折磨,又参加过劳动,这就使他在思想感情上能够接近人民,看到人民的疾苦,写了许多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发展的新方向,这是高适的重要贡献。"又说,"他的诗歌形式是多样化,艺术特色是魄力雄毅,气骨琅然,直抒胸臆,多慷慨悲壮之音。在创作方法上基本上是现实主义。"

            当时出版的文学史,更是对高适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予以肯定。如游国恩等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总的来说,他的诗歌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并引殷璠、杜甫等人赞语,说明高适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虽然将高适归入"岑高诗派",认为高适诗歌的"气象比不上岑参的奔放,然格调高远,富于苍凉的情韵"  ,肯定了高适"在描写边塞的风光、战争的场面下,同时又表露出征夫的疾苦,少妇的情怀,故能于高壮的诗风里,呈现出慷慨之音"。

            八十年代以后,学术界多就高适诗歌本身进行艺术分析和评价,即使将高适与岑参进行比较,也很少区分高低、进行轩轾了。

            如萧涤非、佘正松《高适》在阐述高适诗歌的艺术特色时,就抓住高适诗歌慷慨激昂、豪放悲壮的风格特点,分析其表现手法,认为高适最突出的特点是"直抒胸臆";其次在写景或刻划人物形象时,常常从大处落笔,以浓墨重彩式的粗犷笔调,概括而洗炼地勾画出广阔雄浑的景物或形象,给人以一种气魄宏大、胸襟宽广的不平凡感受;最善于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和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很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的完整,不大追求奇字奇句,语言显得质朴。

            孙钦善《高适集校注·前言》认为,高适以写抒情诗为主,他的抒情诗艺术特色鲜明,成就较高,并认为"直抒胸臆"和"夹叙夹议而又包含着强烈的感情"  是高适诗的两个特点。在分析其写景之作时,也认为高适写景诗也独具特色,"即善于在具体描绘中表现主观感受,多有我之境、写意之画。"文章最后还指出了高诗的不足之处:"就是有时为了应酬,敷衍成篇,堆砌典故,食古不化,有些篇章读来颇感滞碍。"

            左云霖的《高适传论》在肯定高适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所具有的艺术特点之后,认为前人所说的"悲壮"不足以概括高适诗的全貌,他以为,把高适诗风概括为"沉实雄健"更确些:"总的说来,高适的诗歌,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如实地反映生活,深刻地揭示生活,用平淡而生动的语言,直书所见所闻所感。从而使他的诗显得内容充实、思想深刻、语言浑朴、气势充沛、感情真率、流利畅达,给人以粗犷厚重而又酣畅遒劲之感。"

            佘正松的《高适研究》先是用三章的篇幅对高适各个时期的诗歌进行艺术分析和评价,接着又列三章分别论析高适诗歌雄放风格、概观高适诗歌雄放风格的异变、分析高适诗歌的语言特色,然后又各以专章探讨高适与岑参诗风之异同、高适诗歌的渊源、高适的地位和影响。该书对高适诗歌的研究研究不但较为全面、细致,而且不乏新见。如他用"雄壮豪放"来概括高适诗歌的艺术风格,认为,"读高适的诗,那如骏马注坡,鹰击长空的雄放之气,无不动人心魄。这些诗,不但展示出蓬勃向上、璀璨壮美的'盛唐气象',同时也凸现出诗人性格豪爽、抱负远大和刚毅勇敢的精神面貌。"又如,他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高适前后不同时期、表现不同题材时的风格"异变",并分析了产生这些异变的原因。再如,他认为,高适诗歌"刚健凝练"  的语言特点,有三种表现:第一,善于以刚健有力的语言,在诗歌一开始就造成一种雄浑壮阔的气势,给读者一种"声情高壮"的强烈感受。第二,善于运用一些响亮警拔的词语,在诗句中组成一个或几个响亮的音节,形成高亢有力的节奏,从而增强了诗歌的力度和气势。第三,善于以精炼凝重的语言,在结尾处"宕出远神",使诗歌显得余味无穷,具有"篇终结混茫"的浑厚气势。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该书设专章对高适的文赋创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这是前人很少注意的。

