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119章

第119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葛晓音在《王维前期事迹新探》注里曾经觉察到赵殿成关于王维的生年的考订与其弟王缙生年相牴牾,提出疑问;她在后来发表的《答〈《王维前期事迹新探》质疑〉》中则为赵殿成说也提供了一个佐证:王维《燕支行》下王维自注"时年二十一",而此诗可考知当作于开元十年,所以赵说王维生于公元701年不误。

            (2)约公元692年说。此说的首倡者是王从仁,他在《王维生卒年考辨》中提出:第一,王缙的生卒年是王维生年的重要旁证;二,王维在上元元年所作的《责躬荐弟表》中自称"逼近悬车,朝暮入地",其时年近七十;三,王维《赠从弟司库员外絿》诗中所谓的"徒闻跃马年",当指开元二十二年右拾遗事,时年四十三岁;四,王维十九岁应京兆府试,据《太平广记》引《集异记》载,曾得一位强有力公主的庇借。依赵殿成说当在开元初,而其时并无这样一位贵公主。其人应是协助李隆基诛韦武党的太平公主,故王维应京兆府试应在景云元年;五,王维《终南别业》诗称:"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诗成于天宝三年以前。依赵说仅四十左右,不当称晚;王维天宝初与苑咸酬唱时自称"冯唐已老",依旧说正当中年,不当称老;而作于济州官舍的《赠祖三》有"结交二(一作三)十载",依旧说亦难通。王文的结论是王维约生于武后如意元年(公元692年),享年七十左右。

            王文发表之后,得到了张安祖、赵昌平等人的响应。他们都为王说提供了新的论据。其中张文认为,王维与祖咏结识在其十六、七岁时,《赠祖三》中的"三十"应是"十三"之误,这样开元九年则是三十左右。赵昌平文则指出:一,《王右丞集笺注》卷七《慕容承携素馔见过》诗所谓"年算六身知"中的"六身"为"七十三",正谓年近七十;二、同书卷九《春日上方即事》中"鸠形将刻杖",为"过七望八之年":以此二条合王从仁文提出的"逼近悬车"条观之,维之享年当在七十上下,王文所定王维生卒年为公元692年至公元761年,较之旧说,更为合理。

            另外,杨军《王维事迹证补》着重论证王缙生卒年不误,以证王维不生于公元701年,而推断其享年不下六十六岁,与王从仁文也有暗合之处。

            (3)公元694、695年说。此说是姜光斗、顾启在《王维生卒年新证》中提出的,他们的论据也是王维《责躬荐弟表》中的"逼近悬车"一条。

            (4)公元700年说。此说是张清华在《王维年谱》中提出的。他在该谱中认为王维与其弟王缙年龄应相仿,王缙与王维可能是同年生即"两头生"(因为此年有十三个月),王维生年可定于公元700年初,王缙应生于公元701年的1月或2月。然此说推测成分太多,至今尚未发现有响应者。

            (5)公元699年说。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持此说,后来只有王达津在《王维的生平和诗》沿用此说。

            贬谪济州  对于王维贬谪济州的原因,近人多沿用《集异记》里的说法,谓王维手下的舞蹈演员,因不谨慎,偶尔私自表演了只能为皇帝享用的黄狮子舞,王维因而获罪被贬。但是,王从仁在《王维和孟浩然》和《王维五考》中提出了自己的新见,他认为王维出贬济州,"是做了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的牺牲品",因为王维与岐王关系很深,与宁王、薛王也有交往,所以导致最高统治者的猜忌而被贬,舞黄狮子事,只是借口而已。

            关于王维离开济州的时间,谭优学的《王维生平事迹再探》定为开元十四五年。王达津的《王维生平及其诗》则将此事定在开元十二年。

            葛晓音的《王维前期事迹新探》则认为,王维大约到开元十六年左右才离任的。其证据有二:一是王维的《裴仆射济州遗爱碑》中曾经记载了裴耀卿在济州修筑河堤之事,而此事经考证当发生在开元十五年,可见王维开元十五年仍在济州;其二,王维《赠祖三咏》诗题下原注云:"济州官舍作",而此诗至早也应作于开元十六年。王维当于这一年的暮秋离开济州的。

            陈铁民《王维年谱》和《王维生平五事考辨》均认为,王维当在开元十四年夏之前,已经离开了济州司仓参军任,其主要根据是王维作的《送郑五赴新都序》一文,谓此文为开元十四年四月王维于长安所作。(葛晓音前文认为此序当作于开元二十四年之后)。

            史双元的《王维漫游江南考述》和杨军的《王维生平的若干问题――就〈王维年谱〉与陈铁民同志商榷》一致推断裴耀卿赴宣州在开元十四年八月以后,王维离开济州在开元十五年暮春。他们二人的分歧在于:史文推断王维《送郑五赴任新都序》是开元十五年四月作于长安,杨文则断为十四年春作于济州。

