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155章

第155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研究杜甫古体诗的文章则有:王锡臣的《论杜甫的七言歌行的特点》、金启华的《论杜甫的七古》、西鲁的《浅谈杜诗七古押韵艺术》、金启华的《论杜甫五言古诗(一)(二)》、黄玉顺的《杜诗古体叶韵考》、葛晓音的《论杜甫的新题乐府》、马承五的《乐府诗的体式嬗变与创格――杜甫"新题乐府"论(形式篇)》等。

            其中,金启华前文从题材和艺术手法上对杜甫七古作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其取材是极为广阔而又丰富,几乎包罗万象;写作技巧,更是千门万户,变化莫测;其谋篇,有长篇巨制,短制组诗,有的工于发端,起得突兀,有的承转递接,曲折多变,有的收尾袅袅,韵味不绝;其用句,有时以散文出之,明白如话,有的以律句出之,凝练铿锵;其用韵,有时一韵到底,转折不衰,有的更换用韵,愈转愈精;其风格,有的沉郁,有的豪放,有的幽默讽刺,有的含蓄委婉,也是富于变化的。其渊源有自,而又衣被后昆,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七古诗中,确是集大成的。葛晓音文以极具说服力的统计和论述,着重探讨了杜甫写作新题乐府的自觉意识和独创性,澄清了一些以前一直没有明确解决的问题。如文章在重新界定"新乐府"和"新乐府运动"的前提下指出,杜甫反映时事的新题乐府共有31首。由杜甫开始形成的"歌"与"行"表现职能上的大致分工和杜甫明显效法汉魏古乐府取题的用意,充分表现了他写作新题"行"诗的自觉性。其原因:一是初盛唐"行"诗较少,富有独创性的杜甫选择"行"诗来发展自己的特色很自然;一是受盛唐复古思潮的影响,杜甫比同时代诗人更自觉地将新题歌行与恢复古乐府传统联系起来。杜甫新题乐府在艺术上对于古乐府的继承和独创,表现在以高度概括的场景描写展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对汉乐府单一叙事方式的突破和以古乐府神理创造新的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

            专论杜甫古体诗的著作只有马重奇的《杜甫古诗韵读》一部。另外,王锡九在其《唐代的七言古诗》一书中也较为细致、深入地探讨了杜甫七古在体裁、内容上的拓新和艺术成就。

            四、艺术渊源和影响

            艺术渊源  本世纪上半叶专论杜诗艺术渊源的文章极少,只有梁实秋的《杜审言与杜甫》一篇。

            五六十年代,学界对杜诗艺术渊源的探讨稍多了些,如萧涤非的《学习人民语言的诗人》、黄海章《对文学遗产继承的态度》、田本相的《转益多师是汝师――读杜诗随笔》、萧涤非、廖仲安的《别裁伪体  转益多师》、陈友琴的《略论杜甫对学习、继承和批评的看法》等。

            其中萧涤非文着重讨论了杜甫对民歌的学习和借鉴,他认为杜甫不但有效地使用了民歌的体裁,而且成功地借鉴了民歌的手法,更大量运用了通俗的词汇,"这三方面的总和,造成了杜甫诗的一个特质,便是生动性与素朴性。"萧涤非、廖仲安文则更为系统全面地探讨了杜甫对前人和当代诗歌艺术的学习和借鉴。他们指出,杜甫十分"重视《大雅》、《小雅》以及《离骚》中的那种爱国忧民、坚持正义的精神","也十分重视'比兴'";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精神,进一步创作了《兵车行》、"三吏"、"三别"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并且树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传统;对于齐梁诗人,杜甫是有区别的,"沈约的诗虽然并不高明,但他是新体诗的创始人,谢朓、何逊、阴铿、庾信,都是在不同程度上超越齐梁浮艳诗风的优秀诗人,所以我们不能把杜甫对这些诗人的赞美看作杜甫对齐梁诗歌的一般肯定","杜甫对前代遗产采取了比陈子昂、李白更为深入细致的批判继承的态度,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另外,杜甫对唐代和同时代诗人的评论,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他们还认为,"别裁伪体亲风雅",主要是表明他在诗歌思想内容上的主张,而"转益多师是汝师",则主要是表明他关于诗歌的语言、音律、形式的主张。

            八十年代以后,人们对杜诗艺术渊源的探讨更为深细了,相关的成果也更多。如,张志岳的《略论杜甫对魏晋南北朝诗歌的继承和发展》、陶道恕的《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鲍照愁绝倒――略谈鲍照诗对杜甫的影响》、陶道恕的《庾信文章老更成――杜甫学习庾信艺术经验浅谈》、徐有富的《杜甫学习陶诗风格问题》、张明非的《杜甫与六朝文学》、陈一新的《到底不是陶渊明――漫谈老杜部分草堂诗》、程千帆等的《杜甫集大成说》、毛炳汉的《论杜甫对屈原的继承》、黄珅《陶杜异同论》、邝健行的《杜甫对初唐诗体及其创作技巧的肯定和继承》、吴相洲的《庾信杜甫老成境界之比较》、杜晓勤的《庾信杜甫集大成之比较》等。

