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三、七十年代末以后
从1978年开始,我国学术讨论逐渐正常化,李白词真伪问题的讨论又迅速开展起来,参加讨论的文章之多,范围之广,都是前两个阶段不可相比的。
否定论 八十年代以后认为李白词为伪作的学者,有袁行霈、吴企明、黄刚、刘永济及台湾学者杨胤宗等人。
袁行霈在其《古都长安的历史画卷――李白〈忆秦娥〉赏析》中从《忆秦娥》一词的意象和风格上来判断,此词出于晚唐人之手。吴熊和、蔡义江、陆坚等人在《唐宋词探胜·菩萨蛮》中也认为此二词"皆疑为唐末五代人所假托"。黄刚的《李白两首词真伪之我见》对李白二词完全否定。他认为此词亦非晚唐人所作,疑是宋人所作。台湾学者杨胤宗的《李白填词考》也力证《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不是李白之作,而绝类晚唐温飞卿所作。
不但李白的长短句词被视为伪作,就是李白的三首《清平调词》也有人认为是伪作。如吴企明在《李白〈清平调〉词三首辨伪》中说,"《清平调》三首,出自小说家韦叡之手,假名李白,根本不是李白的作品。"
肯定论 1978年初,唐圭璋、潘君昭在《论词的起源》一文中,又重申了唐在解放前所提出的李白作《菩萨蛮》《忆秦娥》等词的观点。此后,主张或赞同李白有可能作词的学者还有孟庆复、李廷先、何满子、李汉超、庞石帚、陈尚君、葛景春等人。
李廷先在《〈李白清平调词三首辨伪〉商榷》中对前引吴企明文中所说的杨玉环在天宝三载被潜纳进宫、杨玉环在当女道士时不可能公开随侍玄宗左右、《清平调》词句叙事涉于虚妄,典故运用失当以及乐律、《松窗录》的史料价值等问题进行商榷,证明李白词中所写为眼前景、眼前事,并不虚妄。何满子的《李白〈菩萨蛮〉赏析》针对"中唐以前,词尚在草创期,这样成熟的表现形式,这样玲珑圆熟的词风,不可能是盛唐诗人李白的手笔"这-说法进行质疑。李汉超的文章《论李白〈忆秦娥〉》,则对《忆秦娥》一词做了详细的考证,确认此词为李白所作。庞石帚也对伪作说作了批驳。他先从风格方面对《菩萨蛮》、《忆秦娥》二词做了新的论证,说李白诗与此二词意境、语言相似的颇多。近人论证《菩萨蛮》等确为李白所作,最有力的一条论据是天宝末年崔令钦所著《教坊记》中有《菩萨蛮》的曲名,以证李白时已具备作词的条件。但崔令钦与李白关系如何,不为人们所知。陈尚君《李白崔令钦交游发隐》一文,则探索了两人的密切交游关系。陈文指出,李白《赵公西候新亭颂》文中的"宣城令崔钦",《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江上答崔宣城》诗题中"崔宣城",就是著《教坊记》的崔令钦。崔令钦曾为李白题过画像,还曾为李白家乡故居陇西院写过记。从李白给崔令钦的诗来看,两人的关系十分密切。陈指出:"崔李交游不仅间接指示了李白与音乐机关教坊的关系,也提供了李白作词的新的佐证。"后来,葛景春的《李白词二首新证》则从版本学的角度入手,认为北宋乐史、宋敏求《李翰林集》确实收录过 《菩萨蛮》、《忆秦娥》两首词,继而,作者又以《湘山野录》记载魏泰见过载有《菩萨蛮》的"古本"李集为旁证,从而得出《菩萨蛮》与《忆秦娥》二词确实为李白所作的结论。
真伪并存论 主张李白词真伪并存的有施蛰存、周圣伟。他在《读李白词札记》中认为李白是作过词的,但所作长短句词不是《菩萨蛮》、《忆秦娥》等,而是《清平乐》四首。并对传为李白词的作品,一一进行考证,他的结论是:"《清平调辞》三首、《秋风清》一首、李白歌诗也,今列于词。《清平乐》四首,李白词也。《连理枝》二首、《菩萨蛮》、《忆秦娥》各一首,此宋人所撰,依托李白者也。《桂殿秋》二首,乃李德裕所撰《步虚词》,误属李白者也。"周圣伟的《从诗与音乐的相互关系看词体的起源与形式》亦赞同施说。他说:"尽管至今对《忆秦娥》、《菩萨蛮》二词是否李白所为还持有异议,然而他的《清平乐》四首歌辞平仄贯通如一,却的确是现存作品中的一个显著先例。"
第六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渊源和影响
一、李白诗歌的艺术渊源
综合探讨 本世纪从总体上探讨李白诗歌艺术渊源的文章主要有唐钺的《李太白模仿前人》、范民声的《李白怎样向古人学习》、胡国瑞的《李白诗歌与其前代的继承关系》、〖日〗泉清一《李白诗的魅力及其先行文学》等。