            王勋成《王维谪济州司仓参军年月及行踪考》认为王维离济州任赴洛阳候选的时间当在开元十三年十一月,而且王维离济州是在裴耀卿刺宣州之前而不是之后。

            张清华《王维年谱》则认为王维于开元十四年春寒食节前离开济州西归。

            王维离开济州以后直至开元二十二年再度出仕之前的行止,赵殿成《王右丞年谱》付之阙如,陈贻焮《王维生平事迹新探》也认为难明。葛晓音《王维前期事迹新探》、陈铁民《王维年谱》、谭优学《王维生平事迹再探》、王达津的《王维生平及其诗》皆试图填补这一"空白"。

            葛晓音文认为王维于开元十六年暮秋离开济州后,于开元十七年寒食节时途经汜上,然后从开元十七年春开始屏居淇上。何时离开淇上,无考。王维离开淇上后,直到献诗给张九龄被擢为右拾遗之前,主要隐居嵩山。

            王达津文认为王维离开济州后即还长安,自开元十四年始,隐居终南和辋川,直至开元二十一年,其间只于开元十七年曾往东都,隐嵩山。

            谭优学文认为王维回到两京,或曾短时间转官吴越,入蜀也当在这几年间,而赴榆林、新都郡,隐居淇上,"闭关"嵩山,大都只有摆在这一段时间里,才没有扞格。

            陈铁民文则认为王维离开济州后,即到长安或洛阳等待朝廷给予新的任命,不久致官淇上,寻即弃官隐淇上,开元十七年在长安,始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后四年疑仍闲居长安,开元二十二年曾隐居嵩山,二十三年拜右拾遗,遂离嵩山至东都任职。此四文中,谭文属于推断;王文口气虽然较为肯定,但未提供证据;只有葛文、陈文提供了一定的佐证。

            张清华《王维年谱》也认为王维于开元十四年夏回到长安以后,未马上任职,而是闲居,下年即为官淇上。

            隐居次数及隐居地点  对于王维一生隐居的次数和地点,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

            (1)少年隐居。关于这一问题,赵殿成《王右丞年谱》、陈贻焮《王维生平事迹新探》均付阙如。

            葛晓音《王维前期事迹新探》首先指出,王维十八岁前曾在洛阳东北一带隐居过,作者据王维《哭祖六自虚》诗,考证出他们少年时的隐居之处当在洛阳东北的郊县。

            陈铁民《王维年谱》据王维《哭祖六自虚》,认为王维于开元六年(年十八)前居长安时,曾和祖六隐居过终南。王达津《王维的生平及其诗》也据此诗认为王维曾少年隐居,并谓其居住南山,往来东洛。

            杨军《王维生平的若干问题》则认为王维《哭祖六自虚》诗中所云"南山俱隐逸,东洛类神仙",当指隐居嵩山、隐居终南,这些都是王维中年以后的事。他否认王维登进士第前曾有过隐居行动。

            (2)隐居嵩山、淇上。对于王维隐居嵩山事,赵殿成《王右丞年谱》阙如。陈贻焮《王维生平事迹新探》推测可能即在开元二十年的前几年内。王达津的《王维的生平及其诗》则将此事定在开元十七年。谭优学《王维生平事迹再探》则认为,当在开元十四、五年至二十二年之间。葛晓音《王维前期事迹新探》认为此事当在王维离开淇上之后,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之前。陈铁民《王维年谱》则定在开元二十二年。姚奠中《唐诗札记》在辨析"山东兄弟"时提到"一般注者都没有深考王维当时的家,根本不在蒲州一带,而在嵩山之阳。"张清华在《〈王维年谱〉证补》中同意姚说,并作了进一步的补考,认为"王维确实在河南登封的嵩山居住过,具体地点在太室山东侧的王渡河。......王维居嵩山东溪时间应从少年十五岁以前起,至开元二十三年任右拾遗这段时间。"

            王维隐居淇上事,赵殿成《王右丞年谱》、陈贻焮《王维生平事迹新探》均未说明。王达津《王维生平及其诗》虽然亦未明示,然据其系王维《淇上即事田园》一诗于开元十七年可知,他认为王维隐居淇上与隐于嵩山同年。谭优学《王维生平事迹再探》认为此事当在开元十四、五年至开元二十二年之间。葛晓音《王维前期事迹新探》认为王维屏居淇上在三十岁(开元十八年)左右,可能他当时在这一带当个小官,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后来,她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又认为王维隐居淇上主要是得到当时在黎阳任县官的丁的资助。陈铁民《王维年谱》疑此事在王维官淇上后不久,即开元十六年。

            (3)隐居终南、辋川的年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