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215章

第215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詹安泰著上编《词学研究》用文言体写成,是四十年代初中山大学迁址粤北山区时作者在泥墙茅屋中写成的。此编原分十二章,见于"绪言",今仅存论声韵、论音律、论调谱、论章句、论意格、论寄托、论修辞等七章,其中时有精义卓识,自成体系。龙榆生《词曲概论》下编《论法式》,共六章,着重探讨声韵对词曲的作用。他根据同声相应、异声相从和奇偶相生、轻重相权诸法则,广举例证,阐明词曲中平仄四声的安排、韵位的疏密和平仄转换对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这些是他对自己所倡导的"声调之学"的尝试,具有开创意义。吴熊和著也对词体、词调进行了较为详细、深入的阐述。其中第二章论及词的创作和词体的形成,第三章论及词调的来源、曲类与词调、词调的异体变格、选声择调及词调的演变。他认为唐五代词调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而齐言消亡,长短句兴,这个有关词体成立的重要变动,是在晚唐五代完成的。另外,他还指出,虽然唐五代词调以令曲为主,有些还是单片的,是最简短的词调,但在中晚唐词调中就出现了长调慢词,这是唐五代词调中重要的新因素。宛敏灏著可谓是本世纪介绍词的体式、声律方面尤为系统、完备的著作。全书由十二章二十八节组成,其中有十章是专门论词的体式问题的。既汇通了前人成果,又能断以己意,时有他人所未发的新见。比如,长句的分读、参差问题,明杨慎、清万树等人认为当初必有定法,作者则认为当词句与乐句配合时,一均之内,可任意断为字数不等的若干短句,并可有多种断法,不应将断法不同的词谱视为"又一体",且认为断句不依文理尤非,这种看法虽与传统看法相背离,却是有一定道理的。

            除了上述专著,本世纪还出现了不少专门研究唐五代词体式、格律的论文。其中,本世纪上半叶尤多,如唐钺的《入声演化和词曲发达的关系》、盛世强的《词牌考证》、任二北的《增订词律之商榷》、龙沐勋的《词体之演进》、霍世休的《词调的来历与佛经经唱》、《词调的末流与佛教经唱》(同前)、李维的《词调变名考》(同前)、邹啸的《论词亦有泛声》、卢前的《令词引论》、田子贞的《词调来源与佛教舞曲》、龙沐勋的《论平仄四声》、《令词的声韵组织》、夏承焘的《令词出于酒令考》、姜亮夫的《诵诗的沿袭与歌诗的新生》、陈能群的《论曲犯》、《论燕乐四声二十八调》、吴眉孙的《四声说》、张尔田的《与龙榆生论四声书》、刘云翔的《吴歌与词》、杨国权的《略论词之句法》、夏承焘的《词韵约例》、陈奇猷的《词调增韵换韵及句末平仄通用例》等。这些文章都或多或少,在不同程度上旁及唐五代词的体式和声律问题,对了解词体的艺术特质大有裨益。

            五六十年代,由于受当时学界重思想内容轻艺术形式的治学风气的影响,报刊上谈词的体式和格律等形式问题的文章寥寥无几,论及唐五代词声律的文章只有夏承焘的《唐宋词声调浅说》。

            八十年代以后,学界又开始重视词的艺术形式的研究。近二十年里,除了众多的通论词律、体制的文章中旁涉到了唐五代词的体式和格律,还出现了一些专门探讨唐五代词形式方面的文章,如沈详源的《唐五代词韵字表》、缪钺的《总论词体的特质》、周丕显的《敦煌俗曲分时联章歌体再议》、金志仁的《唐宋词体式初探》、《论唐宋词体式的独立存在》、刘晓农的《唐五代词"对叠"初探》、陈绪万的《唐宋元小令流变论》、郑临川的《从乐府到曲子词》、詹亚园的《从篇制、句式看唐五代词体式之演进》、《从句法、韵型看唐五代词体式之演进》、苗菁的《唐宋词结构问题略论》等。

