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82章

第82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张、蒋二文进一步提前至贞元二年秋。蒋文还考定戴莅抚州任在兴元元年。陶、张、蒋三文均纠正了傅文关于戴自抚州赴容州的结论,指出戴罢抚州后曾北返润州,陶文还考知戴罢抚州后在洪州郭北龙沙创有别墅,常陪李兼等游宴。另外,这几篇文章还对这次抚州推问的经过及推问诗所记戴生平行事作了一些考证。

            三、诗歌创作研究。和生平研究相比,学界对戴叔伦诗歌创作和艺术风格的探讨则要少得多。

            上引傅璇琮文在论及戴叔伦生平的同时,对其诗作的社会意义和历时地位作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在大历、贞元间的诗人中,戴叔伦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见长的",他的《女耕田行》、《边城曲》、《屯田词》有着明显的"对当时处于苛重的压迫和剥削之下的劳动者的同情心","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这些作品大多"即事名篇",采取七言歌行的形式,"可以看作是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体的先导"。

            蒋寅的《论戴叔伦诗》是一篇对戴叔伦诗歌创作活动、艺术风格进行全面、深入探讨的论文,该文将戴叔伦放在大历、贞元诗风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认为,戴叔伦虽然和韦应物、刘长卿、李嘉祐、戎昱等人比较接近,但也有自己的个性,基,他是一个"儒者"、一个"写实型的诗人",他"用理性的眼光看诗和把握生活,用白描的方式再现它,因此他的诗十分"朴实","闪耀着强烈的现实精神",真实地记录了"世事的翻覆","展现了时代的面貌"。该文还从语义使用、意象使用和韵律形式三个方面对戴叔伦的五言律诗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总结出戴叔伦五律"温厚和平,流利多姿,于平易中见简炼,流利中见深沉的风格"  。另外,该文还考察了戴叔伦其他体裁的诗歌作品,对戴叔伦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作了较高的评价。

            四、作品考辨与文集整理。戴叔伦诗,《全唐诗》编为两卷,但其滥收误收情况之严重,在唐集中实属罕见。这种情况,胡震亨即已发现,徐鹏在其《唐五十家诗集前言》中也已论及,前引傅璇琮、陶敏、赵昌平等人也曾进行甄辨。此外,还有富寿逊《读唐诗随笔·戴叔伦集误收诗考订》、蒋寅《戴叔伦作品考订》都作了大量的考辨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蒋文还探讨了戴集之所以如此混乱的原因。

            关于戴集的整理,蒋寅还有《戴叔伦的传记碑文及其诗文辑佚》。其《戴叔伦诗集校注》是目前整理得较好的一个校注本。

            其他诗人研究  相对说来,人们对大历时期其他诗人的研究就显得薄弱一些。

            一、卢纶:

            关于卢纶的论文主要有:王达津《卢纶·戎昱生平系诗》、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卢纶考》、卞孝萱、乔长阜《卢纶的生平和创作》、陶敏的《中唐诗人事迹小考·卢纶任阌乡尉年》、储仲君《论卢纶的交游及其对创作的影响》、蒋寅《论卢纶诗及其对中唐诗歌的影响》等数篇。

            其中王文认为闻一多《唐诗大系》中谓卢纶生于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的说法不确,卢纶当生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文章还对卢纶一生重大行事和一部分诗个创作的时间都作了系年考证,是卢纶的第一个行年简谱。

            傅璇琮文也对闻一多说提出异议,不过他认为卢纶应生于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或在此以前;然后傅文还对卢纶的先世作了一些考证;文章在对卢纶一生重大行事进行考证的同时,特别考察了他与吉中孚、苗发、夏侯审、崔峒等人的交往,对卢纶的一些诗歌也作了系年。卞

            孝萱、乔长阜文是较早一篇对卢纶及其诗歌进行全面论述的论文。文章首先把卢纶一生分为读书避乱、宦海浮沉、从军佐幕三个时期,发现卢纶的创作水平在各个时期不平衡,呈马鞍形,其次认为卢纶的创作成就在"十才子"中最高,是"大历十才子之冠冕"。

            陶敏文认为傅璇琮《卢纶考》中说卢纶赴阌乡尉任时间无考是不对的,他据《华岳志》卷四卢纶题名,认为卢纶是大历六年二月二日赴任的。

            储仲君文从交游的角度,从社会交往的取向、方式、目的、效果等方面,考察社会生活对卢纶以及与他相似的大历诗人的思想、心理、艺术修养和诗歌创作的影响。文章认为卢纶的交往侧重于政界,诗人朋友的圈子很小,其交往的人中,颇有些声名狼藉的人物,且很注重亲戚关系。这一类势利之较很难产生友情,也很难带来多少愉悦,相反,他往往会使人感到厌倦、感到屈辱。从以上情况看,大历时期以卢纶为代表的两京诗人,主要关心的不是诗歌创作,而是把诗歌看作猎取功名的工具:可以用来敲开进士试的大门;可以用来表露才华,赢得声名;可以用来应对酬酢,广交朋友;当然,也可以用来吟咏性情。这样的创作思想自然不可能不对卢纶及其同时代人的创作产生影响:唱酬之风的兴盛,使得诗人去追求格律的工稳,字句的炼饰,诗意的尖新。可以说,这是诗的格律之所以能在大历时代完全成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大历诗人讲究体格、情韵、雅逸的原因之一。当然,其消极意义则更为明显。这篇文章角度新颖,切入准确,不但对卢纶诗歌风格的成因有较深入的探讨,而且对进一步理解大历十才子诗共通的艺术精神也具有很大的启示。

