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其中金启华文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观点出发,分析了杜甫诗论中对于文学创作的认识,他说杜甫不但认识到现实生活与诗歌的关系,还进一步认识到怎样才能写出好诗,也即有生活、有知识、有技巧,才能写出伟大的诗篇。而且杜甫认为诗歌创作要有充实的内容,也必须有优美的形式,写完后还要和人讨论诗。总之,作者认为,杜甫对创作的认识,"就是这样完善而又精辟的。"马茂元文在肯定郭绍虞《集解》对《戏为六绝句》诗意的理解的基础上作了更深一层的探讨,他认为杜甫在古往今来的作家中,单单提出庾信和初唐四杰,实际上是对当时人们嗤点庾信、攻击四杰,也即否定六朝文学、反对近体诗的思潮的一种回应,而且杜甫在后三首中针锋相对地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在比较杜甫和陈子昂、李白的文学观之后,作者指出,陈子昂、李白等人"之所以不惜全盘否定六朝文学,其用意则在于提倡以风雅为典范的反映现实的文学传统;《六绝句》的结论,也是归于'亲风雅'。......不过杜甫的途径,要比他们广阔得多。"此文是首次将杜甫《戏为六绝句》作为一个具有中心论点的理论整体进行系统分析的文章。王运熙文也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杜甫的文学思想,他认为,"杜甫在诗歌理论批评方面,一方面强调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又注意艺术表现;一方面推重古体,另一方面又注意近体;一方面要求风格、语言的雄浑古朴,另一方面又重视清丽华美。这种眼界开阔、注意到艺术创作各个方面的特色,就构成了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和'转益多师'的理论原则。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杜甫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到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成就,不能笼统否定。"吴调公文则主要从杜甫的创作实践中探讨杜甫诗歌的美学观,思路比较新颖。他认为杜甫诗歌具有一种悲壮美,诗人悲壮的审美特性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从客观因素说,植根于风尘澒洞;从主观因素说,植根于诗人的美学理想――扭转悲剧而为喜剧的憧憬、不屈服于悲剧命运的拨弄,在寂寞中燃烧着的希望,是悲剧人物对喜剧的倾心。文章还分析杜甫的审美体验:第一,杜甫欣赏"静者心多妙",证明他把自己内心世界作为物色考察,沉潜于心波的底奥,了然于"神与物游"的过程,并找出感情的线索,化为缜密的意脉和律法;第二,杜甫不仅能把握思路,还能体察自己的内心节奏的回旋。杜甫的审美特性主要是沉郁,但不是没有豁达;主要是浑壮,但不是没有纤秾。
八十年代以后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学界重又对杜甫的文学思想、艺术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而且角度更多、方法更新。
此时对杜甫文学思想、诗歌理论进行综合探讨的文章很多,但是,大多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其中只有罗宗强的《浑涵汪洋兼收并蓄――杜甫文学思想刍议》、张柽寿 的《杜甫诗论刍议》、周振甫的《杜甫诗论》、罗根泽的《杜甫之思想及其对诗之见解(一)》、〖日〗吉川幸次郎的《杜甫的诗论和诗――在京都大学部最后的一次讲演》、康伊的《论少陵诗学的基本理论结构》、王运熙《杜甫诗论的时代精神》、莫砺锋《论杜甫的文学史观》、王辉斌的《三苦一神:杜甫的创作法门》等文章较有深度和新意。
罗宗强认为,杜甫文学思想的一个特点是他艺术上的集大成和理论上的主张"别裁伪体"、"转益多师"。"亲风雅"实际上就是重兴寄而在创作实践上表现为写时事写实的倾向,他的"转益多师"全都服从于这一主要倾向。文章还论述了杜甫这一文学思想的历史意义,"一方面,在满目疮痍的社会生活中,把文学从侧重于发抒个人情怀襟抱引向写民生疾苦,从理想引向写实,给文学创作开拓了空前广阔的视野。一方面,他又总结了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主张对诗的各种艺术表现力作自觉的探讨与追求。无疑,他的文学思想反映了文学发展的趋势,有巨大的积极意义。"张柽寿文虽发表于八十年代初,实写成于六十年代。作者认为杜甫对文学创作的认识虽然一开始并没有超越儒家诗教的范围,但身经安史之乱后,他就认识到要发挥诗歌的社会作用,必须掌握诗歌反映现实的特点,即通过"陶冶性灵"来实现,这比之儒家诗教"无疑是前进了"。他还分析了杜甫所强调的"神",认为"神"就是创作的灵感,就是因客观事物之触发而产生的创作激情。康伊文认为"真"、"兴"、"神"、"律"、"法"五个词语就建构起少陵诗学的大厦,这是一个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与少陵诗歌创作紧密相联系的、富有独创性的结构。莫砺锋文认为杜甫在使前代丰厚的文学遗产成为诗歌继续发展的动力方面,比陈子昂的贡献更大。"陈子昂的文学史观有严重的缺陷,他只注意到先唐诗歌优秀传统的一个部分(即建安、正始诗歌),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正面反映时代、社会的现实传统(主要体现于《诗经》、汉乐府)。杜甫正是在这一点上实现了对陈子昂的超越。"
