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214章

第214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此后,对唐五代词发展过程描述得更细的还有黄进德的《唐五代词》和杨海明的《唐宋词风格论》和《唐宋词史》这三部著作。

            其中,黄进德著可看作是一部唐五代词史,对词在唐五代的发展环节交代得较为清楚。如他认为,武则天登基,注重新声而不重古曲。于是,才有李景伯、沈佺期和裴谈所作的《回波乐》,成为诗客曲子词的先驱。杨海明的《唐宋词风格论》则认为晚唐五代小令词是词"总体风格"的形成阶段:唐代民间词是词的真正"本色",带有浓厚的"野气",即来自山乡水村的生活气息和民间风味;盛、中唐文人词是真正的"诗余",诗人们往往以其"余力"作词又往往把词当作小品式的诗来写;晚唐五代文人小令词是词体"总体风格"的定型阶段,这种"总体风格"主要是它的香艳性、纯情性和唯美性。在《唐宋词史》中,杨海明对唐五代词风格的演变过程认识得更深更细了。如他认为,敦煌曲子词还保存着词初起时的"原始"状态,即体制的"不稳定性"和语言的俚俗质朴,内容上也保留这相当浓厚的生活气息;中唐文人词,是文人词的尝试、小品阶段,也即既向文人小诗(同时又向民间词)学习、又对文人小诗有所"突破",而且还浸润着相当浓郁的"南国情味";到《花间词》,"词为艳科"的局面已经形成,而其原因则是"爱情意识"在文学领域里掀起的"第三次浪潮";南唐词则是"忧患意识"的"潜入"和"勃发"。

            相关的专题论文  除了上述词史著作对唐五代词"史"的发展线索进行过描述,还有相当一部分专题论文也论及词在唐五代的发展和风格演变。

            本世纪对唐五代词发展过程进行概括性描述的文章主要有:方欣庵的《词的起源和发展》、叶鼎彝的《唐五代词略述》、宛敏灏的《从敦煌曲子词和花间集谈词的发展》、杨海明的《论唐五代词》、《"词境":向着抒情的深度开掘--论晚唐五代的"词代诗兴"》、《唐宋词"主体风格"的形成和变态》、黄景荫的《试述唐五代文人词的产生和发展》、金启华的《唐五代词论纲》、周啸天的《唐五代词的发展过程》、章尚正的《从趣的演化看唐宋词的审美流向》、唐圭璋、钟振振的《唐宋词的发展轨迹及其主要流派》、余国梁的《论唐宋词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运动》等。

            其中方欣庵文认为"词的起源乃播种于唐玄宗时代,酝酿蓓蕾于中唐,葩萼于晚唐,至五代始舒瓣吐蕊争妍斗丽起来。"叶鼎彝文将唐五代词的发展过程分为盛唐时代的起源、中唐的文人词和晚唐五代的民间歌曲(他认为《云谣集杂曲子》可能是晚唐到五代初年的作品,"或者就是五代十国间的作品")和"五代十国的诗人"。其中他对花间词派的分析尤多,认为"花间派"的好处便是开辟了一种前人未有的隐约含蓄的境界与笔调;坏处便是流演后来许多以美辞自饰而毫无新意的许多作品;花间词派最大的特点"便是这一派的词都是无题的,词牌名便是他们的题目。"然后,他又分"中原词人"、"蜀中词人"、"南唐词人"、"其他各国词人"和"女性词人"而述论五代词坛的情况。宛敏灏文较为细致地分析了唐五代词的发展方向:(1)排斥俚俗语言,让它典雅化起来。把旧时作诗炼字琢句的一套方法又搬到词里来运用;(2)词在民间初创阶段,格式并不怎样严格,到了诗人手里,便从章句声韵上去考究,使得形式固定下来(大家都在小令上做功夫并习惯这一体制,因而忽视了还保存本色的慢词了);(3)市民词的内容原是多方面的,但那些寄情声色的"诗客",供奉内廷的词臣,为了自己或统治者的消遣享乐的需要,大量写艳词,用市民抒情诗的样式创制了宫廷文学。杨海明前文将唐五代词大致分为四大部分:唐民间词、唐代文人词、五代时的西蜀词和南唐词,并从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对它们进行了分析。周啸天文将唐五代词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词体在民间的孕育形成阶段,主要是民间歌词即曲子词;第二阶段指中唐时期,文人从事词体创作,它标志着词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词大多仍其绝句风格,且尚无专门从事词创作的作者;第三阶段以专门从事词体创作的人的出现为标志,词开始以不同于诗的面貌出现发展,是词史上的重要阶段;第四阶段以传统词风的形成即婉约正宗的确立为标志,《花间集》是一部文人词结集,具有划时代意义;第五阶段即最高层次,产生了词史上空前启后的大家--南唐二主一冯。作者认为,"唐五代词产生了这样的大家,表明它在词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自足阶段,而绝不仅仅是两宋词的'楔子'式的开端。"

