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83章

第83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傅璇琮文对新、旧《唐书》及《唐才子传》中关于李端的一些错误记载进行了考辨,初步考证了其一生的重大行事。杨振喜文对李端的一生和诗歌创作作了比较简略的介绍。

            王定璋文对李端其人、其诗作了比较全面、细致的探讨,文章首先对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中所说钱起妒忌李端的公案进行考辨,认为此事是无端编造的;且认为李端约生于天宝三、四年(公元744、745年)间,此说与闻一多《唐诗大系》所定(公元743年)差近。文章还认为蒋寅《论戴叔伦的诗》中所说大历诗人"人生态度消极、冷漠......很少有渴求建功立业、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和怀才不遇的愤懑,相反地,遁世隐逸却成为百唱不厌的主题"的见解是片面的,说李端颇有一些推原祸始之类的作品,他的一些反映战争加于人民的痛苦和对生产的破坏的诗歌写得沉痛深挚、感人肺腑。文章还指出,李端的一些古风歌行极有特色,其韵调的浏亮,气势的流走,情致的含蓄,遣词的自然,在中唐诗坛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可惜历代研究者似未注意;李端的七言律诗,构思缜密,属对工整,韵调谐美,气势浑然,意境独到。

            蒋寅文对李端的诗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认为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中才思最敏捷的诗人,诗风最接近钱起;李端虽然写过一些好诗,可是它们被大量的平庸之作所淹没。文章还对李端的生平作了一些简略的考证,认为李端约生于公元738年,卒于公元786年。

            五、皇甫冉:

            关于皇甫冉的论文则有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皇甫冉皇甫曾考》、黄桥喜的《皇甫冉里居生平考辨》、储仲君《皇甫冉考论》、张瑞君《李嘉祐、皇甫冉生平事迹补正》等。

            其中傅璇琮文首先对皇甫冉的籍贯进行了考辨,认为应是丹阳人;然后对皇甫曾的生平事迹作了一些考证。至于皇甫冉的生平,傅文首先指出,闻一多《唐诗大系》所定的皇甫冉生卒年(公元723年――公元767年)均有问题,其生年当为公元716、717年,卒年当在公元769年、770年,享年五十四岁。由此可见,皇甫冉的生卒年只不过比杜甫晚几年,不应列入大历时期的诗人。文章还对皇甫冉一生重要事迹作了大略的考证。

            黄桥喜文对皇甫冉里居和生卒年的歧说作了考辨。文章经过考辨,认为"皇甫冉的出生之地可能在潭州,籍贯或可定为潭州人,后来迁居润州丹阳,约在30岁之前,其应试落第东游的时间,当20岁以后。"其生卒年旧有四说:公元714年――公元767年,公元723年――公元767年,公元716或717――公元769或770年,公元717年――公元770年,黄文对生卒年均作了考辨,其结论为"开元六年(718)至大历六年(771)"。

            储仲君、张瑞君两文对皇甫冉的生平事迹也多有发明。

            七、张继:

            关于张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周义敢的《张继诗考辨》、储仲君的《张继的行迹及其他》、朱奕的《"姑苏城外寒山寺"考说》等。

            其中储仲君文考证出张继的卒年在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秋,其任洪州转运留后的时间,当在大历五年至十一年之间,认为张继的后半生,是以他的全部精力致力于重建唐王朝经济秩序的。

            八、李嘉祐:

            关于李嘉祐的论文则有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李嘉祐考》、储仲君的《李嘉祐诗疑年》、张瑞君的《李嘉祐、皇甫冉生平事迹补正》。

            傅璇琮文对李嘉祐的籍贯、登第之年及其他一些事迹作了一些考辨。储仲君文对李嘉祐现存130余首诗逐首进行了考证,并分别归入"天宝十四载(755)以前"、"至德元年至永泰元年(756――765)"、"永泰(765)以后"、"误收"、"存疑"数栏,对其中绝大多数作品,都考出了具体的写作年代。张瑞君文是对傅文的补证。

            九、韩翃:

            关于韩翃的论文则有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关于〈柳氏传〉与〈本事诗〉所载韩翃事迹考实》。该文就《柳氏传》与《本事诗》中的记载,对韩翃是否曾在侯希逸的淄青节度使任过职、所谓"事罢,闲居将十年"的情况、所谓"李相勉镇夷门,又署为幕吏"的前后经过等几件事进行考辨。

            十、耿湋:

            关于耿湋的则有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耿湋考》、陶敏的《中唐诗人事迹小考·耿湋未官大理司法》。

            十一、司空曙:

            关于司空曙的论文则有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司空曙考》、陶敏的《中唐诗人事迹小考·司空曙何时贬长林丞》、《中唐诗人事迹小考·常衮、卢纶、独孤及、钱起、司空曙唱和诗系年》。

            十二、包佶:

            关于包佶的则有蒋寅《诗人包佶行年考略》。

            十三、畅诸、畅当:

            关于畅诸、畅当的论文则有黄进德《畅诸与畅当》。

            十四、吉中孚、苗发、崔峒、夏侯审: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卢纶考》后还附有《吉中孚、苗发、崔峒、夏侯审考》。                                                              

        第三节  刘禹锡研究      

            本世纪学界对刘禹锡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产生了相当多的成果,本文下面从生平、思想、诗歌创作、文学思想、作品整理和版本研究等几个方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生平研究

            本世纪上半叶,只有子葵的《刘禹锡》对刘禹锡的生平作了系年。六十年代,敬堂和卞孝萱都对刘禹锡的生平作了更为详细的考证,前者有《关于刘禹锡生平的一些问题》和《刘禹锡年谱(简编)》,后者有《刘禹锡年谱》一书。七、八十年代以后,学界对刘禹锡生平的研究更为深入、全面,除了卞孝萱仍在继续探讨刘禹锡的生平,出版了《刘禹锡丛考》、《刘禹锡评传》;董乃斌、吴汝煜、郭广伟、吴在庆等人也对刘禹锡的生平事迹作了一定的考证。

            综合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本世纪的刘禹锡生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籍贯和生地  对于刘禹锡的籍贯和生地,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子葵的《刘禹锡》一文沿袭旧说,认为刘禹锡系彭城人。敬堂的《关于刘禹锡生平的一些问题》则否定了"彭城说",认为彭城是其郡望,禹锡生于苏州。卞孝萱的《刘禹锡年谱》及其《关于刘禹锡的氏族籍贯问题》、《刘禹锡年谱(增订本)》等都认为刘禹锡应系"洛阳人",旧史书说"彭城人"是错误的,而且刘禹锡生于苏州嘉兴(今浙江省)。郭广伟的《刘禹锡生地考辨》不赞成卞孝萱《刘禹锡年谱》关于刘禹锡生于嘉兴的说法,力图证明刘生于甬桥。他的主要证据是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中的一段话:父绪"后为淮西从事,本府就加盐铁副使,遂转殿中,主务于甬桥"。卞孝萱后来又撰《〈刘禹锡生地考辨〉质疑》进行反驳,卞文指出,这段话不能作为刘禹锡生于甬桥的证据,一、四种重要的刘集版本只有日本崇艺馆本作"淮西",影宋绍兴本、结一庐本及《全唐文》均作"浙西"为宜。二、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李希烈、吴少诚均未兼领盐铁使,不可能表荐刘绪为副使。三、甬桥属淮西仅上元二年极短时间。王纬为诸道盐铁使,总管全国盐铁事宜,故有权在甬桥设"务",且刘绪主务甬桥是在晚年,且时刘禹锡已登进士第,故郭文的驳论不能成立。

            世系  对于刘禹锡的世系,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指出:《元和姓纂》与其刘禹锡《自传》有三点不符:(一)刘禹锡为中山王后,非长沙定王后;(二)刘禹锡祖先七代以前似久居北部,非世居吉州;(三)自传又云"曾祖凯,官至博州刺史",与行昌之官之名均异。敬堂《关于刘禹锡生平的一些问题》在述及刘禹锡先世的时候也同意岑仲勉的说法。

            但是,卞孝萱的《刘禹锡年谱》、《关于刘禹锡的氏族籍贯问题》、《刘禹锡年谱(增订本)》以及《刘禹锡丛考》都认为,刘禹锡出于匈奴,是匈奴族后裔,他虽然在《自传》中曾冒充汉中山靖王之后,但他又说"七代祖亮",但此"刘亮",不是《周书》卷十七、《北史》卷六十五之西魏刘亮,也是胡姓,所以刘禹锡也承认自己是胡姓。卞孝萱以上诸文都对刘禹锡的父祖和兄弟作了比较详细的考证。另外,卞孝萱的《从〈寄湖南幕中亲故〉诗探索刘禹锡的母系――兼评刘、柳、元、白作品注本的某些错误》和《刘禹锡丛考》还对刘禹锡的母系也作了一番考证,并从中看出刘禹锡与裴度的关系。

            郭广伟在《刘禹锡氏族考辨》中,否定了卞孝萱认为刘禹锡"实系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这一说法,文章认为刘诗《许给事见示哭工部刘尚书诗因命同作》中的刘尚书刘公济乃河间人,非匈奴族,即使假定刘济为匈奴族,也不能象卞文据刘称公济为从叔,就"说明他们同出一源","认为刘禹锡必然也'确系匈奴族'"。郭文还指出给刘禹锡祖先刘亮赐姓者不是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而是周太祖文皇帝(宇文泰)。另外,郭广伟还撰有《刘禹锡"亲故"考辨》一文,该文仍然是针对卞孝萱《刘禹锡年谱》提出商榷的,如卞孝萱云:"德舆在南方,故能识刘禹锡父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