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142章

第142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探讨李白与谢朓之关系的文章主要刊登在茆家培、李子龙主编的《谢朓与李白研究》中,该书收有探讨李白与谢朓之渊源关系的文章多篇,如王运熙的《李白推重谢朓诗》、周本淳的《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析》、莫砺锋的《论李杜对二谢山水诗的因革》、陶道恕的《谢朓李白山水抒情诗合说》、李戎《从李白尚友谢朓说开去》、葛景春的《李白与谢朓的山水诗》、王定璋的《诗坛飘逸两俊杰》。其中王运熙和周本淳文都认为李白之所以特别推重谢朓,有宣城山水之美及谢诗之善于写景的因素。莫砺锋文则指出,在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中,李、杜与二谢之间体现出一种深刻的因革关系。在对二谢诗句的借鉴中,李白是因多革少,杜甫则因少革;李白写山水的五古中多排偶体现了向二谢诗的复归,杜甫在五古中少用排偶而将此手法用于律诗则体现了对二谢诗的变革;李白的山水诗中处处有诗人的影子在,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这是李白在小谢诗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独特风格,杜甫则对大谢的山水诗深有会心,但是杜甫笔下的山水形象更加奇伟不凡,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

            类似的文章还有宋绪连的《李白低首谢宣城》,该文认为,谢朓诗的发唱惊挺、飞腾而入的发端手法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合乎李白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脾味,故为李白所吸取、发展;太白又折心于小谢芙蓉出水的清新自然之美,以之作为自己追求而艺术境界。

            另外,探讨李白与六朝诗人之关系的文章还有高树森的《"元嘉之雄"与盛唐"诗仙"――谢灵运与李白山水诗之比较》、阮庭瑜的《论"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等。

            李白与乐府民歌    乐府诗在李白诗歌中成就最大,所以探讨李白对乐府民歌艺术养料的汲取的文章也就出现了,如王运熙的《李白怎样向汉魏六朝民歌学习》、蔚家林的《论民间文学对李白诗歌的影响》、赵怀德、赵晓霞的《李白对乐府的继承和发展》、陈节的《李白诗中民间文学精神的再现》等。其中王运熙文从思想、题材和艺术等方面探讨了李白向汉魏六朝民歌学习的成果。蔚家林文认为李白创造性地运用了劳动人民创造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学习民间歌谣,从中吸取营养,进一步解放了中国的诗歌;学习民间文学语言,吸取人民群众语言刚健清新的乳汁。陈节文则指出,高度浓缩民间传说的内容,借古讽今、指陈治乱盛衰,是李白常用的手法之一;其寓言式的诗歌,寓理于风趣、幽默的笔墨,整齐、和谐的形式之中,既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寓言的优秀传统,又丰富了诗歌的创作领域。

            另外,张瑞君的《李白与古诗十九首》独辟蹊径,探讨了李白与《古诗十九首》之间的艺术传承关系,认为李白对《古诗十九首》的仿作很多,无论是精巧自然的构思,还是贴切生动的比兴,处处可以看到李白继承发展《古诗十九首》的巨大成就。

            二、李白诗歌与唐代诗人的比较及其在后世的流传和影响

            本世纪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将李白与同时代诗人或后世诗人作比较研究的成果很多,还有学者探讨了李白诗歌在域外的流传和影响,将李白与外国诗人进行比较,也不乏其人。

            李白与唐代其他诗人之比较  将李白与唐代诗人进行比较的文章主要有:吴明贤的《李白与陈子昂》、林继中的《情趣·理趣――李白、王维山水诗比较》、房日晰的《李白与王昌龄七言绝句的比较》、黄益元的《李白王昌龄七言绝句的比较》、张国伟的《李白王昌龄绝句艺术比较探索》、杜承仪的《李白李贺艺术比较论》、房日晰的《李白李贺诗歌艺术比较论》、张式铭的《"三李"诗论纲》、周汝昌的《说唐诗"三李"》、姜光斗的《论李白对韩愈奇险诗风的影响》、阮廷瑜的《李白诗对温庭筠五律的影响》等。

            其中周汝昌文认为,"三李"是唐代诗人中最突出的"纯诗人型作手",三人都有才,但李白是才气,李贺是才思,李商隐是才调。他认为,李贺的风格"全然来自太白","他不多写律绝,而特擅歌行,你看他那气势、格调,包括书生不得志的感慨,八荒万古的艺术想象力,无不与太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独立的价值却是自辟鸿濛,别有天地,与太白混淆不得。"姜光斗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李白对韩愈诗风的影响:李白那天马行空、不可拘勒的浪漫主义精神、对雄伟、高大、神奇、瑰丽、悲壮的意象追求、以文为诗、诗句散文化、李白最擅长的诗体七古与五古等。阮庭瑜文从结句、起结句、层次清晰、作意相同、用事、联中无动词、联中著色等七个方面分析了李白诗对温庭筠五律之影响。

