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另外,该文对诗中所涉史实和杜甫作此诗意旨之笺释、剖析,亦多有发明,如作者认为:"杜自玄宗西幸,房琯拜相,诏皇太子及诸王分镇天下。未几而太子灵武擅立,玄宗被迫内禅。永王起兵及房琯东来被斥,此时虽尚未收京,已逆知将来玄肃间父子之恩,必有乖异。故于墨敕省家,作《北征》诗时,先赞中兴之光美,末著内禅之隐微。全篇大旨,实在于是。"朱东润文则针对历代诗评家对杜甫《八哀诗》多有指责的现象,从杜甫要为诗歌中人物的叙述开辟一条道路的角度,对此诗作了比较中肯的分析和较高的评价。冯钟芸文和方管文都对杜甫的《秋兴八首》的艺术特色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其中冯文着重分析了这组诗的艺术结构和表现手法,认为"八首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一个大型抒情乐曲的有八个乐章一样。这个抒情曲以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忧念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作为基调。""八章中的每一章,都以它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表现基调的思想感情。而它们每一章在八章中又是互相支撑,构成了整体。这样,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有抑扬顿挫,有开有阖,更突出地表现了基调的主题。"方文则将之分成前三首和后五首两截进行探讨,认为"八首之中,有声与无声,有色与无色,更代为用,结合得极其巧妙。"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对杜甫单篇诗作进行研究的文章更多了,其中较有深度和新意的主要有吴鹭山的《杜甫〈同谷歌〉与〈胡笳十八拍〉的关系》、马连儒的《要历史地评价〈三吏〉、〈三别〉》、程千帆的《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杜甫〈饮中八仙歌〉札记》、毛庆的《浅谈〈秦州杂诗〉二十首的格律特点》、房日晰的《一首怀念李白的佚诗――〈冬日有怀李贺长吉〉考辨》、蒋寅的《〈避地〉辨伪》、刘明华的《〈秋兴八首〉的对比结构及象征意义》、林正龙的《"三吏""三别"渊源试探》、林继中的《诗心驱史笔――-杜甫〈八哀诗〉讨论》、毛庆的《〈望岳〉、〈游龙门奉先寺〉均非仄韵五律:与周汝昌先生商榷》等。
其中程千帆文在考证、论述等方面较之以往文章有所突破,他认为,"饮中八仙""是由于曾经欲有所作为,终于被迫无所作为,从而屈从于世情俗务拘束之威力,才逃入醉乡,以发泄其苦闷的。"而作者杜甫"已经从沉湎中开始清醒过来,而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段对在这一特定时代中产生的一群人物作出了客观的历史记录。"另外,这篇诗中出现了一般抒情诗中所罕见的以客观描写为主的人物群像,也就很自然地成为杜甫从当时那种流行的风气中挣扎出来的最早例证,而且还是杜诗中清醒的现实主义的起点。毛庆前文则对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句法和音律等格律特点具体分析,认为这一组诗的"格律形式,既合于常轨又独辟蹊径,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成为杜甫五律创作的高峰。"房日晰文从五个方面考证了《全唐诗》卷二七三戴叔伦《冬日有怀李贺长吉》诗,是杜甫怀念李白而作的,而且应是为李白晚年被流放而作的,时间似早于《冬日有怀李白》诗。
八十年代还出版了一部对杜甫《秋兴八首》进行研究的专著,即叶嘉莹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该书将《秋兴八首》依次进行分章集解,集解之前冠以《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代序),对杜甫七律尤其是《秋兴八首》的艺术成就进行了评述。作者在"集解"之中所加"嘉莹按语",对前人旧注,或赞其见,或正其误,或补其阙,时有发明。
杜甫文赋研究 和杜诗研究相比,本世纪的杜甫文赋研究则要冷清得多。八十年代以前未见有专文研究杜甫的文赋。刘开扬的《杜文管窥》、《杜文管窥续编》对杜甫的赋、序、祭文、碑志、杂述、奏状、策问等各体文章皆有所评述笺释,对深入研究杜甫颇有裨益。郭维森的《杜甫的赋》是较为难得的全面评述杜甫赋作内容和艺术的文章。而林继中的《杜文系年》则将现存杜甫文赋作了编年。徐希平的《〈全唐文〉补辑杜甫甫甄辨》则对《全唐文·补辑》中所收杜甫赋的真伪问题进行了考辨。
第五节 杜集版本研究和杜诗学史
本世纪杜甫研究的又一重要收获,是学界在杜集版本流传和杜诗学史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杜集流传和版本研究
历代杜学著作汗牛充栋,难计其数,但本世纪学者对前人的这些研究成果已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