            八十年代以后,除了有人继续撰专文探讨高适的边塞诗(多无新意),也出现了一些另辟蹊径,视角新颖之作。如胡建平《论高适的山水田园诗》、陶文鹏《高适诗论述评》、高海夫《高适的审美情趣》等。其中陶文把分散在高适诗文中间谈诗的言论整理、归纳出一个比较系统的诗歌理论,如高适认为应该用"虚静"的心态来观物,论述了感悟发兴、"兴"与"悟"、"意"、"言"、"才"的关系,强调以性灵陶冶万象,创造出具有清新自然、飞动美的艺术形象,又强调要发扬"风骚"与"建安"的诗歌精神,使诗歌具有"风骨"。总之,他的诗论继承和发扬了陈子昂的诗论,对盛唐诗歌美学建设和盛唐时代审美理想的形成做出了贡献。高文则认为,在社会美和自然美之间,高适更喜爱、习惯于把前者作为自己的反映对象,他的诗作大都是直接以社会生活为描写对象,以表达其审美体验和评价的。在美的不同形态特征中,高适的趣味偏于壮美,是一种带有激越雄劲色彩的壮美。高适对语言美的追求,页显示了他特有的情趣,那就是朴实畅朗、劲健雄毅与对称整炼的结合。

            另外,葛晓音在其《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一书中对高适的山水田园诗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高适山水诗仅见少量酬唱之作,体势与其边塞诗相似,均以感怀为主,间或穿插山水描写的片断。高适这类诗铺叙虽然繁密,但善于从虚处烘托,意象较为空灵,能脱出初唐古体诗刻画体物板实堆垛的窠臼,加上气韵沉雄,境界壮阔,仍有自己的价值。与山水诗相比,高适的田园诗更多,也更有特色。这些诗大多作于他隐居淇上、宋中时期。困顿失意、浪迹渔樵的生活使他的心头笼罩着一层难以驱散的阴霾,因此他笔下的田园,总是一片阴云密布、萧瑟苍茫的景象,与王孟诗派笔下清朗闲静的田园风光,形成鲜明的对照。高适的田园诗与王孟诗派还有一个显著的差别,这就是他注意到了田家生活和表象下所深藏的寒馁、辛劳,以及遭受租税剥削的痛苦。这类田园诗已脱离了陶王诗派重在回归自然的基本旨趣,为中唐以后流行起来的反映田家苦的诗歌开了先声。

            四、高适作品整理和版本研究

            本世纪高适作品的整理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八十年代初,相继出版了刘开扬的《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和孙钦善的《高适集校注》。其中刘著据明活字版排印,而以《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文苑英华》、《全唐诗》尤其是以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及其《补全唐诗》等,补其逸佚,增其题注,校其误字,录其异文;且为集中可以编年者作了编年,诗文后有题解,附前人之重要诗文评论资料,书前有高适年谱,颇称资料完备,使用便当。孙著根据《高适诗集》版本源流系统及正误、完足诸情况,确定了校注的底本及具有代表性的校本,尤其用了敦煌写本残卷"伯"3862《高适诗集》、敦煌写本残卷"伯"2552《诗选》以及罗振玉辑印《鸣沙室佚书》敦煌写本残卷《诗选》(署为《唐人选唐诗》)等新出土材料进行校勘。书后还对高适诗赋作了较为细致、缜密的辨伪工作。另外编年、注释工作也颇见功力。

            本世纪专门研究《高适诗集》版本的成果则有赵万里的《高常侍诗唐写本》、万曼的《唐集叙录·高常侍集》、孙钦善的《〈高适集〉版本考》、孙钦善的《〈高适集〉校敦煌残卷记》、张锡厚的《敦煌本高适集研究》等。                                                              

        第七节  岑参研究      

            一、岑参生平研究

            岑参生平研究在本世纪内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岑参旧无年谱,《新旧唐书》本传及历代传记类典籍对其生平事迹的记载亦甚疏略,1930年赖义辉撰《岑参年谱》,是为岑参第一个年谱,筚路蓝缕,功不可没。此后不久,闻一多先生《岑嘉州系年考证》、《岑嘉州交游事辑》又相继问世,使得岑参生平研究顿时豁然。此后,李嘉言在其师闻一多的指导下,又撰《岑诗系年》。到五六十年代,新的一批学者又将岑参生平研究推向深入了,曹济平的《岑参生年的推测》、陈铁民《岑嘉州系年商榷》,对三十年代岑参生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讨。经过十多年的沉寂与冷落,从七十年代后期起,岑参生平研究又重新繁荣起来了,且至今而不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