其中唐钺文根据《李太白全集》内的王琦注及附录,初步分析了李白诗文创作中的模仿前人之处。范民声文首次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李白对前人文学创作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指出李白的一部分乐府诗虽是学习曹植和鲍照的,但他在吸收曹鲍的主要精神之外,还有着豪放、飘逸的特色;在描写自然景物的诗篇中,他突破了前人的限制,而把自己整个情感、整个生命和大自然拥抱在一起,达到了融合无间的地步。李白的《古风》虽然以阮籍《咏怀》、左思的《咏史》、陈子昂《感遇》为范本,但感情更加奔放,态度更加明朗。至于在遣词造句、设意布景等技巧方面,李白也都有他自己的创造性,处处表现出他自己的独特风格。
泉清一文则认为永明体的声调给李白的诗有很大的影响,是谢灵运、沈约、谢朓、庾信等诗人涵养了李白诗的声调和对偶感,而李白较喜欢采用近体五言律诗的对偶中一般较少采用的反对,则体现了刘勰的"反对胜于正对"之意
李白与庄子、屈原清人龚自珍在《最录李白集》中评论李白诗歌时曾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所以本世纪学界在探讨李白诗歌的艺术渊源时,也喜欢追寻李白与庄子、屈原之间的承传关系。如王运熙的《并庄屈以为心》和陶道恕的《略论庄屈对李白歌行诗的影响》两文,是直接研究庄屈对李白之影响的文章。其中,王运熙文指出,李白把屈原的积极入世精神和庄周的消极避世态度,用"功成身退"的口号统一起来,在这对矛盾中,功成是前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即首先要建功立业,然后才能甘心隐退。陶道恕文则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探讨了庄屈对李白歌行诗的影响,作者认为,李白深得庄周文贵独创的精髓,也很符合屈原"发愤以抒情""陈志"的要求。他的歌行大、中、小型结合,单篇与组诗结合的特点,正体现了庄周大型与中小型篇章结合,屈原单篇与组诗结合的艺术经验;李白歌行诗的语言,固然是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观点的体现,但雄放纵恣的笔调,参差错落的句式,也很得力于庄、屈作品的启发。
专门探讨庄子对李白影响的文章则有陶白的《李白与庄子及其他》、韩式朋的《谈李白诗歌艺术对庄子散文的继承》、葛景春的《李白诗歌与庄子美学》等。其中,韩式朋文认为,李白的诗歌艺术从《庄子》中汲取的营养比任何一部作品都要多,这主要体现在形象描绘的壮观生动、"意接辞不接"、个性表现的傲岸狂放以及语言特点、美学思想等方面。葛景春文则认为,李白与庄子作品的风格之所以很相似,都具有"逸"和"神"的特点,除了他们都具有卓越的文学才能、浓厚的浪漫气质、傲岸的个性特征,还因为他们在美学观点上也有不少共同之处,如自然美、壮大美、"五言美"以及率真美等。
专门探讨屈原对李白之影响的文章则有:黄炳辉、庄如顺的《试论李白对屈原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和发展》、耿元瑞的《屈原与李白――谈李白诗笔写屈原》、葛景春的《李白与屈骚精神》等。
李白与魏晋南北朝文 李白诗歌深受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所以李白对魏晋六朝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本世纪学者所热衷探讨的问题。
从整体上研究李白与魏晋六朝文学之关系的文章主要有:裴斐的《李白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陶新民的《魏晋审美观与李白诗歌》、陈正宏的《李白诗歌与齐梁文风》等。其中裴斐文认为李白受庄子和屈原影响往往经过魏晋六朝的中介。该文还将魏晋六朝诗人分为阴柔美和阳刚美的两类,说当他歌咏自然山水时多受前类诗人影响,感叹人事和抒发政治愤懑时多受后类诗人影响;小篇(律、绝)多受前类诗人影响,大篇(乐府、古诗)多受后类诗人影响。但李白与六朝诗人亦有别,如六朝但有清真之句,而殊乏清真之篇,李白的诗篇则浑融一体而非仅有佳句。陶新民文则从"意在言外与遗骸传神"、"一往情深"、"清真自然"三方面探讨了魏晋审美观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专门分析陶渊明对李白之影响的文章则有:袁以涵的《陶渊明和酒和李白》、陈钧的《李白与陶渊明》、周唯一的《陶渊明李白饮酒诗之比较》等。其中袁以涵文的内容参见本文第二节"李白的思想和性格"的"李白与酒"部分。陈钧文则从饮酒、傲视权贵、社会理想、用世之心、艺术特色等方面,对李白和陶渊明进行了比较研究。
李白与谢朓在六朝诗人中,谢朓无疑最受李白研究学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