杜集书录 此类研究成果中,首先应该介绍的是周采泉的《杜集书录》,该书积作者数十年披览收集和潜心钻研之功,初步汇集和总结了历代杜学著作的利弊得失,是目前最为全面、精审的杜集工具书。该书分"内编"与"外编"两大部分。"内编"十一卷,以存书之书录解题为主,分目为"全集校勘笺注类"、"选本律注类"、"辑评考订类"、"其它杂著类"。"外编"五卷,以存目参考资料为主,分目为"全集校勘笺注类存目"、"选本律注类存目"、"谱录类"、"集杜和杜戏曲类"。合计843种。书目的排列以著作时代先后为序。每书首列书名、下系卷数及作者小传。书名下列"著录"、"版本"、"序跋"和"编者按"等项内容。全书还有附录四种:(一)《历代杜学著作姓氏选存》,(二)《近人杜学著作举要》,(三)历代总集、诗话、笔记于杜诗有重要论述著作简介,(四)《朝鲜、日本两国关于杜集著作知见书目》。《全书》约百余万字,共收录杜学著作一千二百余种,书后还编有《书名篇名索引》、《作者姓名字号别名索引》,大大方便了读者的寻检。本书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一)网罗文献,巨细毕收。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不论书之存亡,悉加搜辑。特别是一些稿本、名家批点本、善本秘籍等世人罕见者还酌录原文,以备考索、研究。(二)考订详赡,评论要赅。本书所加大量按语,均非泛论和拾人唾余者,皆自出机杼,确有见地。
本世纪出版的另一部杜集书录的大型著作是郑庆笃、焦裕银、张忠纲、冯建国四人合著的《杜集书目提要》。该书体例与周采泉著小异,分为五个部分;一、"知见书目",收宋、元、明、清书目215种,不同版本446种,辛亥革命以后近今人著述140种(含台湾41种,港澳10种,日本9种,新加坡1种);二、"著录存目",共列已佚或存佚不明者221种;三、"集杜书目",介绍"杜诗集句"类著作28种;四、"戏曲电影",12种;五、"外文译著",介绍日、英、德、意、俄、匈牙利、越等外文译著42种。书后附有《杜甫研究报刊论文目录(1909――1984)》。该书除"著录存目"一部分外,每介绍一书,均先简介著者生平、著述,然后撮述该书内容、体例、特点、成书过程、版式及刊刻流传情况。该书著者对一些杜学著作之间的传承关系多有辨析,对前人著录有误的一些杜集的版刻时间也都注意加以辩正,体现了著者的功力和识见。
除上述两部著作,还有一些文章也对历代杜集的版刻、流传情况进行了介绍。如万曼的《杜集叙录》、叔英的《杜甫诗集的几种较早版本》、马同俨、姜炳炘的《杜诗版本目录》、陈仲竾的《宋人校刊杜集志略》王学泰的《历代杜诗注小议》、何金文的《宋元刻杜诗》、周采泉的《略谈历代杜诗的辑佚工作和近代发现的杜甫佚诗》、廖仲安、王学泰的《杜诗注本述评》、陈尚君的《杜诗早期流传考》、许总的《宋代杜诗辑注源流述略》、丁浩的《杜甫草堂藏明刻本杜集述评》、祁和晖的《唐宋杜诗刻石考述》等。
另外,一些图书馆、博物馆、杜甫纪念馆也曾编辑出版过历代杜集和杜学著作的目录。如北京图书馆参考研究组编的《北京图书馆馆藏杜甫诗集书目》,收杜甫诗集81种,92部,有关图书两种两部。成都杜甫草堂编的《成都杜甫草堂收藏杜诗书目》,共收成都杜甫草堂所藏杜诗图书资料120余种,470部,3800余册。浙江省图书馆也编有《浙江图书馆馆藏杜诗书目》,收杜诗65种,96部,每书均有简要解题。
历代杜学著作研究 本世纪学者对历代杜集和杜学著作本身的研究成果也颇多。早在世纪初,邓实就对《钱笺杜诗》的版本情况进行了介绍。二十年代研究杜学著作的文章则有黄景仁的《朱竹垞先生批杜诗》和傅增湘的《校宋残本草堂诗笺跋》。
此后三十多年里未见此类文章。直到1962年全国各地纷纷纪念杜甫诞生1250周年的活动中,才又出现了两篇研究《杜臆》及其作者王嗣奭的文章,即刘开扬的《王嗣奭和他的〈杜臆〉》和柴德赓的《关于〈杜臆〉的作者王嗣奭》。
八十年代以后,历代杜学著作的研究出现了高潮。除了每年发表不少的研究杜学著作的论文,还出版了一些历代杜学著作新整理本。
这一时期对历代杜集和杜学著作进行研究的论文很多,主要有:元方的《谈宋绍兴刻王叔原〈杜工部集〉》、周采泉的《〈杜诗言志〉的评价和作者的探索》、钟大全的《南宋刻本〈杜工部草堂诗笺〉评介》、周采泉的《〈傅青主批杜诗〉质疑》、佛雏、李坦的《〈杜诗言志〉点校本前言》、许永璋的《取雅去俗,推腐致新――略评〈钱注杜诗〉》、邓绍基的《关于钱注吴若本杜集》、雷履平的《赵次公的杜诗注》、许总的《论吴见思〈杜诗论文〉的特色及其对杜诗学的贡献》、王学泰的《评杜甫诗集的〈黄氏补注〉》、许永璋的《略评〈杜诗详注〉》、程千帆的《〈杜诗镜铨〉批钞(一)(二)(三)(四)》、李寿松的《略论〈杜少陵集详注〉中的问题》、张忠纲的《独具一格的杜诗评本――介绍赵星海的〈杜诗传薪〉》、《关于〈杜工部草堂诗话〉》、冯建国的《〈杜律虞注〉伪书新考》、许总的《蔡梦弼〈草堂诗话〉与方深道〈诸家老杜诗评〉》、《审音归母 谨严细密――周春〈杜诗双声迭韵谱括略〉初探》、蔡景芳的《朱鹤龄〈辑注杜工部集〉研究》、《吴若本与〈钱注杜诗〉》、萧涤非的《〈杜诗别体〉引言》、王学泰的《杜诗的赵次公注与宋代的杜诗研究》、徐定祥的《以意逆志,尽得性情――评黄生〈杜诗说〉》、蒋寅的《〈杜诗详注〉与古典诗歌注释学之得失》、廖仲安、王学泰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日〗长谷部刚的《杜诗笺注钱谦益的著述态度》、梅新林的《杜诗伪王注新考》、张寅彭的《史炳〈杜诗琐证〉中征引与驳议的赵次公注文》、沈时蓉的《韩菼批校〈钱注杜诗〉辑考(下)》、左江的《朝鲜李植〈纂注杜诗泽风堂批解〉底本辨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