            蒋寅文也对卢纶诗作了较全面深入的探讨,文章首先批评了卢纶诗叹老嗟悲、自伤不遇、缺乏人生目的的消极倾向,然后又肯定了卢纶军事题材的作品,认为"卢纶对军旅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广泛熟悉,使他的军事题材作品能摆脱程式化,给人以写实的个性化色彩和新鲜感"。论文还肯定了卢纶的七律多倾向于写实、造语工切、长于抒情的特点。文章最后论述了卢纶诗对中唐诗人的影响,认为"卢纶作为前辈名家,其诗中浅俗的一面恰与时人的趣味(起码是宫廷)相符,是以为世人所接受,而《御览诗》的钦定性质反过来又使这浅俗之风更加炽盛。在这交相作用中,我们可以看到历来为人忽视的卢纶与'元轻白俗'的关系,看到卢纶与顾况类似的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他们同样是元和诗人风格上的前导,顾况预示了韩孟一派的趋势,而卢纶则成为元白一派的先声。"

            刘初棠校注的《卢纶诗集校注》,是一部对卢纶诗歌作品进行全面整理的新成果。

            二、郎士元:

            关于郎士元的论文只有刘初棠的《郎士元考》、马万辉的《郎士元生平考》等。其中刘文对《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书的有关记载作了一些补充与辩证工作,结合郎士元的作品,大致勾勒了其生平仕历的轮廓,认为郎士元很可能卒于建中年间。

            三、戎昱:

            关于戎昱的有王达津的《卢纶·戎昱生平系诗》、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戎昱考》、黄圭的《略论戎昱的诗》、陶敏的《中唐诗人事迹小考·戎昱任虔州刺史年》、蒋寅的《戎昱的诗品与人品》等。

            其中王文认为戎昱虽系荆南人,天宝中家在长安,且认为戎昱当生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曾于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避难移居陇西。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入蜀大历四年,以灃州刺史崔瓘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大历八年,入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李昌夔幕府。大历十二年,戎昱人侍御史。大历十三年,戎昱贬辰州刺史。可能于贞元元年,移虔州刺史。贞元七年(公元790年),移安南都护,或死于今年,享年五十六。

            傅文首先对闻一多《唐诗大系》定戎昱生于公元740年的说法表示异议,谓其确切的生卒年未可考知;然后考证出戎昱在荆南卫伯玉幕府,当在大历四年之前,广德元年冬之后的数年间;所谓戎昱在江陵曾见到杜甫,甚至说他是杜甫所器重的后辈诗人,可以说是毫无根据的;大历初几年戎昱已在荆南节度使幕府;大历四年至五年四月间,崔瓘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戎昱于此时已离开卫伯玉的荆南幕来到湖南,并受到崔瓘的器重;此外文章还纠正了几处旧籍记载之误;文章最后说戎昱当卒于公元798年以后,确切卒年不可考。陶敏文认为戎昱任虔州刺史当在贞元十二年。

            上引王文、傅文都对戎昱的一些诗歌作品做了编年工作。

            傅璇琮《戎昱考》开头曾对戎昱的诗歌做了一些评价,他认为是戎昱顺着当年杜甫写出"三吏"、"三别"的那条道路走,"又以沉痛的笔调,描写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苦难的人们"。黄圭的《略论戎昱的诗》采用述论的方法,对戎昱一部分与现实联系较紧的诗篇逐首进行分析介绍。蒋寅《戎昱的诗品与人品》认为:"他的全部作品自始至终都贯注着一股刚气,一种骨力,显出诗人多感激,重意气的豪侠性格。""他的一些诗因直抒胸臆展现出诗人的自我形象而显得气体刚健,风力遒劲。那挺拔的形象、人格,在一味叹老嗟卑、委顿不振的大历诗中不啻鹤立鸡群,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可以说,戎昱是大历贞元之际胸襟最豪迈、气概最宏阔的诗人,然而同时也是功力最浅、技巧最粗疏的诗人,志大而不足起其词,乃至于诗到晚境也未能形成自己成熟的风格,令人惋惜!"

            四、李端:

            关于李端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李端考》、杨振喜《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端》、王定璋的《略论李端和他的诗歌》、蒋寅的《才子中的才子――李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