还有一些文章从美学思想的角度探讨了杜甫的艺术审美观,如屈守元的《杜甫美学观琐谈》、肖文苑 的《杜甫论画》、何西来的《真――杜甫美学思想的核心》、王迹的《评杜甫的书论》、张志林的《试论杜甫的绘画美学思想》、吴调公的《旅食京华春――长安十年中杜甫的审美观》、张晶的《杜甫题画诗的审美标准》、王启兴的《杜甫美学观三题》、杨力的《略论杜甫题画诗的绘画美学思想》等。张晶文认为"瘦硬遒劲,骨气刚健是杜甫审美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杜甫的题咏画马画鹰诗中,集中反映了这一点。"王启兴文把杜甫的美学观归纳为三点:其一,为"传情"和"遣兴";其二,是重视诗歌批判现实和反映现实的作用,把"比兴"作为诗歌的审美标准;其三,把握不同诗人作品的艺术美,赞扬其独特风格,促进诗歌风格的多样化。
此时结合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偶题》等论诗之作进行探讨的文章则有:周振甫的《略说杜甫〈戏为六绝句〉》、钟来因的《杜甫〈戏为六绝句〉新探》、刘尚勇的《论杜甫〈戏为六绝句〉的产生及其影响》、周振甫的《谈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当时体"》、顾永新的《从〈戏为六绝句〉其二、其三两首试解》、郑树平的《 从〈偶题〉看杜甫的诗歌理论》等。周振甫文根据明朝何景明的解释,认为"当时体"指的是初唐四杰那些平仄协调的律句体的古体诗。此文虽然不长,但言简意赅。
此外,葛晓音在《论南朝隋唐文人对建安前后文风演变的不同评价――从李白〈古风〉其一谈起》一文中,从南北朝至隋唐文人对屈赋和建安文风的认识发展过程着眼,指出"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二句历来无法理解,主要是一般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风骚应在汉魏之上。当有劣于汉魏反而接近风骚之理?事实上,盛唐却存在着崇尚建安气骨,鄙视淫靡之文的思潮,因而一些后生产生把四杰"当时体"视为近于风骚而不及汉魏的谬见,杜甫正是对此而发。明白这一背景,此诗就自然顺理成章,不必如郭绍虞那样将"汉魏近风骚"五字连读,解为"四子之劣于汉魏之近风骚",搞得句法堆磊不通。
六、单篇诗作探讨和杜甫文研究
单篇诗作探讨 本世纪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后,报刊上发表的对杜甫具体诗作进行欣赏和分析的文章不可胜数,但是大部分文章又是围绕着可数的几十篇名作进行探讨的,且多无新意和深度。所以,下面只对具有较大学术价值的有关成果进行介绍。
本世纪上半叶对杜甫单篇作品作比较深入的探讨的文章甚少,主要有陈寅恪的《庾信哀江南赋与杜甫咏怀古迹诗》、摩诃男的《杜诗〈咏怀〉〈北征〉谋篇之研究》等。
五六十年代对杜甫单篇作品进行分析的文章较多,其中较有独特见解的则有俞平伯的《说杜甫律诗〈题张氏隐居〉》、《说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冯文炳的《杜甫写典型――分析〈前出塞〉〈后出塞〉》、萧涤非的《谈〈石壕吏〉》、傅庚生的《"三吏""三别"散绎》、胡小石的《杜甫〈北征〉小笺》、朱东润的《杜甫的〈八哀诗〉》、冯钟芸的《杜甫〈秋兴〉八首的艺术特点》、方管的《谈〈秋兴八首〉》等。
俞平伯前文从杜甫的《题张氏隐居》这样的应酬之作中也看出了作者的人情味跟风趣:(1)直说、典故双管齐下,(2)用透过一层的写法。冯文炳文认为杜甫的"《前出塞》《后出塞》是中国诗史上第一个写兵写典型人物的伟大创造"。萧涤非文则主要分析《石壕吏》中所体现出来的杜甫的思想矛盾:"杜甫是热爱人民、同情人民痛苦的诗人,但民族矛盾的紧张局势又使他必须站在整个国家民族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不能不把人民的痛苦从属于整个国家民族的生存。"胡小石文指出,"盛唐诗人力破齐梁以来宫体之桎梏,扩大诗之领域,或写山水,或状田园,或咏边塞,较前此之幽闭宫闺低回恩怨者,有如出永巷而骋康庄。至杜甫兹篇,则结合时事,加入议论,撤去旧来藩篱,通诗与散文而一之,波澜壮阔,前所未有,亦当时诸家所不及(元结同调而体制未弘),为后来古文运动家以'笔'代'文'者开其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