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143章

第143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如安旗的《李白诗新笺》、《李诗咀华――李白诗名篇赏析》、裴斐主编的《李白诗歌赏析集》、刘开扬的《李白诗选注》、  郁贤皓的《李白选集》、詹锳的《李白诗选译》等。

            其中,安旗《新笺》对《蜀道难》、《长相思》、《梁园吟》、《梁甫吟》、《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著名的作品加以笺释。《咀华》赏析李白将近八十首诗作,大凡李白的诗作名篇都已收入,且按创作年代编排。裴斐主编的《赏析集》收集了80多位作者撰写的119首诗歌的赏析文章,书后附有《李白年谱简编》。郁贤皓《选集》打破了以前李白作品选本只选诗歌不选文赋的做法,首次诗文并选,选录李白作品三百多篇。本书也根据作者对李白生平和诗文多年的研究,对二百四十多首诗歌及选录的全部文章作了编年。每篇作品后,还选录了历代评笺,评笺后有作者的按语,都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领悟诗艺。詹锳的《选译》则在李白诗的今译方面作了可贵的尝试。

            另外,《唐诗鉴赏辞典》收入胡国瑞等撰写的李白诗歌赏析一百一十余首,霍松林、林从龙选编的《唐诗探胜》收入吴小如等撰写的李白诗歌赏析多篇,都促进了李白诗歌的普及。

            李白诗文的辑佚和辨伪  近二十年来,一直有学者在进行李白诗文的辑佚和辨伪工作。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吴企明先后发表了《试论李白诗的考辨工作》、《李白诗辩证拾遗两题》、《〈草书歌行〉是李白写的吗?》、《论〈文苑英华〉中的李白诗》等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了李白作品的辨伪问题。  另外,吴企明还对李白集中的重出诗逐首加以甄辨,写出了《论李白集中的重出诗》。都为李白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较为可靠的资料。

            以后涉及这一问题的文章还有黄瑞云《李白三首诗的系年及真伪考辨》、郁贤皓的《黄锡珪〈李太白年谱〉附录三文辨伪》、《李白诗的辑佚和辨伪》、刘友竹的《〈僧伽歌〉非伪作辨》、魏炯若的《李诗辨伪二题》、王辉斌的《〈江南逢李龟年〉为李白作》、朱宗尧等《敦煌写本残卷中李白诗歌校记》、刘崇德的《李白〈猛虎行〉、〈草书歌行〉新考》、启功的《"太白仙诗"辨伪》、何林天的《李白诗辨伪》等。

            李白集的版本研究  八十年代以后,对历代李白集的版本情况进行全面探讨的成果主要有万曼的《唐集叙录·李翰林集》、申风的《李集书录》等。

            宋本李白集的版刻和流传情况,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这方面的文章较多,主要有朱金城的《谈日本影印的宋本〈李太白文集〉》、杨桦的《宋甲本宋乙本〈李太白文集〉为同一版本》、周道贵的《北宋刻本〈李太白文集〉的影印出版》、詹锳的《宋蜀本〈李太白文集〉的特点及其优越性》、房日晰的《宋本〈李太白文集〉三题》等。

            对元明清三代李白集版本的研究文章则有王定璋的《〈瑶台风露〉――新发现的李白五古精选精批手抄本》、朱金城的《略论清人王琦的〈李太白集注〉》、詹锳的《题名〈李翰林集〉的三种不同版本》、詹锳、杨庆华的《〈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及其不同版本》、詹锳、葛景春的《元明两代白文无注本〈李太白集〉提要》、濮禾章的《述〈李诗纬〉》、杨羽翎的《〈李白诗醇〉简述》、〖日〗芳林弘道的《元版〈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与萧士赟》。

            1900年敦煌遗书发现后,人们从伯氏二五六七《唐人选唐诗》残卷内录出李白诗四十三首,它比目前传世的宋蜀本《李白集》要早二百年以上,是极其珍贵的唐人手抄本。所以从本世纪初开始,就有学者对这一部分李白诗进行了整理。如罗振玉在《鸣沙石室佚书》中收有此书的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编选的《唐人选唐诗十种》中也收有影本和迻录本。黄永武的《敦煌所见李白诗四十三首的价值》一文,不仅收有全部录文,还与今本作出详细的勘校。

