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185章

第185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稍后,曾了若的《隋唐骈散文体变迁概观》也对古文运动兴起、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描述。

            三四十年代出现的有关唐代古文运动的一些专著也对韩柳以前古文运动的滋生和发展过程作了较为深细的探讨。如王锡昌在《唐代古文运动》一书中就把唐代古文运动的发展过程分为"滋生"、"完成"和"销沈"三部分,而在"滋生"一章中又从"破坏"和"建设"两方面论述了早期古文作家的贡献,且认为初期文人"破坏之功大",后期"建设之绩伟"。其中主"破坏"者有魏徵、王勃、杨炯、傅奕等,他们破坏的对象有二:"六朝之骈文"和"佛者之异说";主"建设"者可分为三个时期:陈子昂首竖复古旗帜,第一期也;富吴等以六经为文,第二期也;独孤及等以文主教化,第三期也。有此三期之演进,至韩愈始一呼而完成。而在"销沈"部分,作者则着重阐述了"韩门之分化"与"骈文之回照"两个问题。龚书炽的《韩愈及其古文运动》也有一章是专论"韩愈古文运动之先驱者"的,其中主要分析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的理论和创作成就。

            五六十年代,只有钱冬父的《唐宋古文运动》列专章探讨了"古文运动的准备期",他认为韩柳之前的一百年可以称之为古文运动的准备期,这个时期作了三件重大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发出了古文对骈文斗争的信号,第二件事情是虽不完备、但是初步奠定了古文运动的理论基础,第三件事情是进行了古文的创作实践的尝试。他还指出:"准备时期的这些作家和号召者,不论是谁(包括宇文泰和隋文帝),他们的功绩都是应当肯定的,......韩愈和他的朋友(如李观、李翱)还直接受到梁肃的教导,古文运动领导者和前期作家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他也专门论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趋向和衰落",指出,韩柳的继承者对古文运动的目的和意义发生了曲解,他们或是把古文变成了宣扬、讨论儒家孔、孟之道的道学书;或是片面地发展了古文运动提倡重视文学技巧即"创新"的主张,追求奇异怪僻,与众不同,以致使运动走上了弯路。但是晚唐小品文却放射出异常的光采,发展了韩柳古文运动的现实主义的方向。

            八十年代以后出版的一些专著则对古文运动的分期研究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研究。如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用四章的篇幅论述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古文运动的发展"、"古文运动前期理论主张"以及  "古文运动"在晚唐的延续等问题,分析得较为细致,且认为在初盛唐之际"比较彻底地对骈文流弊加以清算的是刘知几"  ,首次强调刘知几对古文运动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八十年代以后产生的相关论文则多围绕盛唐散文作家尤其是萧李集团在唐代古文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讨。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孙昌武的《盛唐散文及其历史地位》、王祥的《初、盛唐文的演变与古文运动》、汪晚香的《论唐代散文革新中的萧李集团》、屈光的《盛唐李萧古文集团及其与中唐韩柳集团的关系》、葛晓音的《中晚唐古文趋向新议》等。其中孙昌武文指出,"盛唐时期的抒情文,在艺术上很有特色,特别是在描摹景物和创造意境上成就更为突出。但后来一般'古文'家都尊经重道,视'流连光景'为颓靡,以'模山范水'为小技,大都不重视抒情、写景的文字。......只有柳宗元等少数人,发展了富有高度艺术性的山水记和抒情散文作品,成为'古文'中文学性最强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盛唐散文中的上述抒情文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王祥文不同意有人"以韩柳古文直接与先秦两汉相接",对初、盛唐文"将其一笔抹杀"的做法,论述了"初、盛唐文演进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以及为什么初、盛唐没有发生古文运动等问题",然论述尚欠妥贴圆通。屈光文从弄清李华、萧颖士、贾至、独孤及等人的关系入手,肯定自天宝初至大历末近四十年中,文坛上活跃着一批复兴儒学的古文家,一个通过交游和师承关系形成的古文集团――李萧古文集团,在人事交往方面与韩愈家族有密切联系,在古文理论和实践创作上都为韩愈集团奠定了基础,并通过集团的第二代盟主梁肃直接启蒙了韩愈集团。汪晚香文也认为李萧集团是韩柳集团的先导,但也指出了萧李集团的不足:他们虽然力图在复古中有所新变,但在理论倡导和写作实践上总的来看,仍是复古有余而创新不足。而韩柳与他们最大的不同正在于深通复变之道,较好地解决了复古与创新的关系。葛晓音文鉴于韩柳以后散文的发展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认为"仅将古文的缺陷归结于尚奇求怪和短局滞涩,亦嫌笼统",为此她"更新视角",重新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探究。她认为,"骈文的复兴是古文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骈文之所以复兴,却又与古文运动的影响和局限有关","韩柳主要是从更新儒道内涵的角度来提倡复古,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古文形式的变革",他们"虽以反对骈俪章句为号召,却并不排斥歌功颂德、赞美王化的赋颂,这就为骈文留下了发展的余地","何况晚唐好尚轻靡绮艳的文风,又给骈文提供了再一次与古文较量的机会"。她又指出,"仅从'怪涩'这一点来寻找古文衰落的原因还是不全面的。"她认为,"韩柳的同道和弟子不能继承其古文成就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多数文章单纯模拟韩柳所创造的文体和艺术表现形式,缺乏自己的独创性";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散文的普及仍然局限在应用文中","韩柳变应用文为文学性散文的创举没有得到普遍的继承和发扬","中唐以后,象韩愈那样有感而作的愤世嫉俗、书怀明志的古文并不多见";"韩柳之后的古文成就不高,还与唐代散文受骈文影响较深的特点有关","就是对古文革新作出重大贡献的韩愈和柳宗元","在艺术表现和形式体裁上"也曾"借鉴骈文",但"韩柳古文恃其才高气盛,虽杂以骈句,却能与散文融为一体,变化动宕,气势流畅,骈句变成为一种修辞技巧。而对于古文功力不深的作者来说,则不容易使骈散相间的文章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提倡古文的目的原是为反对骈文过于讲究形式的弊病,结果古文反倒被骈文引入了形式主义的歧途,当然就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古文作家研究  本世纪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学界还对古文运动的先驱作家以及韩柳以外的其他古文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在盛唐古文作家中,人们对李华和萧颖士的研究稍微深入一些。

