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160章

第160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另外,吴伟斌在此文和《元稹白居易通江唱和真相述略――〈元稹年谱〉献疑之十一》中,对卞孝萱《元稹年谱》将元酬白之作根据白寄赠诗的写作年月,一一对应系于四年中的各个时期的做法也表示了异议,吴伟斌在考察了元稹这一时期的行踪以及与白的联系,认为这样的系年与实际不符。他发现元白贬通、江时共有诗79首,其中仅8首为元主动寄赠白,其余均是白主动首唱,然后元对应酬和,与元白其他时期的唱和显然不同。形成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是元至通州后不久即染病往兴元就医,遂与白失去联系,直至元和十三年五月返回通州后,元白才恢复联系。而元就医兴元时,白并未及时得悉,仍不时有诗寄往通州,而元却未收到。"故白氏在得知元氏没有收到己诗的真实情况后于元和十二年十二月重行寄赠",元稹才又一一酬和。这样"今存元氏通州任内的31首酬白之作,大部分应是其十三年初32首追和诗中的作品"。

            交游  卞孝萱的《元稹与两浙诗人》是较早对元稹的交游情况进行考辨的文章。此后吴伟斌在其《元微之诗中"李十一"非"李六"之舛误辨》指出,岑仲勉《唐人行第录》中所说元稹《与李十一夜饮》及《赠李十一》诗中的"李十一"应为"李六"(即新授忠州刺史李景俭)的说法不能成立,因为"李六景俭自邓赴忠州不当经过通州",而且李景俭元和十二年初赴忠州任时,元稹正在兴元就医,直至是年五月才回到了通州,"那么,李六景俭在十二年初赴忠州刺史任时,即使到了通州,因其时微之不在通州,两人也无法相会。因此,元、李'通州会面'说是根本无法成立的。"作者经过考察分析,认为"李十一景信不是'白居易从江州遣来之致书邮',而是'自忠州访'微之的友人","李十一景信并没有'早到江州随白氏',白氏在江州所寻之'李十一'也不是景信"。后来王拾遗在其《元稹主要交游考(上)、(下)》也持相同看法。王文考索了元稹与杨巨源、李建、李绅、李景俭、刘禹锡、柳宗元、吕温、韩愈、窦群、窦巩、张正甫、杨琼、卢戡、严涧、李夷简、李程、卢子蒙、张元夫、韦臧文、马逢、吴士矩、吴士则、胡灵之、崔韶等人的交游唱和情况。

            二、关于元稹人品的讨论

            元稹是中唐文学史上争议较多的作家,而后世人们争议的焦点又在于其人品。

            政治品格  长期以来,人们对元稹政治品格大多持非议的态度,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认为元稹反对永贞革新,一是他晚年依附宦官,"变节"了。然而,对于这两点,本世纪也有人并不同意。

            针对新、旧《唐书》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元稹抨击王叔文、王伾,反对永贞革新的态度,吴伟斌撰《元稹与永贞革新》为之辩解,文章首先力辨元稹《论教本书》并无反对永贞革新之意,并以为"元稹对二王、刘、柳诸人的品行非常钦佩,在诗文中对他们的才干大加称颂";其次,他指出"元稹的政治主张与永贞革新的主要内容大致相符";再次,作者又论述了"永贞革新失败后,元稹与其成员的关系更为密切","他对支持革新的顺宗表示了极大的钦慕,对宪宗镇压革新的行为则表示了明显的不满",又认为"元稹与永贞革新成员之间,除了政治上的同情,诗歌上的酬唱外,他们在生活上的来往也是密切的。"

            元稹与宦官崔潭峻、魏弘简及严绶的关系一直为人们所非议,并因此认为元稹有所变节。王拾遗的《元稹生平考略》就认为元稹"背叛了过去'德济苍生'的信誓,向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靠近了。"董乃斌的《元稹其人》也认为"可惜他经不起打击,也经不起官禄的引诱","变为处处依附江陵君严绶、监军使崔潭峻。当然,严绶就对他'恩顾偏厚',崔潭峻也对他特加青睐,后来和另一个宦官魏弘简一起援引他入朝做官,一直做到入相出将的地步"。文章还认为白居易为元稹所撰《墓志铭》中的"以权道济世,变而通之","是对元稹政治上变节的讳饰"。卞孝萱的《元稹》也认为"裴垍卒后,元稹失去靠山,改变为依附严绶及监军使崔潭峻,以求进用。'前时予掾荆,公(裴垍)在期复起。自从裴公无,吾道甘已矣。'这几句话是元稹政治上屈服的自供。"

            然而,也有人对元稹与宦官之关系提出异议。如冀勤《说元稹的政治品格》就认为,元稹贬官江陵时,"严绶任江陵尹荆南节度使,崔潭峻为荆南监军使,与元稹是上下级关系",严绶礼遇元稹,"这只能说明严绶赏识他的才能","并不能因此证明他巴结严绶"。文章还认为"元稹在江陵与严、崔共事的五年中","没有一件是损害人民利益的","也没有丧失他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没有改变他正直孤傲的性格"。吴伟斌的《也谈元稹的"变节"真相》则指出"元稹在贬职期间因政治地位下降,其斗争方式上必然有所改变,但他斗争立场未改,政治气节未变,以斗争方式的变化为依据断定他变节是不妥的。"