            其中,金志仁前文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各家常用的并有特色的词牌一百五十个,加以分析比较,用归纳法以图从中窥出词牌的组合规律。文章主要探讨了"意群"与单句、韵脚之关系,归纳出意群自身组合的六种形式,还探讨了词牌与情感表达之关系,是八十年代研究词的体式方面的较为深入和较具己见的文章。詹亚园两文视角新颖,立论坚实,为九十年代唐五代词体式研究中的翘楚之作。作者认为,在词的句法中,其实包含有诗的句法和词的句法两种。文章以大量的材料证明:初盛唐词句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既没有词的句法,又没有诗的句法,是完全无法,如沈佺期的《回波乐》;第二类只有诗的句法而无词的句法,这类词占初盛唐词的绝大多数,齐言词除《回波乐》外皆属此类,杂言词的句式也都还是格律诗的句法;第三类是大体上承袭诗之句法而又表现了词之句法的趋向,这类词数量虽少,但作为词之句法的萌芽,值得注意。中唐以后,词之句法得到迅速发展,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句法定型化,而是句法拗怒化。其中定型化更为突出。中唐以后词之句法的定型化首先表现在对词所包含的诗之律句的定型,使诗之律句质变为词句。其次表现在对变化了的诗之律句的变格。第三个表现是对多种句式的内部结构的定型。句法的拗怒化也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种是句中结构的拗怒,二是句间配伍关系的拗怒。韵型指用韵的类型,包括平仄韵的选择和韵位的安排。作者指出,唐五代词的用韵大略有以下五种格式:平韵格、仄韵格、平仄韵转换格、平仄韵环抱格、平仄韵错叶格。晚唐五代词在押韵上的演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甚少押仄韵转为较多押仄韵;二是由单一用韵转为多韵共用。唐五代词的韵位安排的总趋势是由疏而密。

            另外,夏承焘的几部词学论文集中也都有关于唐五代词的体式和声律研究的篇章。如其《唐宋词论丛》中相关的论文有《词律三义》、《"阳上作去""入派三声"说》、《词韵约例》、《唐宋词字声之演变》等四篇;《月轮轩词论集》中有《四声绎说》、《犯调三说》等两篇;《唐宋词欣赏》中则有《词的形式》、《长短句》、《填词怎样选调》、《词调与声情》、《词的转韵》、《词的分片》、《说小令的结句》等七篇短文。这些文章对我们理解唐五代词的乐律、音韵,分析唐五代词的组织结构,欣赏唐五代词的艺术真味,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唐五代词的艺术造境和艺术手法

            从八十年代开始,学界喜从意识、心态、主题、意象、意境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来探讨和分析唐五代词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意识、心态和主题  八十年代以后,从事唐五代词意识、心态和主题研究成果最丰的学者是杨海明,其研究成果主要有:《论唐宋词中的忧患意识》、《试论唐宋词中的"南国情味"》、《论唐宋词所积淀的民族审美心理》、《爱情意识与忧患意识的"交互"和"交替"--论晚唐五代词及两宋词的"主思潮"》、《论唐宋词的"享乐意识"》、《自古词人多寂寞--谈唐宋词中的孤独心态》、《唐宋词中流行的"季节病"--谈词中"佳人伤春"和"男士悲秋"》、《唐宋词中的"富贵气"》、《试论唐宋词的"以艳为美"及其香艳味》。其中《试论唐宋词中的"南国情味"》一文侧重于从"南国情味"来谈唐宋词"婉约"      词风的形成问题,他认为:一、水之"钟秀"于词,功莫大焉,二、"烟水迷离"帮助造就了词境的柔美性,三、"斜桥红袖"帮助造就了词情的香艳性,四、"江南小气"帮助造就了词风的软弱性。其《爱情意识与忧患意识的"交互"和"交替"》一文主要从"心态学"的角度重点剖析了晚唐五代的词作,他认为唐宋词的优秀作品中,大都表现着爱情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两种思想意识。正是这两股可称为唐宋词中所表现的"主思潮",时而交互、时而交替地翻腾在词人心头,从而形成了他们纷纭复杂的心态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结晶--以"绮怨"风格为主的婉约"词境"。

            其他人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万云骏的《伤春伤别是唐宋词的主旋律》、缪钺的《唐宋词中"感士不遇"心情初探》、李桂奎的《论唐宋词的梦境幻情》、邓红梅的《唐宋词"生命意识"的透视》、王政的《唐宋词悲剧意识的美学内涵》、成松柳的《情爱的张扬与变态--从几首晚唐五代词说开去》、田耕宇的《隐逸观念的新变--从朱敦孺隐逸词谈中唐后的隐逸》、张仲谋的《论唐宋词的"闲愁"主题》等。

            意象  对唐五代词中的意象进行探讨的文章主要有:杨海明的《论唐宋词"梦"的意象》、陈洪的《佛教莲花意象与唐宋诗词》、孙立的《唐宋词物象分析》、何新国的《唐宋词凭栏现象浅析》、黎烈南《漫话晚唐五代词中的"雨"》、张介凡的《唐宋词中的栏干意象》、熊昕绘的《关于唐宋词中"月"的意象分析》、赵梅的《"真珠帘卷玉楼空"--唐宋词中的"楼"意象及其忧患色彩》、《唐宋词中"蝶"的意象及其梦幻色彩》、《重帘复幕下的唐宋词--唐宋词中的"帘"意象及其道具功能》、陈雪军的《论唐五代及北宋词的意象》、许春初的《从"画楼"到"高楼"--浅析唐五代中的"楼"》、古光亮的《唐宋词中的楼栏意象和词人的艺术感觉》等。这些文章大多还停留在排比材料,简单分析的阶段,真正能够从"意象"看到词人之心态和审美趣味的并不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