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在李白诗歌的艺术研究方面,人们也逐渐改变用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的理论模式来套的思路,开始从意象、结构、语言、声律、诗体、审美观、创作心理、文化价值等角度进行更新颖细致的探讨。同时人们还将李白与古今中外的许多诗人进行比较,试图寻找李白诗歌的艺术渊源、艺术魅力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共同的艺术规律。在具体作品研究方面,此时学界对《蜀道难》作意和主题的研究、对李白词真伪问题的讨论较之五六十年代都更为热烈和持久。
在作品考订和整理方面,八九十年代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二十年间,除出版了十几部李白诗选、文选,还先后出版了《李白集校注》、《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等三部各有特色的李白全集的新整理本,充分全面显示了本世纪李白作品整理和研究的实绩,同时也为李白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和开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李白研究史上,本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李白研究会的成立、李白研究刊物的出版和李白学的初步创建等方面。1985年5月在安徽马鞍山市召开了"中日李白诗词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有人提出成立"中日李白诗歌研讨会"。经过有关方面和全国李白研究专家们的共同努力,1987年11月成立了"中国李白学会",并决定出版会刊《李白学刊》(后改名《中国李白研究》),学会秘书处和会刊编辑部都设在马鞍山市的"李白纪念馆"内。到1998年为止,李白研究会共召开了六次年会暨李白研究国际研讨会,先后出版了会议论文集一部、会刊九部、相关论文集一部。除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建立了李白纪念馆,成立了李白研究所,四川省的江油市、湖北省安陆市、山东省济南市也都建有李白纪念馆和李白研究机构。其中江油市李白纪念馆先后举办李白研究学术会议多次,出版《李白研究论丛》两辑;湖北安陆编辑出版了《李白在安陆》等著作;山东济宁李白纪念馆也出版了《李白在山东论丛》等著作。
可以说,在本世纪最后的二十年中,李白纪念活动和学术讨论遍地开花,使李白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
第二节 李白生平研究
在本世纪的李白研究中,生平研究取得的成绩最为骄人。近百年中,先后出版了十几种李白年谱,传记更多,探讨李白生平的专题论文难计其数。这些成果又主要是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的。
一、出生地问题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李白的出生地持有不同的意见。本世纪学界对李白出生地的看法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蜀中说 在李白生地的诸说中,此说出现最早。它最先是由明代杨慎提出来的,清人王琦也对此说持首肯态度。本世纪初,黄锡珪在其《李太白年谱》中同意王琦提出的"神龙"为"神功"之讹的说法,认为到武后时,李家子孙已还内地,于蜀之绵州彰明县内之青莲乡安家,李白也当生于此地。此说后来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响应,戚维翰的《李白研究》、苏仲翔的《李杜诗选·导言》、复旦大学中文系选注的《李白诗选·前言》、王伯祥的《增订李太白年谱》、胥树人的《李白和他的诗歌》、裴斐的《评李白出生碎叶说兼及其籍贯问题》都沿用此说。
西域说 李宜琛在1926年5月10日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李白的籍贯和生地》一文,通过对李白生卒年的考订,认为"李白不生于四川,而生于被流放(窜)的地方",也即李家被流放的西域碎叶。九年以后,陈寅恪又发表了《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一文,认为李白是生在西域的"咀逻私城",在他五岁的时候,由他的父亲带回到巴西的。一年之后,《逸经》上先后发表了三篇涉及到李白出生地问题的文章,即胡怀琛的《李太白的国籍问题》、《李太白通突厥文及其它》、幽谷的《李太白――中国人乎?突厥人乎?》,它们都肯定李白生于西域。其中胡怀琛文在引《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后说:"李白先世所流寓的地方,疑是在咀逻私城南面十余里的地方",即素叶(今中亚碎叶)之西八百五十里。此说后来得到了相当多学者的赞同,如李长之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詹锳的《李白家世考异》、俞平伯的《李白的姓氏籍贯种族的问题》、张书城的《李白先世流放焉耆碎叶》、李从军的《李白出生地考异》等。其中,张书城、李从军文都专门针对郭沫若提出的李白生于中亚碎叶说,对西域碎叶说进行了补充论证。他们通过对李序、范碑中"条支"、"碎叶"地望的考异,得出李白出生于邻近鄯善郡的焉耆碎叶,即今新疆境内博斯腾湖畔的库尔勒和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而钟兴麒的《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位置新探》则认为李白的出生地碎叶既不在中亚的巴尔喀什湖,也不在焉耆,而是在今哈密附近的三堡。