            有一些论文是专论唐代词的,如吴其作的《唐代词坛的鸟瞰》、夏承焘的《盛唐时代民间流行的曲子词》、《中唐时代的文人词》、宋耀汉的《唐词略说》、温广义的《试谈唐代早期词的几个特点》、黄进德的《唐代诗客曲子词述论》、王小盾的《唐代酒令与词》、吴雄的《晚唐文人词成熟因由断想》、张寅彭的《论早期词的鉴别--兼与任半塘〈唐声诗〉商榷》、孙维城的《论中唐文人词源于声诗》等。

            其中,夏承焘前文将《教坊记》的曲名表与元、白的新乐府中题目相似的诗作对照着研究,认为唐代的民间小调是很能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这些作品价值很高。温广义文认为,唐代早期词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唐代初期,诗词界限未严,不少五七言绝句加上"虚声"被当作曲子词来唱,而有些"词",实际上也正是五七言绝句;(2)体制短小,题材多样;(3)随着音乐本身的发展,隋唐之际不断出现了自度新声和自撰曲词;(4)本意词多,词人多即调咏事;(5)闺情相思一类题材,方兴未艾。

            专论五代词的文章也有一些,如梁之盘的《五代的词人》、程溯洛的《五代的词》、赵丽艳的《五代文人词繁荣原因断想》、迟乃鹏的《论西蜀词在词史上的地位》、贺中复的《五代词说--五代词的兴盛和发展》、赵谦的《西蜀情词重估》、杨新民的《花间南唐词风臆说》等。

            其中贺中复文对五代词的兴盛和发展作了概述。作者以《花间集》出现为界把五代词分为前后两期。文章首先从音乐角度对敦煌曲、后唐词和西蜀词的兴盛作了考述,指出前期词人在题材、语言、手法诸方面的成绩,并以孙光宪为其中翘楚。后期词以南唐为中心。南唐词词体的再发展原因,除了危苦的时世外,还有以词言志观念的加强。词表现人生,有了真实情感。形式上,南唐词择调重其抒情性,多选用含清乐成分较多的曲调,声情高度谐和,语言趋向清雅,结构较前严整。总之,前者主要用于应歌,后者则较重抒怀;前者重音乐舞容,后者重辞;前者浅近而秾丽,后者深厚而疏淡;前者俗,后者雅;前者接近晚唐,后者接近宋初。五代后期词对前期词的发展,基本完成了由"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重大转变。                                                              

        第三节    唐五代词艺术综论      

            唐五代词虽然形成时间不长,但已经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特征,取得了相当大的艺术成就。近百年来学界也从各个角度、不同层次对唐五代词的艺术进行了综合研究。

            一、唐五代词形式研究

            从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以后,就代不乏人研究词体的音律和风格特点;明清以来,众多的词谱、词律著作的问世,更推动了对词的体式和词律的探讨。

            进入本世纪以后,更产生了相当多的有关词的体式、作法、读法的著作。如徐敬修的《词学常识》、刘坡公的《学词百法》、夏敬观《词调溯源》、吴梅《词学通论》、林大椿《词式》、丘琼荪《诗赋词曲概论》、谢无量《词学指南》、任二北《词学研究法》、夏承焘、吴熊和《怎样读唐宋词》、《读词常识》、王力《诗词格律》、贺巍《诗词格律浅说》、龙榆生《唐宋词格律》、《词曲概论》、吴丈蜀《词学概论》、詹安泰的《詹安泰词学论稿》、吴熊和的《唐宋词通论》、梁启勋《词学》、宛敏灏《词学概论》、马兴荣《词学综论》等。

            其中,夏敬观著从词律、词谱等高度多方推溯词调产生的渊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吴梅著第二章论平仄四声,第三章论韵,第四章论音律,第五章论作法。蜀中所论词之演变极为精细,对于前人以字数多少来区分小令、中调、长调,认为并无根据,且列举实例给予批驳。在"论音律"一章中,分别详列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以及黄钟、大吕等十二律的音律表、"中西律音对照表",一览了然,应用方便。林大椿全书十卷,采调840首,共924体,以字数多寡为序。丘琼荪著第三编为"词之部",其中第二章论词的体制:第一是从均拍上分类,第二是从字数上分类,第三是从风格上分类。第三章为词的声律,分五点来论述:第一,四声,二、音律,三、词调,四、词韵,五、句法。王力著第三章叙词律,介绍词牌、词调、词谱、词韵、对仗知识,全书深入浅出,言约意丰,是一本较受欢迎的有关词的格律的普及读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