            对敦煌写本残卷中李太白诗进行研究的成果主要有杨雄的《敦煌写本李白诗刍议》和张锡厚的《敦煌本〈李白诗集〉残卷再探》。其中杨雄文将敦煌遗书伯二五六七、二五五二唐人选唐诗写本残卷中的四十四首李白诗,与今本李白集对校,还将之与殷璠《河岳英灵集》相比较,发现敦煌本较殷璠本更接近原作。张锡厚文认为,敦煌本《李白诗集》残卷极有可能是独立存在的传本,从中可以看出宋元以来对李白作品的改动之迹。该文还指出,《唐人选唐诗》和黄永武文中的录文本都与原卷有不符之处。

            李白集的全面整理  作为一个世纪以来李白研究的成果的集中展现,八、九十年代学界先后推出了三部对李白全集重新全面整理的巨著。

            瞿蜕园  、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是继王琦注本后的又一部《李白全集》的校注本。该书以乾隆二十三年刊行的王琦注的《李太白文集》的早期印本为底本,并用宋甲本、宋乙本等九种善本,参以唐宋两代重要总集及选本(包括敦煌残卷)进行校勘,纠正了王琦本中校勘方面的不少错误。注释及评笺部分,除以杨齐贤、萧士赟、胡震亨、王琦四家为主外,并旁搜唐、宋以来有关诗话、笔记、考证资料,以及近人研究成果,复加以笺释补充与考订其中之谬误,发明之处亦多。第三十卷"诗文补遗",除王琦所辑者外,复增辑《鹤鸣九皋诗》、《题上阳台》等诗文若干。另外,该书在李白诗文的系年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首次提出李白两入长安及游邠坊问题,在注释《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等诗时,对王琦等传统的天宝初一次入长安说提出了疑问。该书充分体现了本世纪前八十年李白研究的新成果,同时又为本世纪最后二十年李白研究进入全面繁荣的新阶段作了很好的准备,因而在李白研究进程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安旗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在校勘、注释和评笺方面充分吸收了瞿蜕园、朱金城著及今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但最大的特点和成就是对李白诗文的编年。该书一改过去李白全集多为分类注释的做法,将李白现存诗文大部分(达百分之八十五)按照创作时间的先后进行编排(有少部分列为未编年诗和未编年文)使得李白的生平经历、思想脉络、作品真谛、创作规律较为清楚地显现出来了,因而也为读者认识一个活生生的、发展变化的李白及其诗,提供了方便。

            詹锳主编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作为这三部巨著中最为晚出的一部,充分借鉴和吸收了前两部著作的成果和优点,因而在校、注、评、释诸方面具有总其成的性质。在校勘方面,该书以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宋蜀本《李太白文集》为底本,参校的总集和选集达十七种之多。其所用的版本,几乎包容了现在所能见到的全部李白诗文集。注释部分,广搜博引,对李白诗文中有关佛教、道教的部分,用力最多,纠正了王琦注本中的不少错误。集评部分,兼收并蓄,收录了自宋以来各家对李白诗所作的品评,有的是从海外孤本中录取的。备考部分本着"片言不遗"的精神,吸收了今年来各家研究李白的成果,      对古人的一些错误的看法,也一并收录了。所以,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本世纪李白研究成果的结晶,代表和体现了世纪末《李白集》整理的新水平。

            李白研究资料的整理  除了前文所述的各种李白选集、全集中多收有各种李白研究资料,裴斐、刘善良还整理出版了《李白资料汇编·金元明清之部》,郁贤皓主编的《李白大辞典》也具有资料整理的性质。另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著的《唐代研究指南·李白的作品》,具有作品索引的性质,极有助于研究者的检索。类似的著作还有乐贵明编著的《全唐诗索引·李白卷》。                                                              

        第八节    李杜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但自唐代以来,人们多喜将他们并论,更有学者对他们的进行比较,以致很多诗评家都卷入了对李杜孰优孰劣的争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虽然学界还存在着李杜优劣论,但人们更喜探讨李杜之间的交谊、李杜诗歌思想和艺术之异同。

            一、李杜之交谊和相互影响

            本世纪较早探讨李杜交谊的学者是闻一多。他在《杜甫》一文中用饱含感情的笔墨,描述了李杜二人的交往和友谊。如他在写到李杜第一次会面时说:"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四十年代,陈叔渠在《唐代两大诗人的风义感及其他》中也论及李杜之交谊。他认为,"杜甫对于李白,一片怜才之忱,在他的诗中,时时可见";"最奇怪的是,李白对于杜甫,却是很为冷淡","这可见老杜的怜才爱友,一热烈至诚,出于无情的了。"

            五十年代,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较为细入地探讨了李杜之间的交谊。他认为,"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倾心的诗人",而其因素又有政治和诗歌两方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