            对后世诗人之影响  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日〗佐藤一郎的《李白对李攀龙、王世贞及荻生徂徕的影响》、葛景春的《文坛千古两谪仙――李白苏东坡比较研究》、金振华的《李白与李清照诗歌的共通处》、王晋光的《李白对王安石的影响》、赵维江的《毛泽东与唐代大诗人李白》等。

            在域外的流传和影响研究李白诗歌在域外的流传和影响,或者将李白与外国诗人作比较研究的成果也很多。

            涉及李白诗歌在朝鲜、日本等东方国家的影响的文章主要有:张振国等《东瀛儿女爱李白》、王丽娜的《李白诗在日本》、〖日〗山下一海《李白对松尾芭蕉的影响》、朴忠禄、紫荆的《李白对朝鲜诗歌的影响》、吴绍鐖、宁海的《李白对高丽时期汉诗发展的影响》等。

            介绍日本、韩国的李白研究情况的文章则有:张采民的《现代日本李白研究综述》、邝健行的《韩国诗话中论李白诗新义举隅评析》、郁贤皓的《松浦友久李白研究述评》等。

            介绍李白诗歌在西方国家的流传和影响的文章则有:王丽娜的《李白诗歌在西方(上)(中)(下)》、王丽娜的《美国对李白诗歌的翻译与研究》、詹锳的《评英人阿瑟·韦里著〈李白之生平及其诗〉》。

            而将李白诗歌与西方诗歌进行比较的文章则有:杨铁原的《李白诗歌的崇高美与西方艺术崇高美的比较》、阮珅《大鹏和云雀――从一个角度看李白和莎士比亚》、葛景春的《东方诗仙和西方诗魔――李白与拜伦比较研究》、葛雷的《波兰诗与李白诗的比较》等。                                                              

        第七节    李白作品集和研究资料整理      

            本世纪的李白诗文的整理工作,无论诗在诗文的系年、考辨、注释,还是在作品的全面整理、集评,抑或是在李白集版本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一、本世纪上半叶

            在本世纪上半叶,虽然未有学者对李白的诗文作品进行新的全面的整理,但是对李白诗文的选注、辨伪、系年以及英译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世纪上半叶出版的李白诗选主要有高铁郎的《李白诗选》、胡云翼的《李白诗选》、傅东华的《李白诗》、余研因的《白话注解李白诗选》、中华书局的《音注李太白诗》等。其中,高铁郎著系就清曾国藩《十八家诗钞》所选李白诗校点而成;傅东华著选注李白诗164首,对李诗中的地点、人名和典故加以注释,简明扼要;《音注李太白诗》系就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所选李白诗音注而成。

            詹锳是本世纪上半叶对李白诗文进行着力整理的少数学者之一。他先是发表了《李白集版本叙录》一文,据各家叙录及亲自经眼的历代的李白集的版刻源流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对各种版本一一评其优劣,文后还列有一《版本源流简表》,极有助于李白集的进一步整理。稍后,他又发表了《李诗辨伪》,对李白集中的《长干行第二首》、《少年行》、《三五七言》、《戏赠杜甫》等十五题十六首诗作和《比干碑》文一篇的真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二、五六十年代

            五六十年代出现了一些新的李白作品的选注本,如舒芜选注的《李白诗选》和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李白诗选》,这两部著作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强调了李白诗歌中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也即体现了"人民性"的作品。后者在体例上有所创新,首次将所选的李诗中可以考订作年的作品进行了编年。

            此阶段李白诗文整理的最大的收获还是对李白诗文的系年。晚清学者黄锡珪在本世纪初就撰成了《李太白年谱》和《李太白编年诗目录》,但正式出版,却是在半个世纪以后。黄锡珪在其《年谱》的每年事迹后都加有按语,排列了该年李白所写的作品;在《目录》中则将能够编年的李白诗作都排列出来了,此举实为首创。同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詹锳的《李白诗文系年》,该书中采取文史结合的方法,互相印证,把李白三分之二以上的诗文作了编年、笺释,并详加考证。

            三、八九十年代

            对李白诗文进行整理的高潮是在本世纪最后二十年内出现的。此一时期,无论是诗文的选注、笺评、编年还是辨伪、辑佚,都较之以往任何一个阶段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三部新的对李白全集进行全面整理的成果的出现,可谓是前此李白作品整理工作的集大成。

            李白作品的选注和普及  八九十年代,为了适应普通读者赏读李白诗歌的需要,出现了好几部李白诗文的选注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