            其中,徐有富文认为杜甫入蜀后所写大量田园诗的平淡简易、淡泊闲静的风格是学习陶渊明;而于恬静自然之外,又有激昂沉郁,是学陶又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张明非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杜甫对六朝文学养料的汲取:首先是对文学社会作用的认识,其次是对于诗歌语言的锤炼方面,第三是律诗的写作方面。陈一新文通过分析和欣赏杜甫的一些写于草堂的诗歌,说明杜甫这一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与陶渊明相似,思想感情也与他相近,"作起诗来,不觉就有点五柳先生的味道",但作者又指出,不能因此而认为二人对人生的理解、或在旷达的程度上已经渐趋一致。杜甫有一种积极入世,执着人生的精神,为了排泄内心的莫大苦闷,当闲适时道机自露,写出一些"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这样"有理趣、无理语"的警句,"就诗论诗,固然绝妙,若就人论人,总不免扭捏作态,终逊陶令的率真,须知老杜虽极谙闲适之趣,奈何他非真正的旷达之人,这是他的痛苦和悲哀。"毛炳汉文认为杜甫对屈原的继承是多方面的:首先,继承了屈原的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成份,其次,继承了屈原的爱国思想,再次,继承了屈原的某些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和对以屈赋为代表的楚辞诗句词语的直接运用和点化上。毛文还指出,至今仍有人认为杜甫只是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与屈赋没有多少关联,甚至认为杜甫对屈原怀有成见,这些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黄珅文细致地考察了陶、杜之"真"在本质上的差异,并进而分析了他们在诗的境界、诗的景物形象、诗的风格特征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吴相洲文认为,老成不是杨慎以来一直被误解的一种风格范畴,也并非泛指一切成熟的创作境界,而是指意笔纵横驰骋的、气势不同凡近的那种写作境界,老成是他们创作上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在怎样表达意、兴,使创作臻于老成之境上,庾信和杜甫,有不自觉和自觉、浅和深、窄和宽、粗和细的区别。文章还从二人在创作上这种最高境界的对比,力图揭示出他们创作的同、异和成因。杜晓勤文也认为,庾信、杜甫诗歌集大成的过程具有相似性,他们基本上都是由崇尚绮丽、清新,向沉郁、老成发展的,而他们之所以最终能超越时人,集诗歌艺术之大成,又主要得益于他们后期精神境界的升华。但是,他们对儒学精神的理解并不相同,这又影响到他们诗歌集大成的程度及成就之大小。

            杜诗在后世的影响  八十年代以前,有关杜诗对后世文学影响的文章寥寥无几,主要有高熙曾的《杜诗给予南宋爱国诗人的影响》和萧涤非《杜甫研究·杜甫的影响》、金启华的《杜诗影响论》等。

            高熙曾文指出,杜甫的伟大成就,首先在于他以高度的艺术力量表现了自己对祖国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时刻关怀。他的不朽的爱国诗篇,不仅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八世纪封建社会的现实和时代精神,而且一直哺育着历代爱国诗人,成为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制外来侵略者的精神支柱。这种影响,在南宋时期和明清之际,表现得尤为突出。该文主要阐述了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人从杜诗中汲取的营养和力量,认为他们首先为杜诗中高度的政治性所感染,而且还开辟了新的诗歌境界,创造了新的语言风格;第二,他们从杜诗中吸取了自己所需要的"教化"、"六义",并以此来充实自己诗词中的爱国主义的和现实主义的内容;第三,他们在汇成南宋诗的时代风格前提下,各就杜诗,学其一体,加以革新,便形成了南宋诗的各个流派,以便尽可能地完成时代给予他们的艺术使命。萧涤非文则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两方面探讨了杜甫对后世的影响,他认为,杜甫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影响主要有三点:第一,杜甫发扬了现实主义精神并开拓了中唐以后以白居易为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使现实主义倾向在此后的诗歌中取得了支配地位;杜甫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后世诗人的教育作用也是很大的;第三,杜甫还继承和发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优良传统,教育了、激励了后代,特别是当外族侵略、外族统治时代无数的爱国诗人和民族英雄。杜甫艺术创作方面的影响也有三点:第一,杜甫创造了"即事名篇"的办法,为后代诗人创作现实主义的诗歌广开方便之门;第二,杜甫大量有选择地采取口语入诗,丰富了诗的语言,加强了诗的表现力,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巨大的;第三,杜甫忠实于艺术创作的态度,为后代诗人、文学家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