中亚碎叶说 此说是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提出的。他认为碎叶在唐代有两处,一为中亚碎叶,一为焉耆碎叶,焉耆筑于高宗调露元年,而《碑文》标明是"隋末",故李白的生地是中亚碎叶,而非焉耆碎叶。郭沫若此说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响应。如余恕诚的《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的又一确证》、殷孟伦在《试论唐代碎叶城的地理位置》、周春生的《李白与碎叶》、陈化新的《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补说》、朱方《唐代"条支"地望质疑》都赞成李白生于中亚碎叶的说法,有的对此说的一些细节错误作了修正,如《江汉论坛》1981年第1期发表的耿元瑞的《李白家世问题郭说辨疑》,除了指出郭沫若说的条支的地望不准确之外,还考证了碎叶城的地理应是苏联托克马克之西、伏龙芝东的坎特。此后出版的一些李白研究著作、文学史著作也纷纷采用此说。如王运熙、李宝均的《李白》、刘忆萱、管士光的《李白新论》、乔象钟、陈铁民主编的《唐代文学史》上册等。
其他说法 除上述三说,人们对李白的出生地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如吴汝滨的《李白》认为"李白生于陇西,长于蜀,客居于山东"。刘友竹《李白的出生地是条支》则认为李白生于"条支",而唐代"条支"的地望"在今阿富汗中都一带,其治所就是昔之鹤悉那,今之加兹尼",稍后发表的康怀远的《对〈李白的生地是"条支"〉的一点补充》也完全同意这种观点,并为之进行补正。而刘开扬的《李白在蜀中的生活和诗歌创作》中则认为李白《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称"奔流咸秦,因官寓家"乃指长安,由此推论李白生于长安。
二、家世问题
和生地问题一样,学界对于李白的家世问题也是见仁见智,各呈异说:
唐室宗亲 此说来源甚早,李白本人在诗中就说过自己是唐宗室,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铭序》和《新唐书·李白传》也都认为李白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本世纪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孙楷第、麦朝枢、王文才、李从军等人。孙楷第在《唐宗室与李白》一文中指出,虽然范传正和《新唐书》说李白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明显有误,但是李白确实与唐室诸王同宗,李白先人徙西域是因坐杨、豫、博党得罪。麦朝枢的《关于"李白的姓氏籍贯种族问题"》和王文才的《李白家世探微》也认为李白确系李暠之后,王文且指出李白先世与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李轨同属陇西姑臧大房,或许曾卷入李轨与李渊的斗争,并因此而远遁。李从军的《李白家世考索》也完全同意李白为唐宗室的观点,但他认为李白先人(当是祖父)为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谋迎中宗的唐宗室十二人之一,事败被杀,李白的父亲流雟州,而后又由配流之地外逃至西域的。九十年代以后,仍有一些学者撰文认为李白系唐室宗亲或为唐宗室,如刘伯涵的《李白先世新探》、徐本立的《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补证》等。
胡人 此说起于陈寅恪。他在《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中指出,在当时"一元非汉姓之家,忽来从西域,自称其先世于隋末由中国谪居于西突厥旧疆之内,实为一必不可能之事","则其人之本为西域胡人,绝无疑义矣。"此说后来的支持者有詹锳,他在《李白家世考异》中认为,"白之家世或本商胡,入蜀之后,以多赀渐成豪族"。近来日本学者松浦友久也持此说。他在《李白的出生地及家世》一文中通过对各种说法的逐一考辨,最终认为李白出生于西域异族家庭,至于属于什么民族,仍然难以断定,"恐怕应当看作是与汉族同一个系统的蒙古族,或者至少是以此为基础的混血的异族出身吧!"
胡化之汉人 胡怀琛在《李太白的国籍问题》中指出,李白的先世曾寓居在呾逻私城的南面十余里,是突厥化的中国人。后来,幽谷在《李太白与宗教》、《李太白――中国人乎?突厥人乎?》中也都认为李白先世谪居西域太久,以致太白之父已成突厥化之汉人。俞平伯的《李白的姓氏籍贯种族的问题》也认为,李白自认为是中国人这一点不应该错,只不过因为他家久住西域,所以胡化程度很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