            研究李华的文章主要有:唐文治的《李遐叔吊古战场文研究法》、黄天朋的《李华生卒考(一、二)》、尹仲文的《李华卒年考》、汪晚香的《李华卒年考》、姜光斗的《李华、萧颖士生卒年新考》、谢力的《李华生平考略》、姜光斗的《李华世系仕履考》等。

            专论萧颖士的文章则主要有:俞纪东的《萧颖士事迹考》、姜光斗的《萧颖士司籍世系和生平仕履考》等。

            在韩柳同时代作家中,人们较为关注李翱、梁肃、皇甫湜。

            有关李翱的论文主要有:马积高的《李翱生平仕履考略》、陈尚君的《李翱卒年订误》、刘国盈的《李翱与古文运动》、李光富的《李翱年谱订补》、《李翱著作年代及版本考》、金涛声的《李翱集版本源流考辨》、姚继舜的《李翱集版本系统考》、李晓春的《试论李翱的人性论》等。

            对梁肃、皇甫湜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姜光斗的《论梁肃的佛学造诣及其对唐代古文运动的贡献》、胡大浚、张春雯的《梁肃年谱稿(上)》、梁孝瀚的《韩愈奇崛派皇甫湜文学之评价》、姚继舜的《皇甫湜生卒年诸说辩证》等。另外,刘国盈在其专著《唐代古文运动论稿》中有一章是《皇甫湜和古文运动》,也值得参考。

            在晚唐古文作家中,人们对孙樵用力较多,如刘国盈的《孙樵与古文运动》、李光富的《孙樵生平及孙文系年》、刘扬忠的《刘蜕、孙樵与唐代古文运动》、王志昆的《孙樵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初探》、《孙樵集版本源流考》、《孙樵未任中书舍人》、刘芳琼的《评晚唐孙樵的散文》、刘洁的《匡正唐代文学家孙樵传》等。

            三、整体评价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从本世纪上半叶开始,对唐代古文运动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缺憾,学界一直有争议。

            王锡昌的《唐代古文运动》是较早对唐代古文运动给予全面肯定的专著,该书的"结论"部分认为:古文运动非纯粹之复古运动,"实文学之革命运动";"古文运动乃中国文化之复兴";"乃文学之革命,非社会之革命"。三四十年代出版的其他相关论著和论文,也大都认为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是文学革新运动而非纯粹之复古运动,而且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的复兴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五六十年代,一些学者从唐代古文运动所取得的成就的角度对之进行了肯定,如钱冬父在《唐宋古文运动》中说,经过韩柳的毕生努力和奋斗,从理论和创作上,终于打垮了当时骈文的统治地位,树立了古文在文坛上的权威。而且骈文在晚唐谋求保存自身所起的变化和挣扎,也反映了古文运动的威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