            两《唐书·李宗闽传》皆记载了元稹因长庆元年科试案涉嫌"牛李党争"之事,对此,吴伟斌《元稹与长庆元年科试案》通过对元稹在这场科试案中的表现的分析,以及此事对他一生影响的考察,认为"元稹实未参与牛李党争,科试案亦与牛李党争无涉。"《旧唐书·元稹传》还记载了宦官崔潭峻在长庆初年归朝献元稹《连昌宫词》因而使元稹得以返朝为知制诰之事,对此吴伟斌在《元稹与唐穆宗》及《"元稹献诗升职"别议》两文中都指出《旧传》所记之误,力辨元稹升职并非宦官之力,文章认为,"元稹升职实与萧倇、令狐楚、段文昌、薛房有关,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穆宗",穆宗之所以提拔元稹原因有三:一、元稹当时所负的诗名,早为穆宗所知赏;二元稹早年在《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及不久前在《连昌宫词》中提出的"调和中外无兵戎"、"努力庙谋休用兵"的政治主张,正切合穆宗初登帝位时的施政意图;三、起用元稹等人是当时穆宗施政的需要,即为了打击反对拥立自己的宦官头目吐突承璀,而重用被吐突承璀所排挤的官员。

            吴伟斌还有《元稹"劝穆宗罢兵"考辨》、《元稹与穆宗朝"消兵"案》等文,也都是为元稹的政治品格辩护翻案的。另外,吴伟斌还撰专文探讨人们普遍贬抑元稹政治品格的原因,他在《元稹评价纵览》中从"同时代人们的赞誉与攻击"、"史书不公正的述评"、"《元白诗笺证稿》的失误"等方面追踪元稹研究史,剖析其发展演变的轨迹,从另外一个角度蠡探这位著名文学家的本来面目,文章最后认为,"历代人们贬诽元稹的根本原因,完全是由于史学家们没有对有关元稹的第一手资料认真研究、仔细鉴别,过分相信了对元稹贬诽的虚假材料,从而作出了不符合元稹生平的结论。后世的人们又盲从了史书的现成结论,并据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胡振龙的《后世非议元稹晚节原因初探》则在不否定元稹与宦官有交往的前提下,阐述了他对元稹晚节的看法,他认为元稹具有接触的政治才干,晚年在刺史和节度使任上政绩卓著,在朝任职时主张停止对河朔用兵,也是审时度势之论;文章还从传统文化心态的角度指出了历来人们偏爱白居易晚年洁身自好而非议元稹"谋道不择时"的锐意进取的偏颇。

            与薛涛之关系  元稹与薛涛的关系是学界探讨元稹人品时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本世纪有相当一批学者沿袭《云溪友议》、《清异录》、《牧竖闲谈》等书中的观点,认为元稹在使蜀时曾与薛涛相会,并有诗往来,有的学者还认为元稹在江陵时与薛涛"保持不清不白的关系",对元稹的人品表示非议。

            张蓬舟在其《薛涛诗笺·薛涛传·元薛因缘》中就认为薛涛四十岁时,元稹为东川监察御史,慕涛欲见,严绶遣往,与元稹聚于梓州。她似属意于稹,但长于稹十岁;稹则爱情不专,数月后又遭移贬,她遂终身未嫁。邓剑鸣、李华飞在《薛涛与元稹的关系问题及其他》中也认为薛涛《寄旧诗与微之》、元稹《寄赠薛涛》两诗是"地地道道的情诗","元稹、薛涛见过面是事实,两人有过一定程度的爱情关系也是确实的。"苏者聪的《元稹在男女关系问题上"一往情深"吗?》则指责元稹"不但见女色即动心,且甚至听女色而怀鬼胎",其根据是"宪宗元和四年至长庆元年,十几年来,元稹与薛涛一直保持着这种不正常的关系"。朱德慈《元薛姻缘脞证》则以"诗证"、"史证"、"他证"三种证据,来力证元稹与薛涛之间确实有过一段未谐姻缘的关系。

            对此事持否定意见的学者主要有卞孝萱、彭芸荪、陈坦、冀勤、吴伟斌等。卞孝萱《元稹·薛涛·裴淑》认为,"元稹与薛涛未曾会晤,仅有唱和关系",其证据是严绶时任右仆射,不在成都,又何来遣涛往侍之事?彭芸荪《望江楼志》也认为"旧传(元稹)尝与薛涛会晤,实出附会。然唱和寄赠,事自有之。"陈坦的《〈薛涛与元稹的关系问题及其他〉一文辨误》、刘知渐《关于元稹、薛涛的关系问题》两文也都不同意元稹与薛涛有过爱情关系,刘文列举了"年龄相距悬殊"、"会面地点、情事不合"、"爱情关系无证据"等理由,证明元、薛之间只有诗歌唱和关系而没有爱情关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